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残疾又患大病怎么办?残疾孩子上大学学费不够怎么办?房间没有无障碍设施不能洗澡做饭怎么办……
遇到这些难事,残疾人朋友都会不约而同地找到他们的“娘家人”——残联,而残疾人对自己组织的热爱与信赖,是对全省各级残联心系残疾人、维护残疾人、服务残疾人的最好回报。
党委政府高度关注 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
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重点保障。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对残疾人事业发展高度重视,省委将落实《关于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列为全面深化改革内容进行督查督办,将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全省脱贫攻坚计划统筹实施。省政府连续五年将残疾人康复、就业和贫困家庭无障碍改造等任务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各地党委、政府也都将残疾人项目纳入政府民生实事整体推进。省人大制定颁布了《吉林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吉林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等规章文件。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制定出台“十三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就业、托养服务、无障碍环境建设、文化体育、基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信息化等配套实施方案,为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残疾人民生保障和服务能力得到显著加强,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全面优化,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残联组织自身建设和基础管理水平有力提升,残疾人事业呈现日益繁荣的新局面。残疾人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中国残联的肯定,得到了全省广大残疾人和全社会的好评。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残疾人权益越来越有保障
全省各级残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持“一切为了残疾人”的工作理念,秉承“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上努力寻求新突破,在为残疾人服务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全省有32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近10万重度残疾人享受到了分类施保待遇,30万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完成8400户残疾人家庭的无障碍改造;资助189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资助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1.2万人(次)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各市州开通了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建成残疾人信访工作网上服务平台,拓宽了残疾人利益诉求渠道。各级残联办理残疾人信访29097人(次),办结率97%,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全省各级残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坚持把残疾人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精心谋划、精准发力。省残联联合扶贫等部门制定《吉林省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6-2020年)》共同推进,会同省扶贫办召开全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通过“带传培训工程”为6万多名农村残疾人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351个,安置和辐射带动近2万残疾人发展生产。通过“阳光安居工程”为6300户贫困残疾人危房户实施了危房改造。通过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支持国、省贫困县建设康复机构和各级康复站33个,使有康复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和因病致(返)贫残疾人接受32类基本康复服务比例分别达到71.76%和72.41%;两项补贴制度已经惠及困难、重度残疾人55万人次,已帮助7.1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帮助35万农村残疾人改善了生活。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残疾人民生状况越来越好
五年来,全省各级残联通过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服务残疾人的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吉林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将32项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纳入到各部门救助政策之中统筹推进。全省建成各级各类残疾人康复训练服务机构213个,其中残联办康复机构67个,为各市、县发放流动康复服务车73台。为残疾人免费配发25万件康复器材和辅助器具,为超过147.2万人(次)的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救助、康复训练和服务,省残疾人康复中心投入使用,每年为3000名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全省各级残联通过资金扶持和项目带动,千方百计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为5.7万人(次)城镇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新增城镇残疾人就业4万人,城镇残疾人就业总数达到15.9万人,农村30万残疾人稳定就业。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完成,填补了我省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空白。连续两届在国家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名列前茅,我省残疾人就业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开展妙手兴业工程,培养盲人按摩人才2000余人次,拓展了盲人参与就业创业的渠道。依托东北亚博览会平台,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连续举办6届吉林省残疾人优秀作品(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每届都有新特色、新亮点,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亲临残联展区,看望鼓励残疾人,进一步激发了残疾人创业就业热情。开通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帮助218名残疾人开通网店,辐射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网上就业创业。
推动形成扶残助残环境 残疾人社会参与度越来越高
五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持续宣传报道我省残疾人工作,残疾人事业的主旋律更加响亮,残疾人的正能量更加强劲。各级残联切实加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残疾人事业力度,省残联网站连续多年在中国残联和省政府网站评选中名列前茅。召开了吉林省第三次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开展了“吉林好人·自强之星”评选表彰活动。系统实施培育“四自”精神,打造“追梦”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计划。开展面向残疾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组织两次优秀残疾人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全省巡讲,激发了残疾人群众自强自立的热情,赢得社会各界对“平等、参与、共享”现代残疾人观的充分认同。
大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全省县级以上城市主干道及市区级商业街、步行街等人行道,普遍设置了盲道、提示盲道,坡化改造率达到70%以上,全省8个市级城市、40个县级城市公交车安装了语音报站装置。省残联网站增设了“视觉辅助”和“语音辅助”的无障碍浏览功能,省、市两级电视台普遍开办新闻类栏目的手语节目,非直播节目均加配字幕,多个地方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同步加配手语翻译。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全部建立盲人图书阅览室,率先成立了省残疾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建立20个残疾人文化创业示范点,组织开展文化助残活动百余场。全省建立16个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607个,培训体育健身指导员1500名。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和第五届吉林省残疾人艺术汇演。我省特奥运动员在国内外残疾人体育赛事中共获得65块金牌、197块奖牌,聋人滑雪运动员在第18届冬季听障奥运会上获得两枚铜牌,实现了中国残疾运动员在冬季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5年累计筹集款物5600多万元,实施助残公益项目40项,5万人(次)以上残疾人受益。全省登记注册的助残社会组织63家,登记注册助残志愿者20.9万人。
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残疾人事业基础越来越坚实
五年来,全省各级残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残联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在把正方向、优化职能、提升能力、健全机制、增强活力、紧接地气上下功夫。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发挥党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党委政府助残政策送到残疾人身边,把残疾人的呼声愿望及时反映上来,努力做残疾人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知心人、贴心人。突出雪中送炭要求,把主要力量放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托底补短和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上,以残疾人的实际获得感来反映工作成效。推动重心下移,注重提升基层一线服务残疾人的能力,着力打通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接通地气,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具体服务和实际帮助。
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省、市、县残联共配备残疾人干部58人,残联组织代表性得到增强。加强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促进专门协会引领示范助残社会组织发展,切实成为本类残疾人的“利益代言人、服务组织者、权利维护者”。加强残疾人证核发管理工作,全省现有持证残疾人82.9万人。开展了全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并进行年度动态更新,实名制获取全省近80万持证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动态信息,建成了吉林省残疾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残疾人工作业务综合应用系统,与省政府政务系统和省直有关部门数据系统成功对接,积极推进为残疾人服务“只跑一次”改革,为推动残疾人事业科学决策和加强残疾人服务大数据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我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连续五年排名全国前三位。
进入新时代,全省各级残联团结带领全省193万残疾人,准确把握新时代残疾人工作新特点、新变化、新要求,正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研究谋划残疾人事业的新发展,展现残疾人事业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