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项目简介
项目位于池北区,依托于长白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借助长白山自身动物物种繁多等优点,希望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通过散放、馆展的方式,使游人能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感受惊险刺激,观赏野生动物的独特风采。项目规划步行浏览区、车行浏览区、动物保育区以及分布在各处的综合服务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高品质生态游为重点,以旅游休闲、创意设计为主轴,打造集“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文化园”四园一体的综合型景区。
1.1.2市场前景
动物园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00年,动物属于上流社会的玩物,皇家贵族将世界各地搜集来的动物关进笼子便于随时观赏。而现代意义的动物园最早的概念来自19世纪初,早起的动物园被定义为“研究动物的公园”。动物们在固定的永久式的笼舍内供人参观,在1907年出现了第一家放养式的动物园,这个动物园的设计思路是:要给予动物尽可能大的自由度,使得游客们觉得在动物园中和在野外欣赏动物没什么差别。
(1)野生动物园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了野生动物生存的破坏,许多物种濒临灭绝。人们更多的开始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善待动物的意识也在增强,动物园也开始随之转变,优秀的动物园之间加强合作共同改善动物的居住条件,更好地开展公众科普教育,最重要的是,各动物园开始为动物的自然生境实施保护工作。随着野外动物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科学研讨会也越来越多,全世界动物园间的人员和信息交流也就越来越频繁。科学和医学的飞速发展也给动物们带来了良好的健康护理和科学营养的食谱,动物的繁殖更加成功,生活的环境也比以往的更好。
图表12015-2021年我国动物园行业资产规模

如今,野生动物园已经发展为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动物园展出方式采用了浸入式展馆,使动物园游客能够融于动物环境气氛中。动物园的主题均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它致力于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在动物园工作中实践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并在世界动物园网络范围内同其他的保护组织合作,它的工作重点在于完善和物种保存。它们更好地维持和改善地球的生态平衡,真正的做到自然、动物、人三者的统一,创造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亲切交流的场所。
(2)野生动物园项目的前景预测
随着我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生态旅游内涵不断扩大,其中野生动物园产业在这种形势下,也得到不断发展。我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动物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人口基数庞大,具有发展野生动物园产业的优越条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野生动物园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地方特点和时代特色的野生动物园和专类动物园。这些野生动物园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地域与科普空间,而且为所在地区的旅游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从现有发展状况看,我国野生动物园虽然拥有了一定的数量,但仍属于起步阶段,由于野生动物园的园区位置选择的特殊性,野生动物园作为物种保护的重要场所,要求园区必须有自然的属性。与城市动物园相比而言,野生动物园园区强调自然栖息地的特征,这是由于野生动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野生动物已经与生存环境之间形成了特定的关系,即使是在被破坏的生境基础上修建的野生动物园,也应该尽力恢复其自然地貌,以满足动物自然生活的需要。
本项目坐落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据统计,这里生存着18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50多种兽类,280多种鸟类,50种鱼类以及1000多种昆虫。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除具有一般山地气候的特点外,还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变化。总的特点是冬季漫长凛冽,夏季短暂温凉,春季风大干燥,秋季多雾凉爽。年均气温在-7℃至3℃之间,7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10℃。年降水量在700至1400毫米之间,6至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0%至70%。云雾多、风力大、气压低,是长白山主峰气候的主要特点。2023年全年长白山主景区共接待游客274.8万人次,同比增长260.5%,较2019年同期增长9.4%。
凭借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结合吉林省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本项目着力打造成一个融合科学研究与普及、亲子娱乐、动植物繁育与保护、休闲度假与一体的综合野生动物园旅游项目,长白山所处的地区尚无相似野生动物园项目,该项目的建成可以填补此细分市场的空白,前景非常乐观。
1.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国家政策层面。《“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认定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完善A级旅游景区评定和复核机制,有序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以景区、度假区、旅游休闲城市等为依托,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海洋、冰雪、城市文化休闲等特色旅游目的地。
