吉林省是“黑土地之乡”, 中部松辽平原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素有“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之称, 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 吉林省拥有一汽、吉化等大型国有大中型企业, 工业基础雄厚,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2008年吉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24.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6.70亿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3.64.63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442.73亿元,增长16.7%。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23514元,比上年增长15.7%。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15.6:45.7:38.7调整为2008年的14.3:47.7:38.0。
2008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1%;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0.1%;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1.8%。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降低6.96%。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比重1978 年是29.13 % , 2008 年是14.3 % , 30年下降了14.73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比重1978 年是52.14 % , 2007年是47.7 % , 30 年下降了4.4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1978 年是18.13 % ,2008年是38.0 % , 上升19.57个百分点。即第一、二产业比重的同时下降由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度上升所取代,由此也可以看出, 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吉林省的经济增长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30 年来,吉林省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升级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第一产业结构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仍居重要位置,并更加突出;第三产业在稳步提高,三次产业由“二一三”结构, 变成了稳定的“二三一”结构。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二三一”结构, 即第二产业仍是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吉林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新兴的畜牧业基地,农业优势突出。耕地约占全国的1/25,提供的商品粮约占1/10,玉米产量约占1/6,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占有量以及粮食商品率、玉米出口量等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
近年来,吉林省提出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新理念。立足粮食资源、畜产品资源和东部山区动植物资源优势,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举全省之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突出龙头企业建设、基地建设、标准化优质化基地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培育开发品牌,推动吉林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由粮食大省、牧业大省向农产品加工业大省和农村经济强省迈进。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吉林省通过“抓住大型项目、扶持中型项目、带活小型项目”的办法,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群逐步形成。
依托玉米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吉粮集团、长春大成公司、公主岭黄龙食品工业公司、乾安吉安生化酒精等为代表的玉米加工龙型企业群;依托大豆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德大公司、慧泽公司、裕龙公司等为代表的大豆加工龙型企业群;依托长白山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吉林敖东药业集团、通化东宝集团、通化葡萄酒公司、吉林西洋参集团等为代表的药业企业群与人参、鹿茸、山野菜、山葡萄等林特产业龙型企业群;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皓月公司、吉林佐竹金穗公司、通榆榆香公司、梅河口曙光米业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企业群;依托畜牧业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德大公司、皓月公司、广泽乳业、华正农牧业开发公司、吉发实业公司等为代表的鸡、牛、猪等畜牧加工龙型企业群。
工业化构筑了吉林省新型工业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实现了兴工强农,以工促农的双赢。特别是县域的工业化,以农业资源开发为依托,以粮食等农产品加工为重点,拉动了对粮食等工业原料的需求,加固了种植的基础地位,全省耕地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产量逐年增长。
2008年吉林省农业获得大丰收。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86.8万亩,增长1.3%;粮食总产量2840万吨,增长15.7%,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玉米产量2083万吨,增长12.3%,单产7127公斤/公顷,增长13.0%;水稻产量579万吨,增长15.8%,单产8790公斤/公顷,增长17.8%。
2008年吉林省畜牧业发展速度、效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发展到2450.0万头、435.6万头、395.0万只、5.36亿只,分别增长11.4%、 3.7%、8.2%和7.5%。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84.48 万吨、127.0万吨和65.0万吨,分别增长10.6 %、12.4 %和35.4 %。畜牧业产值751 亿元,增长10.0 %。
农产品加工保持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10个,增长7.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增长31.0%;粮食加工量达1400万吨;畜禽屠宰加工量达3.1亿头(只),增长5.4%;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860亿元,增长18.5%。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4806个,加入农户72万户,带动农户135.7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1.2%和34.0%。
农业产业化是吉林省经济振兴的希望,省里明确提出“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把农产品加工业培植成与汽车、化工并重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吉林省将采取产业带动、项目拉动的办法,在全省实施龙头企业工程,主要围绕畜产品、玉米、特产品、绿色食品等14大系列进行开发和布局,使各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形成规模。玉米龙头企业群、大豆龙头企业群、肉鸡龙头企业群、肉牛龙头企业群、北药龙头企业群等14个企业群将在黑土地上崛起。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汽车、化工、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光电子、生物制药等产业基地,形成具有较高发展水平、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较大辐射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使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行走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在全国保持产业领先地位。
2008年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91.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6 %。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38.58亿元,增长27.0%;重工业增加值1852.69亿元,增长16.0%。优势和特色产业增长加快。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共完成增加值1644.86亿元,增长17.0%,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6.0% ,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1.6%。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6.3%,比上年提升31.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1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倍。石化行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石化行业累计实现利润121.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49.54亿元,增长68.8%,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2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累计实现利润13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8.97亿元,增长了2.0倍, 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42.5%。
