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白城市 > 招商项目
白城市向海飞鹅深加工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4年02月02日    来源:吉林省政府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随着我国禽肉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近年来,向海飞鹅逐渐受到人们喜爱,不仅是因为营养价值高(每百克肉中蛋白质20.98克、脂肪11.62克、磷196.5毫克、钙48.04毫克、铁8.71毫克、无机盐1.17克),而且肉质脆嫩不腻不燥,口感细腻醇香,味美独特,野味浓郁。烹制后香气扑鼻鲜香持久,气味浓郁芬芳回味绵长,是名副其实的“肉中之王”。

通榆县全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草原资源,主要生长羊草和耐碱性的禾草、豆科草及200余种中草药植物组成,营养价值较高,适口性强,为向海飞鹅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当国内养殖飞鹅刚刚兴起的时候,向海乡就已涌现出一批规模养殖大户,为项目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入口。向海飞鹅不仅鹅肉作为宴请食品和礼品,还可开发加工成肉熟食、休闲食品,从飞鹅血液中提取抗衰老因子SOD、从羽毛中提取小分子肽都能用于开发保健食品及化妆品,以绒毛为原料制备高档雁绒被及雁绒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1.1.2 市场前景

(1)禽类加工市场分析

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他用处。一般来说,家禽根据生存环境的不同可分为陆禽和水禽两大类;其中陆禽包括家鸡、火鸡、珍珠鸡以及鸽子等,水禽包括鸭子和鹅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禽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全球肉禽市场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制定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2023年国内市场仍以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为目标,其中推动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提振肉禽市场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禽肉深加工行业的消费需求也将不断增长。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和口感,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其中2022年中国禽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同比增长6.2%。

图表1:2018-2023年中国禽肉深加工市场规模及增速

2022年,全国家禽出栏161.4亿只,比上年增加4.0亿只,增长2.5%;家禽存栏67.7亿只,比上年末下降0.2%。分区域来看,山东、广东、河南、广西是家禽出栏大省,2022年家禽出栏均在10亿只以上。随着居民膳食结构的调整,禽肉、禽蛋消费需求逐步增长,间接带动了产量的提升。

图表2:2015-2022年中国家禽出栏量统计情况

近年来,我国肉禽行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从上游的种禽培育与商品代养殖,中游的屠宰与加工,再到下游的食品生产的完整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至2022年间,我国禽肉的产量由1,888万吨增长至2,443万吨。

(2)飞鹅经济市场前景及预测

我国拥有丰富的鹅品种资源及鹅产品的多品种和消费量,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鹅业大国。尽管受到禽流感等禽类疫情的冲击,但广大养殖户和企业家对发展鹅业的兴趣不减,发展趋势良好,国家八部委已经制定了扶植农业、畜牧业龙头企业的计划,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形式的出现,为企业带动农民致富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东北地区的鹅业发展迅速,林下养鹅、种草养鹅已经逐渐形成规模,目前全国已经逐渐形成了北养南销的新格局,如美中鹅业、正方、龙江鹅业在东北乃至全国已具备相当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目前鹅业发展的必然途径,且东北、华北地区饲料丰富,饲养成本低廉,适合反季养鹅,南繁北养、北加工南销售也是拉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之一。

如今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和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对鹅产品的需求量必然增加,市场潜力巨大。农村有很多剩余劳动力,非常适合发展鹅肉生产。鹅产品的营养价值也符合目前绿色健康的消费潮流,其中的鹅肥肝更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美食之一。据业内专家介绍,鹅肥肝的营养价值是猪肉的好几倍,不饱和脂肪酸达到60%,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清除自由基等多重功效。鹅在生长过程中主要食草,属于节食家禽,而且还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饲养周期短,增产效益高,经济周转快等优点,所以养殖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一些畜牧专家认为,鹅产业是世界范围内一项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朝阳工程,目前鹅肉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我国对鹅的年需求量为8-9亿羽,而饲养量仅6亿羽左右。据预测,2024年,上海年需要鹅2000万羽,广州年需要7000-8000万羽,广西也在7000万羽左右,香港每天就需要10万羽。在国际市场上,鹅肉的需求量也呈明显增长趋势,预测缺口在2亿羽左右。

