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激光雷达根据技术路径可分为机械式、混合固态式、固态式三种类别。

在民用方面,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气象、测绘、辅助驾驶、无人机、虚拟现实等领域。在军事方面,激光雷达主要用于靶场测量、空间目标交会测量、目标精密跟踪和瞄准、目标成像识别、导航、精确制导、综合火控、直升机防撞、化学战剂监测、局部风场测量、水下目标探测等。
项目依托白城市现有基础,在吉林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激光雷达生产项目。
1.1.2市场前景
(1)激光雷达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机器人和无人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激光雷达逐渐从科研阶段迈入商用化进程。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120亿元,2023年增至232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激增至12537亿元。

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高级辅助驾驶中激光雷达应用渗透率提升以及机器人及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需求的推动,中国激光雷达市场驶入快车道。2023年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约为75.9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431.8亿元。

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多样化,机械式技术成熟但逐渐被优化后的半固态和固态技术取代。固态激光雷达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成本降低和性能优化,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展,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消费电子和智能城市领域。
激光雷达作为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重要传感器,其产业链可以划分为上游核心元器件供应、中游系统制造以及下游应用市场三个环节。

2023年激光雷达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行业竞争激烈。头部企业中,禾赛科技以34%的市场份额稳居激光雷达行业榜首;图达通依靠蔚来汽车的持续出货,以28.4%的市场份额夺得第二名。此外,速腾聚创、华为技术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4.0%、12.4%。

企业方面,全球激光雷达相关企业主要有禾赛(HSAI)、速腾聚创(02498)、图达通、法雷奥和览沃科技等企业,其竞争优势对比如下:

对比目前智能网联汽车激光雷达行业各大厂商的产品类型及价格水平,以机械式和半固态式产品为主,并且目前的市场单价在500美元以上,价格高昂。
(2)中国激光雷达行业发展趋势
①产品固态化、低成本化、小型化
固态激光雷达采用电子部件替代了机械旋转部件实现扫描,缩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低成本意味着量产成为可能,体积小则可脱离顶装安装方式,隐藏于机体内,此外,由于去除了需要精确光学配准的机械旋转部件,固态激光雷达的使用寿命变得更长,装配难度下降。虽然固态光雷达分支尚处于研究阶段,技术尚未成熟,但基于其小尺寸、低成本、可量产化等优势,未来将成为车规级激光雷达的主流。总的来说,车载激光雷达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为了满足自动驾驶的迫切需求,固态化、低成本化、小型化是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
②激光雷达与摄像头底层融合
对于自动驾驶环境感知需求,一方面,如果仅依靠摄像头获取的二维图像,感知的可靠性和探测的准确度都难以保证驾驶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仅依激光雷达又很难对诸如交通路牌、红绿灯等信息做出有效识别,以及对复杂障碍物进行精细化分类。通过底层深度融合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数据,可以发挥出更强大的感知能力。将二维彩色信息覆盖到三维高精度空间数据上,获得时空同步后的彩色点云数据,极大地提高了A1感知算法对目标物体的分割及分类探测距离、准确度、精细度,从而大幅提升自动驾驶车辆安全性。
③激光雷达智能感知系统
基于固态激光雷达、环境感知算法、激光雷达与摄像头融合,多项前沿技术形成闭环,达成智能化激光雷达感知系统。通过算法对彩色数据进行预处理,有选择性地对感兴趣区域进行重复探测,能够为自动驾驶带来更远的探测距离与更准确的感知结果,有效降低中央数据处理单元的数据处理压力。
④软硬件结合成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激光雷达主要应用领域在汽车和机器人行业,未来市场广阔。随着激光雷达企业的竞争加剧,软件和硬件技术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快地推进产品落地应用。尽管眼下大多数厂商还停留在“卖硬件”的阶段,但一些走在前沿的激光雷达厂商已经在研究算法与硬件搭配,形成整体方案出给客户,避免客户买了产品之后还得进行学习、测试等操作。
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化、安全性和便利性等方面需求的不断提高,激光雷达在无人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测绘等领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无人驾驶和智能交通领域,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和技术的不断成熟,激光雷达的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同时,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激光雷达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1.1.3技术分析
项目采用全息激光雷达技术,利用激光雷达发射的激光束扫描周围环境,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光信号,生成三维全息图像。这种技术不仅能够获取物体的距离和方位信息,还能更精确地描绘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从而提供更全面的环境感知。
相比传统的激光雷达,全息激光雷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探测精度。它能够捕捉到更多细节,对环境的感知更为准确。此外,全息激光雷达的探测范围也更广,能够满足复杂环境下的感知需求。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2023年8月,《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提出:围绕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座舱系统及智能驾驶安全主要应用场景,研制汽车芯片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通用要求,控制、计算、传照等芯片产品与技术应用,系统匹配和整车匹配等测试标准,制定高精度传感器、激光雷达、高精度摄像头等器件标准。
2022年2月,《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提出:研究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及相关扫描技术、观测模式和建标技术;研制基于拉曼散射、差分吸收、多普勒效应等原理的激光雷达,突破激光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难题。
(2)资源优势
2021年3月,吉林省正式批准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通过打造“绿色、智能、低电价”园区,实现清洁能源本地消纳。吉林省能源局、吉林省发改委、国网吉林省电力公司联合出台了《吉林省绿电园区建设方案(试行)》,明确了园区年用电量10亿度以内采取高比例风火打捆交易协同模式,通过加强全网统一调度及园区内外协调,打造低用电成本模式,保障绿电园区获得更优的交易价格,为绿电园区提供更高比例的“绿电电力”。
园区周边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条件已基本具备,包括龙华热电、引嫩入白工程、华润燃气工程等,这些设施为园区的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3)产业优势
白城市突出能源装备和汽车配套装备“两条链”,启动实施装备制造延链补链强链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4)人才优势
白城市共建立国家级研发中心(基地)12个,省市级独立科研机构6个,民营科研机构26个,企业独立研究开发机构21个,省级工业企业技术研究中心10个。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户、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0户、吉林省科技企业45户,共建立科技专家大院15个、星火学校5个、科技示范园25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28个。
白城市建立了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评价奖励机制,过去五年间,市委、市政府共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0人,有162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国家、省和市级科技进步奖。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骨干,全市共有各类技术人员6.2万余人。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产品规模
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4万台激光雷达产能。
1.2.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占地面积17000㎡,建筑面积13600㎡,建设标准化厂房、库房、研发中心等,并购置生产设备。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1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000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4000万元,利润2100万元,投资回收期6.8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1%。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通过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激光雷达产业关键核心“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提高激光雷达的创新能力,带动下游产业发展,同时带动本地就业,为地方社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对外招商。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
地址:白城市洮北区草原东路5555号
2.2概况
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以碳中和为主攻方向,采用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建设一个清洁能源供应基地作为示范园区的源端,即以洮北区为中心整合100公里半径内约2300万千瓦的风光资源,支撑园区用电;一个绿电产业基地作为示范园区的荷端,即以洮北经开区为依托,整合白城工业园区内的化工园区,规划50平方公里,打造绿色新材料、绿色冶金、绿色装备制造、绿色大数据智能管理、绿色食品及医药健康、绿色氢能、绿色化工等七大产业园区;一个增量配电网络作为示范园区的网端,即由市区两级政府、吉电股份、远景能源组建配售电公司。通过新能源配套电厂、增量配电网,背靠大电网调峰的供电模式,形成企业用能成本每千瓦时0.38元的低电价政策洼地,吸引高载能高技术项目落户白城。
“十四五”期末,将白城绿电产业示范园区打造成本地消纳的清洁能源装机超500万千瓦(年供电120亿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0亿元、产出规模达到200亿元的国家级碳中和示范园区,成为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3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37000
联 系 人:楚姜华
电 话:+86-436-3247740
电子邮箱:tbqjhj@126.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白城市商务局
联 系 人:徐增春
电 话:+86-436-3203010
+86-13894682986
传 真:+86-436-3224565
邮 箱:bcjhj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