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经济 > 发展规划
梨树县积极探索十项模式 全力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18年02月01日    来源: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近年来,梨树县积极与大中院校进行合作采取了科技支撑、院校合作、典型引领等举措,摸索出科技富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模式,使农业生产经营由过去的粗放型向科技型、集约型、规模化、标准化迈进。2011年,中国农大梨树县实验站成立。成立七年来,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面积超过200万亩,覆盖了东北三省一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探索形成了10个较为成熟的模式:

  秸秆全覆盖免耕模式从解决黑土区土壤退化、秸秆转化利用等问题入手,依托中科院、中国农大,创新研发了秸秆全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技术流程是,秋收时只收玉米棒子,秸秆留地覆盖在地表,春季通过宽窄行休耕方式进行播种,实现秸秆全部还田。这项技术已经实施11 年,显现出四大好处:一是抗旱保苗,二是增加土壤有机质,三是减少水份蒸发(相当于增加50 毫米降水量),四是节本增效。目前,该技术在东北三省已推广150 万亩以上。20163 月农民日报以《非镰刀弯地区玉米怎么种》为题进行了整版报道,并称之为“梨树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为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我们通过整合发改、农发、国土、水利等资金2.2 亿元,建设了一个集技术应用、机械装备、设施配套于一体的10 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片,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将这一做法拓展到全县,每个乡镇建设1 个万亩方、3 个千亩方、30 个百亩方,县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调动了乡镇、村社、各类新型主体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几年来,梨树县出现了多个吨粮田地块,建成高标准农田150 万亩,为农业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基础。

  种植结构调整配套模式在借鉴外地棚室建设作法的基础上,发明了土堆后墙保温式模式,开创了东北冬季温室生产蔬菜的先河。这种方式成本低、易操作、效果好,有效满足多种蔬菜生产的需要。现在全县已建设规模以上棚膜园区85个,大棚温室32700栋,总面积5万亩以上。依托中国农科院(人参首席专家张亚玉),在梨树搞人参种植试验,探索了平地种人参的技术模式,今年种植100 亩,试验非常成功,明年人参种植面积可发展到600亩,它将成为梨树种植结构调整的一场革命,未来前景非常广阔。

  绿色优质高效技术模式着眼于绿色、优质、品牌化,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建设,打造以梨树白猪、九月青豆角为代表的农业品牌。梨树白猪远销22 个省,已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185 个,其中无公害产品140个、绿色产品41 个、有机产品4 个,有中国驰名商标1 个,省著名商标10 个。还谋划启动了110 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生产基地建设,若经国家认证后,它将是全国唯一超过百万亩绿色原料基地。建成后,基地每斤玉米能多卖3分钱,亩均增收50元,户均增收800元以上。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模式依托中国农大的技术力量,筹建了智慧农业监测平台,在核心示范区建设100处监测点、100处气象观测站,实施全时段、全方位监测农业生产墒情、苗情、虫情、灾情。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打造现代农业指挥系统,统筹分析农业生产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开展防灾、防害、降损等方面的救治工作。积极发展可视农业,建立农业追溯系统平台,将作物生长的全过程纳入智能管理

  新型经营主体驱动合作经营模式为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带来的小生产难以进入大市场问题,梨树县积极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全县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50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800个,辐射带动合作经营面积150万亩。特别是我们把农机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作为推动合作经营的重要着力点,打造了21个农机大社,农机服务由传统的农机作业,拓展到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地入股等全套社会化服务,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还建设了梨树县电子商务产业园,新建电商体验店3个,村级电商服务站70个,淘宝梨树馆开始运营。

  金融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紧紧抓住梨树县成为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个契机,完善“政府+银行+担保公司”机制,解决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打造“云征信、物权交易、保险保障”三大平台系统,提升金融普惠水平,收到金融得发展、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一举三得效果。扩大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规模和担保范围,结合全县棚膜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为大棚发证,为大棚提供担保贷款,全县做了10亿元的贷款,促进棚膜经济快速发展

  校地科技创新共建模式推进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进驻梨树,2017梨树县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1.6万平方米集试验、科研、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楼。在技术支撑上做到“顶天立地”,就是把全国最高端的农业技术,通过这个渠道和平台在梨树落地,让专家的论文写在梨树大地上,探索形成了校地共建的成功模式。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现在,院士专家试验田达到1000亩,每年有3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50多名博硕研究生长期在这里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开展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达50多项,引进重大课题22项。20186月,中国农业大学黑土地农业发展研究院将正式挂牌,这将是校地科技创新共建的又一成果。

  高端论坛筑巢引凤模式2015 年开始梨树县创办了“梨树黑土地论坛”,现已连续举办了三届。2016年实现了重大跨越,论坛成功走进博鳌。2017年论坛进一步拓展,举办了中国农业合作经济论坛。举办论坛的目的就是让全世界农业王国的精英们在这里“同台讲道、华山论剑”,既讲农业的高大上,又论如何接地气,探索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有效路径。伴随着论坛影响力不断扩大,国家涉农项目和资金接踵而至,各类涉农投资企业也落户梨树。目前,“梨树黑土地论坛”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科研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人才培养平台、服务三农发展平台。

  依靠典型示范带动模式为了提升工作落实效果,解决部分农民群众不想干、不会干的问题,在工作推进中,首先培育典型、打造样板,通过典型和样板为广大农民做示范,走出一条政府扶持典型、典型引领发展的路子。立足这一思想,从2016 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现代农业扶持资金,集中打造了42 公里现代农业综合体,在综合体之内建设了高标准农田典型、全程机械化典型、棚膜园区典型、智慧农业典型、美丽乡村典型,应该说所有涉农的典型“一网打尽”。典型的集中打造不仅展示了梨树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也为全面推广提供成功的示范,必将成为推进三大体系建设的最有效路径。

  10 个模式,是我们破解农业现实问题的有益探索,也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务实举措,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有的是刚刚开始,有的标准还不够高,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作为吉林省14个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示范县之一,我们将紧紧围绕三大体系建设,突出现代农业联结小农户这个主题,强化实践探索,走出一条农业大县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富裕、生态持续向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