鹅的身上全是宝,不仅是鹅绒、鹅肉受到消费者青睐,鹅掌、鹅头、鹅肠等也是加工特色食品的优质食材,鹅油、鹅血在保健等领域具有开发应用价值,可谓是禽类产品中的“品上品”。为加快鹅养殖基地建设,延伸鹅产业链条,从鹅屠宰加工向上游养殖、下游销售、饲料加工等环节延伸,逐步向“一条龙”产业化发展迈进。

鹅经济价值最顶端的是号称“软黄金”的鹅绒。“北纬43度”,这个纬度成长的鹅,经历193天漫长的冬季和70℃的相对温差,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羽绒品质,绒朵大、羽梗小、弹性足、保暖强、蓬松度高。业内人士认为,北纬43度至44度是鹅生长的“黄金纬度带”,波兰、加拿大等高品质鹅绒产地均处于该纬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向海飞鹅”又称本地鹅,因其能飞善跑俗称“向海雁”。历史上,向海飞鹅主要供少数民族、肉绒和玩赏狩猎之用,因其耐粗饲、抗逆性强,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肉质风味独特。“向海飞鹅”作为可以合法食用的飞禽产品,未来将颠覆传统家鹅市场,独领飞禽产业。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选育,向海飞鹅配套系商品保留了鸿雁的种质特性,肉质基本上与鸿雁媲美,也让地方畜禽大家族迎来了新成员。近几年来,培育成果在通榆县八面乡、乌兰花乡、边昭镇等地进行了示范推广,农民的养殖业越发红火市场前景一片向好。

1.1.3技术分析

图表3:家禽屠宰加工工艺流程图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强调,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加大果品、蔬菜、茶叶、菌类、中药材、畜产品和水产品等营养功能成分提取开发力度,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加营养均衡、养生保健、食药同源的加工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非食用加工产品的市场供应。加快推进秸秆、稻壳米糠、麦麸、油料饼粕、果蔬皮渣、畜禽皮毛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2023年1号文件《支持生猪、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鼓励和支持生猪、家禽产业。支持生猪、家禽屠宰加工企业扩能升级,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支持规模屠宰企业进一步做大规模、提高标准,创建国家级屠宰示范场,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申请乡村振兴产业基金等投资支持。

(2)区位交通优势

通榆县交通区位优越。公路方面,全县100%的乡镇场已通达等级公路,全部行政村和20户以上的自然屯实现通硬化路。国道G334、G231、G503三条高等级公路在县城交会通过。铁科、嫩双两条高速公路在通榆交汇,切实带动通榆快速发展。铁路方面,铁路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平齐铁路纵贯南北。齐通高铁、通榆通用机场已列入“十四五”规划。通榆县将逐步搭建起铁路、公路,动车、高速并驾齐驱,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3)资源优势

通榆县农畜产品质量好、产量高、有特色,闻名海内外。葵花最高年产量12万吨,是全国四大产区之一。蓖麻最高年产量6万吨,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绿豆和打瓜籽最高年产量分别为8万吨和5万吨。玉米最高年产量174.6万吨,高粱最高年产量15万吨,谷子最高年产量5.52万吨,杂粮杂豆最高年产量1万吨,芝麻最高年产量1万吨,蔬菜最高年产量5万吨,棉花最高年产量1.5万吨,辣椒最高年产量5万吨,甜玉米最高年产量2万吨。由通榆县培育的“通榆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唯一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牛,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生猪发展到150万头;牛发展到32万头;羊发展到255万只;禽发展到520万只,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

