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白城市 > 招商项目
白城市氢能源产业园建设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商务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能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加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

‌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为一种基本无机化工流程。合成氨在能源领域中作为储存和运输氢能的载体。

项目在吉林洮南经济开发区氢能源产业园,生产电解水制氢和制氢合成氨,打造当地氢能经济生态圈及氢能产业链,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1.1.2 市场前景

1)我国氢能产业现状

经过十余年的长足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同时,我国金属储氢材料产销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储氢材料产销国。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两项世界第一,为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迈入氢能经济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氢能制取、储运及加注以及新兴应用等领域技术不断成熟的驱动下,中国氢能产业规模进一步增长。2023年,全国氢气产量为3686.2万吨,同比增长4.34%

图表1 2017-2023年我国氢能产量及增速

从中国六大区域分布来看,氢气主要生产于西北、华北、华东三个地区,合计占比达77.3%,西北地区氢气产量1021.1万吨,华北地区氢气产量925.2万吨,华东地区903.1万吨。

图表2 2023年中国氢气生产区域结构

从氢气制取环节来看,来源于煤制氢的氢气达2126.9万吨,占总氢气来源的57.7%;来源于天然气制氢的氢气产量为825.7万吨,占比为22.4%;工业副产氢682万吨,占比18.5%。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水制氢等其他技术制氢小幅提升至51.6万吨,占比1.4%

图表3 2023年中国氢气生产结构(按来源分)

2023年,中国氢气消费最大应用仍为石油精炼领域,达到1145.0万吨;制甲醇和合成氨增长较快,分别消费1117.9万吨和1048.3万吨;其他工业领域消费553.1万吨;交通、发电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市场尚处于推广阶段,氢气消费仅占比0.1%

图表4 2023年中国氢气消费结构(按用途分)

加氢站是氢能应用端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由制氢、压缩、储存、加注及控制等环节构成,现阶段我国加氢站普遍采用高压储氢瓶组和高压储氢罐作为固定储氢设施。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建成加氢站数量达474座,较2022年增长34.66%,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图表5 2017-2023年我国已建成加氢站数量及增速

2)合成氨行业市场分析

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合成氨行业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通过采用清洁能源(如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氢气)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碳排放,推动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合成氨生产国和消费国,拥有众多的合成氨生产企业和庞大的产能。近年来,我国合成氨产量不断增长,2022年,我国合成氨产量为5321.01万吨,2023年,我国合成氨行业产量达到5489.36万吨。随着农业和工业需求的不断增加,合成氨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

图表6 2017-2023年我国合成氨数量及增速

吉林省作为国家首批7个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风电资源丰富。白城市作为省内风能资源富集区,地处西部平原区,在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控制下,常年多风,可开发装机容量2280万千瓦,与中国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相当,发展潜力相当惊人。

白城市作为国家首批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全国唯一的风电本地消纳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国家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是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的建设主力军。白城风能可开发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光伏可开发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目前,白城市建成了111个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580万千瓦,占全省 63%;在建23个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360万千瓦。到“十四五”期末,清洁能源总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其中风电2000万千瓦,光伏1000万千瓦。

洮南市风能具有风速稳定,极端最大风速小,空气密度大,可开发面积大等特点;洮南市日照资源充足,年均光照2900小时左右。随着光伏、风能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提升,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增长,使用电解水方式制氢以及相关产业将受益于新能源电价的下降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项目挖掘当地风电资源条件,建设氢能源项目,生产电解水制氢和合成氨,市场前景良好。

1.1.3技术分析

项目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和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

1)电解水制氢工艺流程

本项目采用的制氢技术核心是电解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关键核心技术是高效的电解水制氢技术。电解水制氢就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通过电化学过程将水分子解离为氢气与氧气,分别在阴、阳两极析出。

2)合成氨工艺流程

原料准备:合成氨的主要原料是氢气和氮气。氢气通常来自于电解水制氢,而氮气则来自于空气。

净化:在合成氨之前,需要对氢气和氮气进行净化,以确保反应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净化过程包括去除杂质、干燥和除尘等步骤。

压缩:净化后的氢气和氮气需要被压缩,以增加其压力,为后续的反应提供必要的条件。

加热:压缩后的气体被送入反应器之前,需要进行加热,以提高其温度,为反应提供必要的能量。

催化反应:加热后的氢气和氮气被送入反应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催化氧化反应,生成氨气。

