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境外投资 > 投资分析
高瞻远瞩 定向领航——习近平总书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思想足迹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4年10月22日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东风浩荡,浪潮奔涌。

  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的同时,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举措,让这个全球增长最大引擎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

  “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扩大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提升现代服务业开放水平”“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重要论述,鲜明宣示了中国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决心。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我国开放发展的高度概括和精准把握,指引我国开放道路越走越宽广。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气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里,有着一以贯之的思考与实践。

  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

  2012年12月,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离京考察,就来到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在莲花山公园,习近平同志栽下高山榕的一幕,连同其“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时代宣言传向世界。

  这是深圳第二棵有故事的高山榕,另一棵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考察期间种下的。两棵高山榕,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连缀起中国不同年代的改革开放故事,是历史的交汇,也是改革的接续。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4月,广东省负责人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同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先行一步”,并试办出口特区。

  1985年2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被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迎着这股改革开放的春风,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建省工作。在厦门,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强调“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这段工作经历,是他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也让他成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在福州,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的深刻洞察,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沿海是我们辽阔的地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优势所在,我们切不可忽略了这一优势,也不能搞成单一的开发,而是通过综合开发,形成大产业优势。”超前的理念和认识给福州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这样写道。

  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的17年半时间里,正是福建由曾经的海防前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前沿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在信息闭塞的宁德地区,还是在沿海开放的厦门、福州,习近平同志都坚持开放发展的道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坚持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并重,在开放浪潮中不懈探索与实践。

  2002年,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二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之时,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谋定而后动,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个千方百计”,即千方百计“引进来”、千方百计“走出去”和千方百计“创环境”,成功推动浙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2007年,习近平同志离开浙江的这一年,浙江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768亿美元,比2000年翻了两番多。当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之前20多年之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理念上,“开放”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在布局上,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向西开放、向周边国家开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这一划时代的创举为共建各国进步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在领域上,大幅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层次拓展。在体制上,建设自贸试验区,谋划自由贸易港,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健全。在路径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陆海内外联动 东西双向互济

  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领头雁”,如今,中西部地区和内陆、沿边地区也正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从开放“末梢”奔向广阔的“前沿”。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和超大特大城市开放先导地位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步伐,助推内陆地区成为开放前沿,推动沿边开发开放高质量发展。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重庆考察首站,来到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听取新通道建设情况汇报。“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有关方面要齐心协力,把这一标志性项目建设好、运营好,带动西部和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半年时间内,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考察西部陆海新通道。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南宁考察时,就曾结合平陆运河沙盘听取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建设汇报。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这条全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在广袤的世界版图上加速延伸,从中国西南的重庆起笔,翻山越海,通达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3月,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中国重庆、广西和新加坡企业代表举行会议,酝酿一条新的出海大通道。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前身——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在重庆首发。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通道建设从地方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层面的省部际联席会议、西部12省区市与海南省合作共建等机制陆续建立。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新通道跑出加速度,成为具有澎湃动能的国际经济走廊。由东向西、由点及面,共建“一带一路”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对外开放格局,让内陆地区更加紧密地拥抱世界,也让我国的开放布局在空间上向纵深推进。

  随着我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中国,正加速与世界同频共振。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他的谋划部署下,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2007年3月31日,刚刚就任上海市委书记一周的习近平同志,在浦东新区开启他区县调研的第一站。彼时,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上海有责任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同志不仅对浦东开发开放寄予厚望,还要求浦东的工作要更多地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因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指向,不仅是建设一座新城,更是要为全国探索一条新路。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时多次引用这句话勉励大家。他说,上海能成其大,就是靠内联外拓,才成为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后还要这么走下去。进入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正是在上海拉开帷幕。

  2013年9月29日,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运行。随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发布,这是中国第一次用负面清单管理外商对华投资,迅速点燃市场热情。2023年11月1日,全国第22个自贸试验区,也是中国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从上海起步,布局逐步完善,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这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粒良种,可以播撒希望;一株新苗,可以长成大树。这场从不到30平方公里起步的改革试验,激活更大范围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一池春水。

  2018年3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要认真总结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经验,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照国际先进规则,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防控风险为底线,扩大开放领域,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

  半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国家层面已累计推广349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对外开放始终是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经济特区、沿海和沿江地区的开放,到内陆、沿边地区的开放,再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开放领域不断拓宽,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既拼“硬件” 又下“软”功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1988年,刚到福建宁德任职的习近平同志,一边调查走访闽东九县,一边思考闽东这只“弱鸟”如何先飞?当时,闽东四个沿海县中已有宁德、霞浦两县列入开放县行列,习近平同志认为福安和福鼎也要积极争取列入开放县。“硬件”拼不过,可以加大软环境建设,下“软”功夫。

  习近平同志提出,除了要坚决执行国家制定的法规、条例外,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考虑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切实保护外商的合法权益。“没有安全感,外商不会来,来了也会走。”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方面下功夫,此时的习近平同志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制度型开放的雏形。

  到任浙江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个千方百计”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2006年,浙江启动第四轮强县扩权试点,一次性赋予义乌县级政府百余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其中就包括外资企业及分支机构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年检等项目,为义乌的开放解除了体制束缚,义乌踏上从贸易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转变。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与价值链调整重构,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呼唤着更高水平的开放层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将制度创新摆在重要位置。

  “我们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开放促进我们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时如是指出。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此后,“制度型开放”在多次重要会议中被反复提及,并被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强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是“制度型开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以制度创新促进营商环境改善,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国内规则体系与国际经贸规则有机衔接,初步搭建了外商投资准入、促进、保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框架,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为外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制度创新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助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由习近平总书记倡议设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今已连续举办6届,有效缓解了国际贸易投资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以制度创新推动开放创新,开展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改革探索。2023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主动全面对接高标准规则,进一步加大压力测试力度,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足迹,我们能看到,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改革开放的中国,始终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风好正是扬帆时。

  现代化离不开开放,开放成就现代化。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来到黄海之滨的日照港,一番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作者: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执笔人:安宁,本文发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期刊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