通榆县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万多公顷,三大水系交汇贯通,草原、湖泊、沼泽等地貌交错相间。这里水丰草盛,芦苇繁茂,是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的天然乐园。近年来,当地采取引水保湿、退耕还草、核心区移民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截至目前,保护区已恢复湿地3000多公顷,监测到鸟类数百种。通榆县良好的农畜资源和水草资源为本项目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向海飞鹅种鹅繁育基地、向海飞鹅食品加工基地、向海飞鹅生物研发基地、向海飞鹅羽绒产品研发基地、向海飞鹅全国餐饮连锁管理总部。建筑主体包括熟食车间、速冻库、冷藏库、仓库、质量检验检测、研发实验室、锅炉房及其他附属设施等,同时购置相关设备。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82,5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54,112.6万元,利润17,857.1万元,投资回收期7.4年(税后,含建设期1.8年),投资利润率16.7%。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向海飞鹅的深加工意义十分重大,首先鹅产品深加工可以增加产品品种,使鹅产品不再局限于整胴体、羽绒、肥肝、蛋等的简单产品,而且能扩大产品市场,增加产品销售渠道,从而增加产品的销量;鹅产品深加工还可延长产品保存期,有利于产品销售和保持产品市场价格稳定;鹅产品深加工更大的意义是可充分挖掘鹅体的价值及变废为宝,不断增产增值,就不会出现鹅产品市场疲软的局面,才能使养鹅业持续稳定发展长盛不衰,同时增加农户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1.5 合作方式

独资、合作、合资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设备、技术

1.7 项目建设地点

通榆经济开发区

1.8 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合作计划书

2、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通榆经济开发区

地址:白城市通榆县风电大路与新发街交叉路口往东北约50米

2.2 概况

通榆县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5年7月,2012年1月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总面积3441万平方米,分为一个主体园区和三个区外园,其中主园区面积2194万平方米,铁西工业园区面积730万平方米,迎新工业园区面积346万平方米,胡家店工业园区面积171万平方米。已建成区面积占1049万平方米,建成区外面积占2392万平方米,尚有可利用土地面积2093万平方米。随着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开发区改写了通榆县内没有国企的历史。央企东方电气、国企山东水发、知名民企牧原集团、通榆三一风电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项目、远景能源有限公司、天能塔筒、凡瑞重工相继落户开发区。截至目前,开发区企业和项目共50家,其中工业企业42家,规模以上企业12家(三一、徽商、天意、大地燃气、加亿科技、万嘉供热、新洋丰、远景、付豪水泥、乾宇混凝土、益发合、天能),规模以下38家。开发区内企业主要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区内企业共带动就业约4300余人。

通榆县始建于1904年,最初称开通县,1958年与原瞻榆县合并称通榆县。全县辖3个街道、10个社区、16个乡镇、172个行政村、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5.04万,总面积8476.39平方公里,列全省第三位。

经济情况。2022年1-9月份全县GDP实现66.44亿元,同比增长4.6%,位列全市第一;2022年1-9月份规上工业总产值42.9亿元,同比增长54.2%,位列全市第一;增加值实现9.5亿元,增长49.4%,位列全市第一;2022年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52.28亿元,同比增长19.63%,位列全市第四;2022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亿元,增速为6.9%,位列全市第一。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旅游化思维谋划城市建设,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城市建设之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交融,努力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通榆,县城承载功能和创业生活环境得到质的提升。我们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统筹规划建设广场、公园、街角绿地、游园、特色居民小区,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展“十大改造工程”,总体思路是:依托向海这一知名品牌,以旅游化思维将通榆县城改造建设成具有旅游特色的经典小城。目前已经完成了开通大路、民主路等10条街路改造建设,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和6大地块棚户区改造,建设10座公厕。随着县内正在建设的两处公园的即将建成,不但满足了市民休闲、娱乐需要,还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

近年来,通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坚持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实行重点项目“包保制”、审批服务“妈妈制”、行政执法“预警制”,以最好的环境、最快的时效、最优的服务贯穿项目工作从招商洽谈到落地开工到投产达效全过程。为全力服务项目建设,我县专门组建了项目中心,由县长亲自担任项目中心主任,全方位、全流程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实现企业“零跑腿”。2018年和2020年,在全省60个县(市、区)中脱颖而出,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建设标兵县,也是白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2.3 联系方式

2.3.1 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通榆县经济开发区

联系人:奚学慧

电话:13596824167

2.3.2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市(州)联系人:徐增春

电话:0436-3203010 

      13894682986

传真:0436-3224565

邮箱:bcjhj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