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三类。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充电设备等关键零部件。
项目通过对白城本地现有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进行整合升级,建设新能源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引导企业对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与研发。
1.1.2市场前景
(1)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汽车产业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以其低碳、环保、节能的特点,逐渐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2016至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相对平稳,自2021年开始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保持大幅增长,渗透率提高至31.55%,较2022年提升5.95个百分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蝉联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

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新能源乘用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的主要增长力量。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的产销量分别从2016年的34.50万辆和33.70万辆上升至2023年的912.19万辆和904.79万辆,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59.65%和60.07%。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35.83%和38.17%,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达95.29%。

从新能源汽车类型来看,纯电动依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2023年,纯电动汽车销量提升至668.5万辆,同比增长24.61%,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70.4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销量280.4万辆,同比增长84.68%,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29.53%。燃料电池汽车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2023年销量仅5800余辆,占比极低。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也正处于持续渗透阶段。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2016年的1.81%提升至2023年的31.55%,尤其是2021-2023年,渗透率提升18.15个百分点。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同期国内汽车总销量的31.55%,市场空间庞大。
整体来看,依托持续培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和技术,我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或将持续提升。但值得关注的是,国际主流车企均已发布电动化方面的长期规划,并明确把中国作为电动化潜在的最大市场,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两旺,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厂商/品牌销售情况来看,多家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都呈正增长。具体来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为比亚迪、特斯拉、广汽埃安、吉利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理想汽车、长城汽车、蔚来汽车、零跑汽车。
(2)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也在提高,市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预计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逐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对汽车零部件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快速增长,使得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同时,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智能化趋势也带动了相关零部件如铝合金、镁合金等轻量化材料以及智能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等零部件的需求增长。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推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了满足新能源汽车对高性能、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例如,在电池领域,企业致力于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在电机电控领域,企业则注重提升电机的效率、降低噪音和振动等。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促进了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一方面,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另一方面,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日益加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式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支持政策也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充电设施建设等,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也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者认知度的提高,市场环境也逐步优化,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增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扩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电机、电控系统等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智能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相关零部件如轻量化材料、智能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等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全球汽车产业链的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将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增长带来了新动力,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零部件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1.1.3技术分析
项目将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充电设备等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成熟的企业。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开展先进模块化动力电池与燃料电池系统技术攻关,探索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解决方案,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突破计算和控制基础平台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等瓶颈,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推广电力、氢燃料、液化天然气动力重型货运车辆。提升铁路系统电气化水平。
《白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力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白城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依托白城市产业基础雄厚、高度集聚的明显优势,培育打造特色鲜明、链条完整、品牌高端、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显著、引领地位更加突出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努力培育专精特新及高新技术企业,打造高成长性企业聚集地、高端人才汇集地、创投资本追逐地和技术创新策源地,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初步形成集群优势明显、发展程度高、产业链条齐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到2030年,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基本形成集群程度更高、竞争实力更强、企业规模更大、科技成果转化更优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区域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2)资源优势
清洁能源资源:白城辖区内风能资源是吉林省风能储量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地区,在白城五个县(市、区)内整个大气中,总的风力每年可发电2076亿千瓦时,有效风能密度达每平方米268至348瓦。光照资源属于Ⅱ类光照资源地区,年均日照时数2919.4小时,年均太阳能辐射量5200兆焦/平方米以上。2024年,全市新能源开发规模达到1428万千瓦,占全省66.7%,装机规模超过1600万千瓦。
水利资源:白城市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20.79亿立方米/年,地表水资源量为3.58亿立方米/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5.9亿立方米/年,占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76.5%。
土地资源:白城市现有耕地1424384.63公顷,园地2860.63公顷,林地面积293977.50公顷,草地面积358120.99公顷,湿地面积107214.36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2746.6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6706.5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3299.50公顷。
(3)产业优势
白城市围绕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集聚三一、远景等28户企业,形成从整机到零部件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储能装备制造初具规模,吉电能谷铅碳电池、昊安锂电负极材料相继投产,上海电气全钒液流电池、远景锂电池、中船锂电池、阳光电源钠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项目加快建设,年底将陆续产出锂电池。汽车装备制造支持中一精锻、金事达等传统零部件企业开发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深度转型融入全省汽车产业集群。
白城经开区域内重点汽配产业多,有派克公司、安费诺金事达电子公司、恒维汽车零部件公司等优秀汽配公司。“十四五”期间,经开区鼓励企业加大项目建设和技术投入,抓住“长春—白城”吉林西部氢能走廊建设有利时机,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套能力,着力打造汽车原线、线束总成、铰链、车身覆盖件4大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和检测中心。
(4)人才优势
白城市拥有白城师范学院、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大专院校,并正在积极引进白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建成后,计划每年面向全省、全国招收本科生2000人以上,4-5年后达到1万人规模。届时,与白城师范学院、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同形成师生总规模近5万人的“大学城”,可为项目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
(5)区位优势
白城市地处科尔沁草原和松嫩平原结合部,是黑龙江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入关的必经之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的第四条欧亚大陆桥主要枢纽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长吉图战略“西进”重要载体区、哈长城市群辐射带动区、“一带一路”策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
境内有长白、平齐、白阿、通让4条铁路干线,长白快铁最快2小时38分直达省会长春;国道G302珲阿线、国道G231嫩双线、省道S211扎突线等13条省级以上公路连通全境,珲乌、双嫩、铁科高速公路贯通交汇;大安港沿嫩江可直达俄罗斯伯力港,是省内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直接贸易的唯一水上通道;白城长安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天津、石家庄、青岛、大连等航线,构建了运行高效、便捷优化交通网络。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购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设备,配套建设生产车间、仓库、研发中心、办公楼及职工宿舍等设施。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2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60000万元,流动资金400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30000万元,利润35000万元,投资回收期8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7.50%。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项目的建设将加快白城市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基地的创新与发展,将有利于白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同时在环保、节能等方面,将充分发挥白城市的风电资源优势,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独资,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白城经济开发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对外招商。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白城经济开发区招商局
地址:白城市幸福南大街88号
2.2概况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东经121度38秒至124度22分,北纬44度13分57秒至46度18分。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3.2万人。现辖一区(洮北区)、两县(通榆县、镇赉县)、两市(洮南市、大安市),三个省级开发区(白城经济开发区、大安经济开发区、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五个工业集中区(白城工业园区,洮北、通榆、镇赉、洮南工业集中区)。
白城经济开发区于1998年2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复成立,是白城市区首个省级开发区,位于市区西南,镶嵌于洮白经济走廊出口地带。2010年,开发区二次创业,幅员面积扩至171平方公里,辖幸福、保平、西郊3个街道办事处、14个行政村、9个社区、人口13万人。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发展,持续夯实支柱产业,优化投资环境,始终致力于做大商贸物流、做优制造业、做强文化产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环境日趋优化,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成为白城市区经济实力最强、人居环境最优、商贸物流最活跃的市区西部生态新城,持续释放着蓬勃发展的力量。
2.3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37000
联 系 人:孙忠刚
电 话:+86-436-3561069
+86-15904363335
电子邮箱:1191340504@qq.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市(州)联系人:徐增春
联系电话:+86-436-3203010
+86-13894682986
传真:+86-436-3224565
电子邮箱:bcjhj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