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氢产能可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等。其中,绿氢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的,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海洋能发电和地热能发电等,再通过电解水的方式制氢,是真正实现零碳制氢的方式。我国虽是氢能第一产能大国,但是大部分产能为灰氢。灰氢和蓝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氢能,在生产过程中,灰氢和蓝氢要用到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炭、石油、炼厂气、天然气等。在生产灰氢的过程中还会大量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
本项目采用的绿电制氢是指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其CO2(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接近于零。相比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火力发电,以太阳能、风力、地热、生质能、核能等绿色电力更符合环保、可持续,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1.1.2市场前景
(1)我国氢能产业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长足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同时,我国金属储氢材料产销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储氢材料产销国。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两项世界第一,为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迈入氢能经济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表1 2019-2023年中国氧氢气产量趋势图


为满足国内氢气需求和应用的增长,制氢设备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形势喜人,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甲醇制氢、氨分解制氢、水电解制氢、氯碱厂副产氢回收利用、各行业富含氢尾气回收等制氢设备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基本实现国产化,而且大量向国外出口。氢气制备方面,我国氢气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约八成,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规模还很小。
图表2 中国制氢结构(%)

随着我国绿色发展的推进,“碳中和、碳达峰”提上日程,氢能迎来进一步发展,加氢站的不断建设使得储氢气的需求进一步释放,截至2022年,国内共建成投运加氢站274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比增长25.7%。


(2)合成氨市场供需分析
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世界上的氨除少量从焦炉气中回收副产外,绝大部分是合成的氨。生产合成氨的主要原料有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或焦炭)等。
从供给端来看,伴随中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合成氨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政策出台,中国合成氨行业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自2015年起,中国合成氨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合成氨产量呈现缓慢下滑趋势。此外,受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等因素影响,中国政府开始对生产技术落后的产能进行“供给侧改革”,鼓励发展非无烟煤原料合成氨生产工艺,行业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到2023年底,我国合成氨产能达到5489万吨/年。
图表4 2014—2023年中国合成氨产量及增速(万吨、%)

从需求端来看,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为一种基本无机化工流程。现代化学工业中,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2017年我国合成氨表观消费量约为5017.62万吨,2018年尽管其表观消费量出现小幅度下降,但随后又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截止到2021年我国合成氨表观消费量约为5989.64万吨,较2020年同比增长14.5%,2023年达6201万吨。
图表5 2017-2023年中国合成氨表观消费量趋势图

绿氨是一种以氨为主要原料,经过特殊加工生产出的氮肥产品。根据中国化肥行业协会的数据,2022年国内绿氨产能仅不到350万吨。在国内双碳目标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以及环保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背景下,氨市场由传统合成氨向绿氨过渡已成大势所趋,未来我国绿氨市场规模有望得以快速释放。截至2023年2月,全国规划绿氨项目已接近50个,规划产能超过800万吨。
整体来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中指出,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科学指导电力规划和有效投资,发挥电力市场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支撑作用。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和绿色电力需求日益高涨的驱动下,新能源发展尤其是绿氨必将迎来爆发期。相比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火力发电,以太阳能、风力、地热、生质能、核能等绿色电力更符合环保、可持续,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1.1.3技术分析
本项目采用的制氢技术核心是电解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关键核心技术是高效的电解水制氢技术。电解水制氢就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通过电化学过程将水分子解离为氢气与氧气,分别在阴、阳两极析出。
阳极:H2O→1/2O2+2H++2e-
阴极:2H++2e-→H2
总反应:H2O→H2+1/2O2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产业政策层面。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至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至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构建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地方政策层面。《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重点发展风电主机、发电机、叶片及光伏电池、组件。围绕“制、储、运、加、用”氢全链条,推动氢能装备、氢燃料电池研制。支持智能换热机组、新型高效节能换热器研发。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设备加快发展。培育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2)资源优势
吉林白城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和光照优势。白城是吉林省风电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首批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东北唯一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
(3)产业优势
2013年,白城市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建设了全国唯一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城市电量从2013年的33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48亿千瓦时;2014年被国家列为新能源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名单,截至2018年,全市新能源利用率已突破17%;2017年,经过竞争优选,在全国3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10个第三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之一;2019年,白城市获得风电平价上网项目94.25万千瓦;依托扎鲁特—青州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的100万千瓦无补贴平价上网风电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所发电量全部输送至山东电网消纳。截至2022年4月,白城市已建成风电容量392万千瓦,在建及规划新建风电装机容量2,564万千瓦,风电总建设规模可达2,956万千瓦。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主要建设行政办公区、辅助生产设施及公用工程区、生产装置区及储运设施区四个部分。项目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
制氢及绿氨部分额定总需要容量255MW,其中制氢部分需要容量234MW,绿氨装置(包括空分装置、循环水站、脱盐水站等辅助设施)需要容量19.5MW,厂前区办公楼、食堂及倒班宿舍、分析化验中心、中心控制室等需要容量1.5MW,用电量20.4亿kWh;当绿氨装置运行在110%生产能力时最大需要容280MW。用电量22.4亿kWh。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8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44,000万元。
图表6 项目总投资汇总一览表(单位:万元人民币)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97,000万元,利润22,260万元,投资回收期10.5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2.37%。
图表7 主要财务效益预测指标一览表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本项目有利于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提升清洁生产水平,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改善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降低碳排放强度。
1.5合作方式
独资。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
1.7项目建设地点
白城市工业园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正在编制可研报告。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白城工业园区管委会
地址:白城市工业园区洮儿河路1号
2.2单位概况
白城工业园区于2005年初开发建设,2011年12月正式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吉林白城工业园区”。控制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启动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园区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园区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建材工业园、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三个省级特色园区,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是全省唯一一个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区。
一直以来,园区坚持“突出产业特色,集成优势企业,形成经济规模”的原则,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度高、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精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生物化工六大特色产业,先后引进了益海嘉里、华润集团、中材科技、中国国电、梅花生物、江苏天奇、华锐风电等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
2.3联系方式
2.3.1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白城工业园区管委会
联 系 人:林夕梦
联系电话:+86-436-3687011
邮 箱:zsj7229@163.com
2.3.2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市(州)联系人:徐增春
联系电话:+86-436-3203010
+86-13894682986
传真:+86-436-3224565
电子邮箱:bcjhj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