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作为燃料的热力发电形式,将生物质中的生物质能(化学能)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并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的过程。热电联产是指利用锅炉产生的蒸汽对外供热,同时在供热过程中利用汽轮发电机产生电能的生产方式,是热能与电能的联合高效生产。
项目依托大安市及周边县市的秸秆资源,进行生物质热电联产,提升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满足当地供电和供热需求。
1.1.2市场前景
1.生物质发电发展现状
(1)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
在我国生物质资源储量丰富、政策支持及社会用电量上升等利好因素推动下,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正朝着规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装机规模持续上升。数据显示,其累计装机容量已由2018年的1781万千瓦上升至2023年的4414万千瓦,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6.33%。随着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上升,其发电量也在持续增长,由2018年的906亿千瓦时上升至2023年的1980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92%。相较于风电和光伏发电,热电联产受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能够持续稳定地供应能源。尤其是在全球变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更加严格,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效的提高已成为各国减排的主要途径。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系统的平均综合效率多年来一直维持在 35%~37%的较低水平,相比之下,热电联产系统的综合效率远高于传统化石燃料发电系统,其效率可以达到60%~80%,甚至最先进的热电联产系统的综合效率能超过90%。除了显而易见的效率优势,热电联产还具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热电网输送系统的投资、增强能源供给稳定性等价值。未来,在“双碳”战略目标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下,我国生物质发电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相关利好政策持续推行、生物质资源利用率提升和商业模式逐渐成熟等,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图表1 2018-2023年我国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及同比增长

图表2 2018-2023年我国生物质发电量及同比增长

目前,广东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是我国生物质发电主要发电地区,2023年前三季度发电量分别达到172.9亿千瓦时、141.1亿千瓦时、110.6亿千瓦时、105.7亿千瓦时和95.6亿千瓦时。
图表3 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生物质发电量TOP5地区情况

(2)生物质发电市场以垃圾焚烧发电和农林生物质发电为主
生物质发电主要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发电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的健全与完善,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对于垃圾焚烧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使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在生物质发电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由2019年的50.48%上升至2023年的58.38%。农林生物质发电面临着成本相对较高,且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等问题,也因此,其累计装机容量增长速度要小于垃圾焚烧发电,且在生物质发电市场中的占比呈现下降态势,由2019年的46.39%下降至2023年的38.24%。沼气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占比则始终很小,不足4%,2023年达到3.38%。
图表4 2019-2023年各类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占比情况

