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农业喷灌设备是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射到空中,呈雨滴状散落在田间及农作物上的农田灌溉设备。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喷灌具有节水、节肥、提高作物产量等优点。农业喷灌行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田开始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动了灌溉设备市场的快速发展。
项目在洮南经济开发区建设,生产农业喷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2 市场前景
(1)我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农业生产一直是我国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我国也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的贫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满足农业灌溉的合理需求,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面临的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农业高效节水的主要内容即发展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指以较少的灌溉水量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灌溉方式。根据节水灌溉技术的不同,可将节水灌溉分类为滴灌、喷灌、低压管灌、渠道防渗等类型。喷灌作为一种节水效率高且适应性强的灌溉方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保障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灌溉作为国民经济“第一用水大户”,也一直是水资源“第一浪费大户”。据统计,近30年来,我国农业灌溉年均用水量基本维持在约3400亿立方米,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56%左右。2022年,全国农业用水为3781.3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63.0%;与2021年相比,增加137.0亿立方米。2023年农业用水总量为3672.4亿立方米,较上年有所减少,减少量为108.9亿立方米,但依旧是全国用水总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达到62.2%,在农业用水当中耕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86%。

农业既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的重点。在灌溉面积扩大、灌溉保证率提高、粮食总产量稳步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用水总量基本维持稳定,节水灌溉功不可没。
节水灌溉产业链是一个涵盖多个环节和领域的复杂系统,上游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原材料供应商提供制造节水灌溉设备所需的原材料,如塑料、钢材、橡胶、电子元件等。零部件制造商制造生产喷头、滴头、过滤器、阀门、管材等零部件。中游为节水灌溉设备制造商,下游应用主要为农业种植户、园林景观、政府项目。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却不是农业强国,在农业灌溉中水资源浪费事件较为常见。据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在灌溉方面,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由2016年的6714.06万公顷上升到2023年的7033.33万公顷,年复合增速0.68%。

随着时代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开始重视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农业灌溉技术也日趋完善,由传统的地面灌溉向滴灌、喷灌、渗灌、智能灌溉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的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一系列利好政策与下游市场需求的释放,让节水灌溉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市场体量持续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节水灌溉面积持续增加。截至2023年底,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达4.1亿亩,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逐年提高。全国农业用水量从2014年的386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亿立方米,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02立方米下降到不足350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76。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全国仍有接近半数的有效灌溉耕地仍在使用落后的灌溉方式。
(2)农业节水灌溉设备市场分析
节水灌溉设备是指具有节水功能,用于灌溉的机械设备的统称。
从全球节水灌溉设备行业来看,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在研发和制造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长期垄断了世界上高端节水设备的生产。代表企业有以色列的Plastro(普拉斯托)和Netafim(耐特菲姆),美国的Rainbird(雨鸟)和Nelson(尼尔森)等。随着近年来国内对节水灌溉设备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大,节水灌溉设备研发制造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国内节水灌溉龙头企业在产品质量和技术上不断进步,已在中端产品领域赢得一定市场份额,并向高端产品市场发起挑战。
中国节水灌溉设备行业产能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包含天业股份、沐禾节水(归属于京蓝科技)、大禹节水、新界、东音水泵(归属于东音股份)、润农节水、菲利特、亚盛亚特美等。上述企业年营收均突破亿元,大多以生产、销售节水灌溉硬件设备为主营业务。大禹节水等企业通过收购北京通捷水务、北京慧图科技等物联技术企业进行业务整合,具备了提供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能力,并通过与政府机构合作共同建设、运营节水灌溉项目,带动硬件设备、智能节水灌溉系统的销售,在节水灌溉行业竞争能力强。此外,以耐特菲姆、伯尔梅特、普拉斯托、雨鸟等为代表的海外节水灌溉设备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年营收突破千万元,处于适中水平。前述企业部分优势产品技术含量高、知名度高,在细分市场的议价能力强。例如,伯尔梅特的阀门产品是其优势产品,曾获多项专利认证,可在0.1-25bar的压力范围工作,品质优良,在高端节水灌溉设备系统中应用广泛。
中国农田节水灌溉面积持续提升,带动节水灌溉设备新增与更新需求加速增长。随着国务院、水利部、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主管部门相继颁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重大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实施方案》等利好政策引导下,以及主管部门、企业的合力推广作用影响下,农民节水意识逐渐提升,节水灌溉设备维护、更新需求增加,未来我国节水灌溉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2015年我国节水灌溉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约604.4亿元,2023年的市场规模增至238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75%。