全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打牢发展基础,积聚发展能量,增强发展能力。要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全力推进优化结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五大板块300个重大项目建设。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上,实施千万吨油气产能、新增千万千瓦发电装机和千公里高速公路、千公里铁路改扩建和“一主四辅”机场建设等项目,使我省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实施200万辆汽车、百万吨乙烯、百万吨化工醇、千万吨钢、千万吨玉米深加工等项目,做强做大支柱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吉林特色、展示吉林形象的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0∶47∶43。
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15.7:44.8:39.5调整为2007年的15.6:45.7:38.7。2007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8.5%;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5%。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降低6.15%。

为适应吉林省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研究制定了《吉林省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和《吉林省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降低门槛,放宽准入,加大扶持,完善服务,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推动民营经济腾飞和服务业跨越发展。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高于生产总值增速,使民营经济和服务业成为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和重要支撑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长白山打造成世界知名品牌。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继续扩权强县,建设好县(市)工业集中区,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强化政策扶持和项目实施。2007年吉林省围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等10个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3000万元以上服务业发展项目180个。设立了服务业引导资金,采取贴息和补助两种方式,支持重点领域服务业发展。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技术创新、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和落实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动千户民营企业成长工程。
民营工业快速发展。截至2007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民营企业2469户,比上年末增加528户,实现工业增加值5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15.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6.44亿元,比上年增长63.3%。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至2007年末,全省星级以上宾馆已达216家,其中五星级宾馆5家;旅行社45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7家,国内旅行社394家。旅游入境人数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757.95万人次,增长16.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3703.59万人次,增长16.0%;接待入境旅游者54.36万人次,增长21.1%,其中,外国人44.18万人次,港澳台同胞5.24万人次,分别增长了24.7%和24.8%。全年旅游总收入350.16亿元人民币,增长26.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6.51亿元人民币,增长27.5%;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增长24.3%。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2007年末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398.63亿元,比年初增加326.24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361.08亿元,比年初增加439.59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588.00亿元,比年初增加146.89亿元;人民币消费贷款264.09亿元,比年初增加63.21亿元。全年境内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0611.09亿元,增长27.1%;现金支出20738.54亿元,增长26.7%;累计现金净投放127.44亿元。
证券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4家(含境外),其中境内上市公司31家。全年证券市场直接融资38.44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保险业务平稳发展。截至2007年末,全省境内已有开展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18家,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34家,兼业保险代理机构1996家。全年保费收入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寿险收入78.7亿元,增长21.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6.6亿元,增长5.1%;财产险收入31.5亿元,增长63.0%。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总额44.6亿元,增长1.1倍。其中,寿险给付19.7亿元,增长1.1倍;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3.0亿元,增长8.9%;财产险赔款22.0亿元,增长1.4倍。
2007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7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客货运输全面增长。全省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764.0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8%;完成旅客周转量322.4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9%。
2007年全省实现邮电业务总量41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6.58亿元,增长6.4%;电信业务总量396.60亿元,增长22.9%。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函件6561万件,比上年增长6.4%;特快专递566万件,增长0. 9%;邮政储蓄平均余额381亿元,增长7.5%。在长途电信业务中,固定传统国内长途电话通话时长11亿分钟,固定传统国际、港澳台电话通话时长678万分钟。全省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109.9万门,减少1.9%;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45.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18.7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26.8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6.8部/百人;全年移动电话用户1311.1万户,新增173.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8.1部/百人,同比增长6.2%;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143.30万户,增长39.5%。

围绕提升重点产业水平和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全省“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要达
到1.55万亿元,比“十五”增加1万亿元。重点加大工业项目、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实施一汽“五大”工程、吉化百万吨乙烯扩建、吉林油田油气勘探开发、通钢1000万吨钢、长春大成300万吨化工醇等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加强大中型煤矿开发建设。全省新增发电装机达到700万千瓦,基本形成省内500千伏电网骨架。实施铁路网建设改造计划,新建改建铁路1300公里。完善“五纵五横”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争取达到2000公里,基本实现省会长春与各市州所在地、出海入关通道和重点开发区域的高速公路联结。优化民航机场布局,构建“一主四辅”的机场格局。完善通信网络,加快“数字吉林”建设。积极推进长白山管理区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实施投资拉动中,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切实加强建设管理。2007年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3.18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城镇投资3346.90亿元,增长41.5%;农村投资656.28亿元,增长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