省级政策层面。《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立足吉林优势特色,首次整合文化和旅游使命任务,提出全方位的发展目标。首次将冰雪产业、文旅融合作为单独章节重点表述和呈现,同文化事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共同构成“吉林文旅版图”。力争用5到10年时间,实现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万亿级”规模,将长白山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景区,全省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突破90家,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达到100家,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度不断提高。吉林省林业厅非常重视长白山东北亚野生动物园的建设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吸引投资的相关政策。负责林地使用以及办理野生动物引种、驯养、繁殖、展演许可手续,提供部分珍稀野生动物,并在动物驯养、种源引进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
长白山管委会旅游文体局牵头出台旅游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资金相关管理办法,每年专项列支4000万,用于航线开发、涉旅企业奖补、文创商品开发等。在吉林省内率先暂退旅行社质保金224万元,申请抗疫特别国债资金补助278万元,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初见成效。对内,提供产业资金扶持,应补尽补。每年对航线培育、旅游商品开发、节庆赛事活动、重大产业项目、涉旅企业奖补等进行巨额补贴。如,对区内积极参加管委会组织的旅游推介交流活动的旅行社、社团组织、个体工商户给予差旅补贴;对旅行社组织的包机、专列,给予每车次、每往返航班1万元补贴等。对外,与客源地市场行业协会、企业深度座谈交流,有针对性地给予优惠举措、并开展招募体验活动,邀请旅行商来长白山考察踏线等。通过推介,目标客源地游客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资源优势
生物资源优势:长白山景区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据统计,这里生存着18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50多种兽类,280多种鸟类,50种鱼类以及1000多种昆虫。白山属于吉林省内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是第一批被列入国际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长白山区绵延数百公里,崇山峻岭、物产丰饶、山水相依、资源众多,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休闲旅游地,在同纬度各区域中森林生态体系是属于保存最完整的,其独有的原始森林、温泉、瀑布、天池等景象,使长白山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少有的自然条件优势成为世界旅游资源富集地。
(3)区位交通优势
长白山距吉林省省会长春市550公里,距延边州州府延吉市210公里,距延边州安图县城150公里。对外交通联系日趋便捷,现有铁路与池西区和池北区相连,201国道与池西区和池北区相连,302省道与池西区相连;长白山旅游机场的建设完成,由长春通往池西区、由白山市通往池西区、由延吉到池北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完成,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对外联系将更加便捷。交通方式多样,陆空齐备,通行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拟占地20平方公里,规划按照空间布局分为步行浏览区、车行浏览区、动物保育区以及分布在各处的综合服务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高品质生态游为重点,以旅游休闲、创意设计为主轴,打造集“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文化园”四园一体的综合型景区。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50,000万元,其中建设资产投资120,000万元。
图表2项目总投资汇总一览表(单位:万元人民币)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84,175万元,利润27,800万元,投资回收期6.4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19%。
图表3主要财务效益预测指标一览表

1.4.2社会评价
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延伸长白山旅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能丰富长白山景区内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和景区内的景点相互共享客源,可以吸纳更多需求的游客,有助于当地产业的培育,促进吉林省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他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池西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计划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长白山管委会招商局
地址:安图县二道白河镇长白山池北区
2.2概况
长白山管委会池西旅游经济管理区成立于2006年2月27日,具有相当于县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权限(吉长管发〔2006〕7号)。2006年6月15日,吉林省政府将其更名为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池西经济管理区(吉政函〔2006〕72号)。池西经济管理区管辖区域内的社会管理、行政事务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旅游服务、农林水利、生态环保、扶贫攻坚等工作。
机构设置主要有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旅游和文化体育局、经济发展商务局(应急管理局、扶贫开发办公室)、公共服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八个部门;池西区人民医院、房屋征收经办中心、计划生育指导站、综合执法支队池西大队、行政服务中心五个事业单位;林海社区、白桦社区两个社区及东岗村、西参村、东参村三个村。《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西分区规划(2016-2035年)》2018年评审通过,该规划包括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中心城区公用工程规划、中心城区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等内容。池西区总面积约739平方公里,其中池西区中心城区约18.9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北至松江河镇南边界,南至长长高速以南,东至G504,西至黄泥河;自然保护区以外用地面积约47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数约1.6万人。
3.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长白山管委会商务局
联 系 人:孙熙超
电话:0433-5710078
邮 箱:1579582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