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白山市 > 投资硬环境 > 区域特色
区域特色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11年04月11日    来源:白山市政府网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其地貌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有60%的面积在白山市,素有“立体资源宝库”,是全国著名“特产名城”, 是中国“人参之乡”、“西洋参之乡”、“林蛙之乡”、“红景天之乡”、“蓝莓之乡”、“黑木耳之乡”和“北五味子之乡”。
2010全市特产总产值实现50.7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70%。特产总收入实现32亿元,特产农民人均收入3278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60%。特产业已成为白山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2010年的特产工作在振兴人参产业、“6211”食用菌致富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加工产业的指引下,各项工作都有飞跃的发展,
人参产业快速发展。人参是我市特产业中的重头戏,业是我省乃至全国的核心产区,中国人参在吉林,吉林人参在白山,2010年全市人参和西洋参面积比上年有所增长,产量也有很大提高,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新势头,出现振兴的局面。在人参种植上全市40个人参小区基本上实现了GAP规范化生产,在加工方面,结合人参药食同源,有效地推进了人参食品、人参保健品、人参药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抚松、靖宇、长白三大产业园入驻人参加工企业达到15户,2010年投入资金7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全市人参产业的振兴,2010年全市实现人参加工产值16亿元,比上年增长34%。
中药材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形势。中药材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种有:高山红景天、细辛、贝母、党参、黄芪、天麻、灵芝、五味子、轮叶党参、甘草、防风等。在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发展势头良好,种植面积和产值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在中药材种植上市农委2010年主要抓的工作是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提高产品的科技贡献率和产品的质量,加快生产示范园区的建设,带动了全市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食用菌生产有了突破性发展。我市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林木主产区,林木资源丰富,林木产品加工所余边角废料和树头枝丫材,完全可以满足食用菌规模化栽培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我市辖区内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源丰富,非常适合各类食用菌的生产。我市幅员广阔,农村居住相对分散,农户庭院面积大,生产发展空间广。农村无污染,水质好,能源充足。这些独特的优势条件,构筑了我市较强而无一伦比的食用菌生产优势。我市的食用菌生产多以棚式栽培(菇类)和林下栽培(木耳)为主,由于原材料好、气候适宜,加上人工管理精细,产量高、规格齐、质量好,与外省产品比,有肉厚、新鲜、耐贮、口感好等特点,无论出口还是内销,都颇受客商欢迎。另外,由于季节气候原因,我市大都5—10月份出产品,与南方食用菌生产形成反季栽培之优势,这种优势就在于该季节出口产品可抢占市场先机,对我绝对有利。2010年在“6211”致富工程的牵动下,我市食用菌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生产面积比上年增长20%以上,产量增长32%,2010年发展的重点是优质黑木耳和香菇及杏鲍菇、榆黄蘑等品种。
林蛙生产形势喜人。林蛙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必须具有良好的森林植被、水资源、气候、昆虫资源等环境条件,缺一不可。白山市属寒温带湿润性气候区,气候冷凉,森林覆盖率达78%、且层次分明,水资源十分丰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多条,山间小溪纵横,数量繁多,是发展养蛙的最佳区域。据调查,全市适合封沟养蛙的沟系有822条,面积300多万亩,养蛙资源十分丰富。2010年林蛙油等产品市场价格走高,也推动了全市林蛙生产的发展,市农委重点抓了林蛙养殖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到目前规范化封沟已占总面积的85%以上,林蛙全身都是宝,综合开发价值高、潜力巨大。我市从事林蛙加工的主要企业有:白山市永利药业、临江市利生源生物公司、靖宇县三宝堂公司等20多家,生产的主要产品:林蛙油软胶囊、林蛙即食汤、生物抗菌剂,临江市利生源生物公司研制的林蛙系列化妆品也将面市。
山野菜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白山市的山野菜资源十分丰富,年总产量5万余吨,占全省总产量的45.5%,是名符其实的原产地和主产区。长白山山野菜是在长白山区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下孕育的珍稀植物资源,具有不可比拟的原产地优势。白山市山野菜的主要产品有:大叶芹、刺嫩芽、蕨菜、薇菜等,据调查分析,其它区域虽有同品种生长,但因生长的环境条件不同,山野菜在色泽、口感及营养成分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产量也非常小,构不成竞争威胁。因此,长白山山野菜具有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长白山山野菜产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是安全、营养、无污染、纯天然的高级绿色山珍食品,而且大多数品种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具有独特的产品优势。目前,我市的山野菜90%以上外销,其中60%以上出口,而且产品一直供不应求。2010年重点是发展山野菜的野生保护及合理密植,扩大保护地面积,到年末全市的山野菜保护面积已达到11万亩。同时,根据山野菜的生产习性,搞好就地加工,大力发展山野菜加工项目,到2010年我市有一定规模的山野菜加工已达到10家。
山珍野果生产发展态势强劲。我市的水果生产主要是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具有承诺书特点的品种,目前,我市山珍野果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山葡萄、蓝莓、草莓等,2010年我们重点抓了蓝莓的生产,满足市场对饮料加工的需求,现在我市有蓝莓加工企业20多家,生产的主要产品有:蓝莓饮料、蓝莓酒、蓝莓罐头等30多个品种,成为我市特产月发展的一个亮点。
棚膜蔬菜生产方兴未艾。为更好地解决居民菜篮子问题,省、市两级政府非常重视蔬菜生产,省政府开展了“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建设、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蔬菜自给工程”建设,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重点发展温室和大棚,使居民能够在冬季吃上本地生产的放心蔬菜,2010年全市新建棚膜面积2250亩,我市的棚膜蔬菜除大路菜外,重点是生产榆黄蘑、平菇、杏鲍菇和香菇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受居民欢迎的产品,通过一年的努力,使我市棚膜蔬菜生产有了很大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欧美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回顾全年工作,我们感到做好农村工作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遵循市情特点和客观规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就必须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保持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