洮南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黄金玉米带,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1+N”产业增收模式,全膜玉米是两个基础产业之一,坚持实施科技抗旱节水灌溉增收工程,每年种植全膜玉米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量50万吨以上。由于洮南干旱少雨,玉米种植的资源优势一直未能转化成经济优势。为使地区玉米种植形成一个工、贸一体化经营产业链,产品销售覆盖东三省及内蒙地区,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特提出该项目,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本项目建设市场前景良好。
1.1.3技术分析
项目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和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2021年1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
2021年8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到2025年建成10.75 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05 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1 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 2030年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把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规划期内完成1.1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模式进一步普及,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2021年10月,《“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推广节水灌溉。持续推进骨干灌排设施提档升级,提高工程输配水利用效率。分区域规模化推广喷灌、微灌、低压管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灌溉试验和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推进农业节水技术、产品、设备使用示范基地建设。
2024年2月,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
2021年以来,为持续有效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洮南市成立了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建立了市委书记和市纪委书记“双直通车”机制,开辟为企业服务双绿色通道,设置“双书记”直通车服务热线电话,让企业的声音和诉求直达市委书记和市纪委书记,强化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进行有效监管。
(2)资源优势
洮南市现有耕地34.71万公顷,林地约6.03万公顷,草地5.01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35万公顷,其他土地面积0.50万公顷。工业和建设用地充足。
洮南市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优势,将清洁能源开发作为核心产业,全链条集群发展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全力打造“零碳绿城”。上海电气百万吨甲醇等超百亿级大项目签约落地,大唐向阳二期项目新增并网发电60万千瓦,全省首批新型铅碳储能电站示范项目落地启动。洮南市电力资源丰富。
(3)产业优势
2024年,洮南市高效完成了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建设任务。作为全省两个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县之一,洮南市共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万亩,项目覆盖11个乡镇和20个村庄。该项目重点聚焦单产水平提升和种植业绿色发展,着力构建以稳定的农田供水系统和滴灌水肥精准施用系统为基础、以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模式为支撑的产量提升体系,带动实现玉米大范围大幅度均衡增产、促进水肥高效利用,进一步增强玉米生产能力,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2024年,洮南市重点推进了高密度种植、高质量播种、高效施肥和灌溉等措施,并在全市建设11个核心示范区,每个示范区建设一个30平方米设备房,配有智能滴灌设备、土壤墒情测定仪、太阳能虫情监测站等。这些示范区总面积达到2200亩,预计能辐射带动全市20万亩农田实现产量提升。新增700套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设备,每套设备可覆盖300亩农田,有效减少了化肥用量,节约了灌溉用水,并预计每亩能增产约100公斤。
近年来,洮南市水肥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应用面积从2014年的18亩增长到现在的15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也稳定在230万亩左右。通过实施玉米单产提升项目,进一步拉动玉米单产大幅度提升,为吉林省完成“千亿斤粮食”工程作出洮南贡献。
(4)区位优势
洮南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东三省与内蒙东部交界的中心,交通条件便利。境内有京齐、呼海铁路和111国道、长白公路通过;南可入关进京,直达沈阳、大连;北可直达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公路以城区为中心,呈辐射状连接各乡镇,通车里程达861.04公里。有国家级干线公路和长白西线省级公路在境内穿过。
(5)人才优势
白城市有农科院、林科院、农机研究院、畜牧研究院、科研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873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为6898人,中级职称人数为18409,初级职称人数为15566人。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是吉林省西部半干旱特殊生态区唯一的农业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吉林省西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最前沿、最主要的科研团体。
2023年,白城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市人才工作的20条举措》,立足地域优势,最大限度盘活本地人才资源,加快推进专家型战略人才、实用型乡土人才、技术型蓝领人才3支队伍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城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产品规模
项目年产农业喷灌设备2万台。
1.2.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2万㎡,总建筑面积2万㎡,建设生产车间、库房、办公楼等建筑物,购置先进的农业喷灌设备生产线,并建设水电暖、地面硬化、绿化等配套设施。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为2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6000万元,流动资金4000万元。

1.3.2 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5000万元,利润5000万元,投资回收期6.0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5.0%。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农业喷灌设备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节约劳动力成本、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防止土壤侵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智能化和绿色化趋势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人员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项目建成后,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5 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设备、技术。
1.7 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洮南经济开发区。
1.8 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建议书。
2 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洮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地址:吉林省洮南市铁东1号
2.2 概况
2005年12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同意设立洮南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2021年2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名称为吉林洮南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6平方公里。
多年来,洮南经济开发区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产业支撑、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原则,紧盯“1351”发展目标,立足洮南经开区所在地商贸经济辐射的区位优势、洮南市农业资源优势和白城市工业基础优势,坚持产城融合的高端定位,不断构建和完善现代服务体系,以新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健康为主导产业。2022年根据产业发展方向适时调整规划布局和“三区三线”,将“一心五园”调整为“一心七园”,增强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保障产业入园并合理利用发展空间。
2021年度综合发展水平考核排名中,洮南经济开发区在全省72个综合加工类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28名,在白城市7个综合加工类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2022年末,注册在开发区或纳入开发区管理的各类企业96户,其中:规上企业28户、限上企业4户、高新技术企业1户。逐步发展形成了以清洁能源、“双碳”绿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现代农业和食品深加工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
2.3 联系方式
2.3.1 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洮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联系人:高学忠
联系电话:+86-436-6262011
电子邮箱:tnjhj2010@163.com
2.3.2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白城市商务局
联系人:徐增春
联系电话:+86-436-3203010
+86-13894682986
电子邮箱:bcjhj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