冷却和分离:反应生成的氨气需要被冷却,然后与未反应的气体进行分离,得到纯净的氨气。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2022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至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至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构建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2024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合成氨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提升至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2024- 2025 年,通过实施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形成节能量约50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300万吨。到2030年底,合成氨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进一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过程绿电、绿氢消费占比明显提升,合成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4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方面,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

《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重点发展风电主机、发电机、叶片及光伏电池、组件。围绕“制、储、运、加、用”氢全链条,推动氢能装备、氢燃料电池研制。支持智能换热机组、新型高效节能换热器研发。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设备加快发展。培育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202211月,吉林省发布《“氢动吉林”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氢能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氢能项目有序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初步完善,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产业链布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达30-40万吨/年,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炼化、氢冶金产能达200万吨/年,建成加氢站7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规模达到7000辆;氢能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规模。到2035年,氢能产业产值达千亿级规模。

2)资源优势

洮南孕育着较丰富的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并成为吉林省风电、光伏开发最早的地区。洮南市风能是风切变大,风速稳定,极端最大风速小,空气密度大,可开发面积大等特点。

3)产业优势

洮南市风电装机容量可达2200万千瓦,目前仅装机333.5万千瓦。太阳能开发潜力大,日照资源充足,年均光照2900小时左右。洮南市现有上海电气、尧景等新能源企业,实现从开发到利用全过程零排放、零污染,可持续的氢能全产业链条。

4)区位优势

洮南区位优势明显,地处东三省与内蒙东部交界的中心,交通条件便利。境内有京齐、呼海铁路和111国道、长白公路通过,南可入关进京,直达沈阳、大连;北可直达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公路以城区为中心,成辐射状连接各乡镇,通车里程达861.04公里。有国家级干线公路和长白西线省级公路在境内穿过。

5)人才优势

白城市有农科院、林科院、农机研究院、畜牧研究院、科研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873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数为6898人,中级职称人数为18409,初级职称人数为15566人。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是吉林省西部半干旱特殊生态区唯一的农业综合性科研机构,是吉林省西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最前沿、最主要的科研团体。白城市每年为社会提供一大批高级技术人才,约有近万名各类实用技术人才毕业走向社会。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万㎡,总建筑面积4万㎡,建设生产装置区、储运设施区、行政办公区、辅助生产设施及公用工程区。购置电解水制氢设备、制氢合成氨设备、氢和氨储存装置、空分设备等。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为3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5000万元,流动资金5000万元。

图表项目总投资汇总一览表(单位:万元人民币)

1.3.2 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1000万元,利润10000万元,投资回收期5.0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33.3%

图表主要财务效益预测指标一览表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本项目利用风光发电,与电解水制氢相结合,进而与下游合成氨化工生产相结合,打造一个绿色能源和零碳产业体系结构和生产模式,促进地区产业绿色发展。本项目的建设和实施,符合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和新能源氢能的总体战略,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5 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设备、技术。

1.7 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洮南经济开发区。

1.8 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建议书。

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洮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地址:吉林省洮南市铁东1

2.2 概况

200512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同意设立洮南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20212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名称为吉林洮南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6平方公里。

多年来,洮南经济开发区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产业支撑、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原则,紧盯“1351”发展目标,立足洮南经开区所在地商贸经济辐射的区位优势、洮南市农业资源优势和白城市工业基础优势,坚持产城融合的高端定位,不断构建和完善现代服务体系,以新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健康为主导产业。2022年根据产业发展方向适时调整规划布局和“三区三线”,将“一心五园”调整为“一心七园”,增强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保障产业入园并合理利用发展空间。

2021年度综合发展水平考核排名中,洮南经济开发区在全省72个综合加工类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28名,在白城市7个综合加工类省级开发区中排名第一。2022年末,注册在开发区或纳入开发区管理的各类企业96户,其中:规上企业28户、限上企业4户、高新技术企业1户。逐步发展形成了以清洁能源、“双碳”绿色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现代农业和食品深加工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

2.3 联系方式

2.3.1 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洮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联系人:高学忠

联系电话:+86-436-6262011 +86-15567967499

电子邮箱:tnjhj2010@163.com

2.3.2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白城市商务局

联系人:徐增春

联系电话:+86-436-3203010

 +86-13894682986

电子邮箱:bcjhj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