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白山市生态市建设的要求,围绕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和全面促进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结合白山市科技发展的实际,特制定白山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白山市科技发展现状
在“十五”期间,白山市的科技发展在科技发展计划、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果转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和中药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十一五”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了一批科技发展计划。“十五”期间,全市共列入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37项,无偿科技投入2529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和省科技三费2029.7万元,新产品计划项目15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项,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20项,星火火炬计划项目16项,争取科技贷款23957万元。通过计划项目的实施,现已开发各类新产品16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多项,已经鉴定的科技成果4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3项,发明专利35项,依靠科技实现产值8.15亿元,创利税1.38亿元,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全面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7年白山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编制了《白山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了“长白山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模式研究”、“长白山森林恢复与农林业系统示范工程”、“节能草砖房建设示范项目”和“长白山珍稀动物饲养繁育工程”等88个可持续发展项目,完成规划项目的93.6%,实际投资95.79亿元。人口教育示范工程、生态教育示范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共识。2003年9月,吉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白山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了中期验收检查,认为白山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在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白山市进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认真准备,今年8月18日-20日胜利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验收组的全面验收。
3、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围绕做强能源、林产、矿产冶金产业,培育壮大医药、绿色食品、旅游等产业,独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为白山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矿泉水等绿色食品加工方面,2004年1月,白山市被命名为“中国白山国际矿泉城”,引进了国内知名的矿泉水生产企业娃哈哈和农夫山泉,形成了自己品牌。生产出林蛙油软胶囊、利生源红景天颗粒等畅销产品。以中药现代化基地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和医药产业快速崛起,现已有中药现代化基地7个,有3个基地2个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18户企业通过GMP认证。在“硅藻土精制系列产品开发”、“高纯度镁合金”、“超厚旋切表板实木复合地板”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临江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矿产企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金隆木业、金桥木业已成为木材加工业的龙头企业。
4、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从多方面、多角度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一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6户,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3户。二是建立星火学校和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发挥专家作用。全市建立国家级星火学校2所,省级星火学校4所。省市级星火科技专家大院8户,大院专家共计64名。三是突出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引导作用。全市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6个,县(区)级新建科技示范园区、基地42个。四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全市已有80户企业与43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已经初步形成。五是发展壮大科研机构和厂办科研。全市省级研发中心2个,独立科研机构7所,科技人员达到119人,80%以上的企业建立起厂办科研机构。六是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52490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七是以科技活动周为载体,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二)存在问题
1、高新技术发展缓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只有6户,高新技术产品少,产值不高,形成大的产业链条困难,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还很薄弱。
2、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全市企业科技人员只有6652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1%。科技人员的素质不高,数量逐年减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3、科技投入力度低。政府每年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不足1%,企业没有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有很多企业还在依靠政府资金进行科研活动。
4、科技服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没有建立起能够发挥作用的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信息和网络建设还不能满足需要。
二、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科技发展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立足我市科技发展的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建设“三城两地”的奋斗目标,把老工业基地建设,科技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等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实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二)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白山市的科技发展要围绕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生态市建设的目标,通过深化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强化体制创新,建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创新体系,提高白山市主要支柱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工业要逐步建立起资源集约转换为主的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依靠科技,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清洁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工业行业以能源、矿产冶金、建材、矿泉饮品、绿色食品、轻工医药、特产加工、汽车配套为骨干企业,打造出自己的名牌产品。实施创新基金项目20项,星火火炬计划项目20项,建立中试基地5处,开发新产品500种。生产技术水平达到省内或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农业要突破传统经营方式,逐步建设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加强中药现代化基地建设,不断培育林业副产品加工、食用菌产业化的龙头型科技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推广农业适用技术100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畜、禽、水产良种普及率达到85%以上。
3、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企业。在生物基因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上要有所突破。到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户,科技企业发展到40户。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达到20%。
4、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和技术引进,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十一五”期间,建立科普基地20个,完成引进、推广成果20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5、加强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在“十一五”期间,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企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重点产业的培育与提升创新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90%以上的规模企业建立起厂办科研机构,形成在国内具有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放在加速科技信息网络、高新技术孵化器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上。科技信息网覆盖率达到50%,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10户。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始终把科技工作和白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资源型城市提供科技服务,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白山市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实现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2、坚持突出创新体系建设的原则。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的科技协调职能,优化整合技术人才结构,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创新工作的主体。
3、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则。用高新技术对工业企业特别是传统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升规模和档次,注重高新技术项目的引进、吸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选择适合白山发展的高新技术项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原则。营造人才兴业、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在企业和农村培养一批实用技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
5、坚持集中科技资源,突出抓好科技发展重点的原则。要集中人力、智力、财力,集中投入“三城两地”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项目,集中解决我市建设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示范基地中的关键技术和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