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结构调整。立足宜菜则菜、宜粮则粮、宜参则参、宜养则养,重点抓好110万亩绿色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5万亩棚膜基地建设、30公顷平原人参种植基地建设。其中,绿色优质玉米基地项目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直接带动垧均增收750元,全县增收5500万元。
(二)抓科技创新。加强校地合作,办好“梨树黑土地论坛”,发挥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技术研发基地、梨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的引领作用,推进科技与农业“联姻”,全面推广非镰刀弯地区梨树种植模式,建设有梨树特色的四级农业科技示范网络,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三)抓金融支撑。加快推进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完善“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机制,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构建农村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打造“云征信”平台系统。扩大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规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探索通过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四)抓要素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里的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在规模经营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解决三农发展的政策需求。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指导,解决三农发展服务需求。围绕12316平台建设,加强产供销环节的信息共享,解决三农发展的信息需求。
(五)抓人才兴业。以聘请洋专家、培养土专家、召回打工仔为有效形式,加快引进一批农业科技带头人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人才,积极探索为农业一线科技人才“松绑模式”,鼓励他们一对一帮扶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通过人才下沉带动广大农民种出高水平、养出高水平、卖出高水平,使梨树的农产品达到品质最好、产量最高、品种最新、科技最前沿。
(六)抓设施保障。着力打造我县具有前瞻性、窗口性和高新技术储备型的农业支撑体系,重点是借助省里对率先示范县的政策扶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机装备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业对机械、对灌溉、对交通、对用电等硬件设施的刚性需求和保障,构建高效农业生产格局。
(七)抓品牌建设。围绕绿色优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同时围绕研究品牌、创造品牌、推广品牌、做大品牌,植入梨树标识和梨树符号,进一步扩大梨树玉米、梨树瓜菜、梨树白猪、梨树九月青豆角的市场占有量,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努力使梨树的优质农产品达到誉满国内外。
(八)抓市场开拓。围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等多种市场形态,全面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全力打造有形市场,积极筹建梨树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逐步使梨树成为东北最大的蔬菜交易集散地。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产品线上交易,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多渠道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
(九)抓典型示范。整合涉农资金,加强“42公里精品环线”建设,全方位打造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以高标准基本农田、秸秆全覆盖示范基地、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为示范引领的生产能力样板;以合作社为主体,以土地流转、带地入社、土地托管为主要形式,打造规模经营的样板,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十)抓融合发展。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促进一二三产相衔接,围绕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发展三产,培育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新产业。同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和农村发展,加快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步伐,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使农村的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