2.生物质热电联产未来可期
生物质热电联产作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受到了行业尤其是专家学者、科研团队的广泛关注。相对于目前农林生物质发电产业普遍存在的纯发电项目盈利模式单一、支持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热电联产作为一种高效利用方式,展现出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发电项目发展的主要方向,能够因地制宜地满足工业园区及附近城乡居民的供热需求。
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双碳”大背景下,热电联产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重要方式,正在发挥着低碳清洁能源供应的重要作用。从近期综合行业数据来看,我国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行业大概有3~5家企业单体项目年供热量超150万吨。无论在政策层面还是实际项目投资建设,热电联产行业正稳步发展。未来,随着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工业和居民采暖的热力需求将继续上升,再加上利好政策的持续推进,生物质能热电联产领域的发展前景更加可期。
1.1.3技术分析
生物质转化是将生物质转化为可用于发电供热的能源的过程。用于生物质热电联产的主要转化技术为直接燃烧技术与气化技术。气化技术与直接燃烧技术相比,具有气体燃料用途广泛、适于处理不同类型的生物质原料以及低排放量的特点,是一项很有潜力的技术。一些研究甚至表明气化热电联产与传统的燃煤热电联产厂经济性相同。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到有序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因地制宜加快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印发的《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 年)》,指出提高热电联产比例和效率,扩大生物质能源应用,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
《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持续向好发展,因地制宜推进超低排放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和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逐步发展电力、工业余热、核能供暖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清洁供暖项目稳妥有序实施。
《国家能源局关于因地制宜做好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加快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为具备资源条件的县城、人口集中的农村供暖,以及为中小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鼓励地方对生物质能清洁供暖项目积极给予支持,创造有利于生物质能供暖发展的政策环境。
《国家能源局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提出支持在具备清洁采暖需求和条件的乡镇地区,因地制宜通过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式生物质锅炉供暖等不同方式,实现乡镇地区清洁供暖。
(2)资源优势
大安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市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为主,年粮食产量达17.3亿斤,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丰富,加之周边县市的秸秆资源,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大安市耕地212.22万亩、林地66.55万亩、草原(人工草地、天然草地)38.67万亩、盐碱地164.61万亩、其他草地和裸土地115.69万亩。大安市耕地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是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国家商品粮基地和全国粮食生产线。大安市耕地后备资源丰富,未利用地总面积186万亩,占总幅员面积的24.5%。
大安市境内主要河流有“一江两河”(嫩江、洮儿河、霍林河)。地表水年径流量22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68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2.8亿立方米。
(3)产业优势
大安市风电、光伏规划可开发面积均在1000万千瓦以上,目前,全市风电装机并网规模111.2万千瓦、光伏装机并网规模39.33万千瓦。在现有吉林西部(大安)清洁能源化工产业园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清洁能源融合发展孵化园,通过统筹各类招商资源,合理调配入园项目,逐步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投资体量大、产业带动强、综合效益优的工业企业。围绕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清洁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孵化园区。
(4)人才优势
白城市拥有白城师范学院、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大专院校,并正在积极引进白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建成后,计划每年面向全省、全国招收本科生2000人以上,4-5年后达到1万人规模。届时,与白城师范学院、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共同形成师生总规模近5万人的“大学城”,可为项目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
(5)区位优势
大安市处于吉林省西部县市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吉林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和西部生态经济区的重要链接点,是中蒙大通道(蒙古国乔巴山—中国阿尔山—白城—长春—珲春的中蒙铁路运输大通道)、珲乌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铁路:设有大安北国家二级编组站,长白快铁、通让铁路在此交汇,乘高铁至长春仅需1.5小时,至乌兰浩特2小时。
公路:珲乌高速纵贯全境,至长春223公里、哈尔滨282公里,长白快铁、嫩江公路大桥通车后,至大庆仅180公里,将打通东北“三省一区”交通大动脉。
水路:拥有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水路口岸—大安港,沿嫩江水运下行可达哈尔滨和俄罗斯伯力港,并可进入日本海。
航空:长春、白城、松原、大庆、哈尔滨、乌兰浩特6座机场环绕四周,2小时内均可到达,与长春、哈尔滨、大庆等城市形成了“2小时经济圈”。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消耗农作物秸秆23万吨,年发电量约2亿度。
1.2.2建设内容
项目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购置1台130吨/小时高温高压水冷振动炉排锅炉,1台30兆瓦高温高压抽汽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同步配套建设烟气净化工艺系统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43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4400万元,流动资金86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40000万元,利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9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3.95%。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林废弃物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推进大安市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推动农业清洁生产、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独资,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白城市大安市。
1.8项目进展情况
对外招商。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大安市重点项目服务中心
地址:吉林省大安市长白南街51号
2.2概况
大安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嫩平原腹地,祖国雄鸡地理版图的点睛之处,总面积4879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0个场站,5个街道办事处,设有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43万。这里历史悠久、区位独特、资源富集、机遇叠加,发展潜力巨大,素有“嫩江明珠”“生态之城”“鱼米之乡”等美誉。
大安市以建设全省“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为中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打造“生态大安”,全力构建清洁能源生产消纳基地、绿色农畜产品产销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深化改革创新,力争把大安打造成吉林西部的绿色农业发展样板区、西部清洁能源基地核心区、生态旅游先行区、构建宜居宜业滨水城市。围绕发展定位,重点招引化工、清洁能源消纳及装备制造、生态旅游、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及现代服务7类产业项目。
2.3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31300
联 系 人:吴东明
电 话:+86-436-5219233
+86-436-5219277
电子邮箱:daszsjjhk@163.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人:徐增春
联系电话:+86-436-3203010
+86-13894682986
传真:+86-436-3224565
电子邮箱:bcjhj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