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珲春市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方位、多层次谋划推进,在“精准”二字上下苦功,努力提升贫困户、贫困村的收入,综合性、多角度改善贫困群众生活质量。2017年,预计16个贫困村实行出列,917人稳定脱贫。
扶贫项目——点亮贫困群众希望之灯
专项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珲春市不断推进“一村一品”战略,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各类扶贫项目先后在各村落地,从单纯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走进珲春市敬信镇玻璃洞村,一栋栋整齐排列、绘有朝鲜族民俗风情画的房屋让人移不开眼,那扑面而来的生机与活力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全镇重点贫困村。“我们村有贫困户11户17人,村里老龄化严重,很难发展劳作式集体经济,光伏发电项目很适合我们村。”该村村主任赵虎男说,中朝罗先经济贸易合作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珲春市委书记,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高玉龙多次来村里了解情况,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村里逐步改善了各项基础设施,为村里科学谋划发展项目,2015年,光伏发电项目成功落户玻璃洞村。2016年,该项目共发电13000度,实现收益8500元;2017年,共发电22000度,实现收益17000元。“每次将项目收益发放到贫困户手中,看到他们幸福的笑容,我觉得这光伏发电项目真的照亮了大家的生活。”赵虎男感慨地说。
像玻璃洞村一样,珲春市密江乡下洼子村投入40万元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年利润达4万元。该村投资378万元建设的冷水鱼项目业已投产,年利润达15万元。这两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里12户25名贫困人员每人增收3000元。该村还积极延伸冷水鱼项目产业链,创新建立孵化基地和饲料基地,开发集漂流、餐饮、观光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进一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让村民共享发展果实。
光伏发电、黄牛养殖、苗圃种植、果蔬大棚……一个个扶贫项目让珲春市很多村屯走上了脱贫路、致富路。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珲春市累计实施扶贫项目308个,计划总投资5.2亿元,已竣工205个,完成投资3.7亿元。
龙头企业——争做扶贫领航员
龙头企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点。珲春市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和壮大了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辐射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形成互利互惠联合体,壮大农特产品品牌,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户增收。目前,全市已有49家农业企业为贫困人员提供了工作岗位,并鼓励贫困户利用土地入股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方式,通过分红实现永续增收。
珲春龙裕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开设了专业农场,雇佣农户以人工除草、施农家肥等方式探索种植优质大米的方法。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和“农户+专业合作社+粮米企业”的方式,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增加农户收入和就业岗位。目前,集团已建设完成水稻安全生产全产业链可追溯系统,建立了辐射全国的电子销售网络,并获得欧盟有机认证,为扩大珲春大米品牌影响力、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提供了保证。为拓宽发展空间,集团还以专业农场和合作社为基础,建设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成立智慧农业实验室,建立标准化日光大棚以及农民工培训中心,发展绿色有机果蔬采摘、休闲餐饮、旅游观光等特色项目。截至目前,集团资产已达1.2亿元,直接带动农户4000余户。
位于珲春市敬信镇西架山村的森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是集家禽饲养(公司+农户)、有机肥生产、饲料加工为一体的民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7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排劳动力就业3000余人。公司牢固树立“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坚持走“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确立了以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以规模大户为骨干,以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把增加农民和下岗职工收入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立足之本,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技术服务,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激发了他们发展多种产业的积极性。公司还将有机肥提供给贫困村和贫困户,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加快他们脱贫增收的步伐。
返乡创业——为乡镇发展注入活力
返乡创业是脱贫攻坚的动力。珲春市在各乡镇建立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培养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和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为乡镇发展注入“活力”。
珲春市敬信镇将返乡创业作为推进产业强镇的重要举措,通过乡情感召、搭建平台、营造环境、提供服务等举措,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涌现出一大批返乡创业的优秀典型。该镇回龙峰村党支部通过积极联系外出务工人员,宣传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吸引5名返乡创业人员带着资金、技术回乡创业,成立了注册资金为100万元的“珲春市回龙峰养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随时吸纳本村村民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养殖黄牛110余头,可为10人提供就业岗位。预计年销售额达30余万元,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板石镇孟岭村村主任李峰杰曾在日本学习艺术设计,回乡后看好含硒苹果种植,并成立了苹果专业合作社,带动37户村民入社发展。为促进苹果销售,他与延百超市下辖的全州15个大型超市达成意向销售协议,并在长春设立了销售点,实现了供产销“一条龙”,合作社年收入达800万元以上,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党旗引路——锻造脱贫攻坚先锋军
党建是脱贫攻坚的“新引擎”。珲春市以党建为抓手,抓关键、强弱项,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精准发力。
珲春市马川子乡依力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邰风岐是个“怪人”,他不坐办公室,对放牛“情有独钟”,成了一个“牛倌”。原来,依力村通过申请兴边富民资金成立了益农种植养殖合作社,通过饲养延边黄牛,积极壮大村集体经济,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合作社已有延边黄牛110余头,资产达到300多万元,依力村也成了全乡的富裕村。去年,合作社卖了31头牛,赚了30多万元,村里拿出18.6万元给全村521个股东进行了分红,剩下的钱用于帮扶贫困户和合作社的发展。看到村民们越来越红火的日子,邰风岐说:“无论是坐班还是放牛,只要大家伙儿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们村耕地面积大,外出务工人员也比较多。为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耕地闲置问题,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党支部成立了助民种植专业农场,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为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西崴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关志芬说,经过几年的发展,专业农场总面积已达110公顷,还有56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和480平方米食用菌室,粮食年产量达75万公斤。
为更好地发挥村党组织服务功能,2016年,西崴子村还成立了农业化机械合作社,购买了8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创新实行土地托管,村民无法打理的土地,可交由专业农场代为打理。全村共有300余户参加了托管,1000余人直接受益,农场也通过开展经营活动,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农场生产期间还优先雇佣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村支部按照“发展依靠村民、发展为了村民、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的理念,每年都用集体经济收入帮助村民全额缴纳水电费,给贫困户分红。
政策兜底——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政策兜底是脱贫攻坚的基本保障。珲春市通过逐年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精准教育资助、优化调整保险报销政策等措施,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让贫困户得到更多实惠。
珲春市民政局坚持随时抽查和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制度,及时掌握低保户的动态变化,确保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落实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序推进城乡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将“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切实保障因遭遇急难问题而陷入暂时性困难的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使各类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政策性救助。
珲春市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开展精准教育帮助和职业教育资助,在全省率先实施学前三年及高中阶段基本免费教育政策,2016年已拔付基本免费资金908万元。截至2017年11月,全市各乡镇接受农村实用技术培训9866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2517人次。
珲春市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创新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员纳入中俄互市贸易边民参市范围,实现人均年增收6000元。为改善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珲春市卫计局持续优化调整保险报销政策,提高了糖尿病等32种常见慢性病门诊补偿比例,将贫困参合患者慢性病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65%,封顶线由2016年的65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7000元;提高了病毒性肝炎等42种特殊疾病门诊补偿比例。该政策启动以来,脱贫攻坚共补偿1000人次,共计提高补偿16711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