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长白山管委会 > 招商项目
​长白山十八坊园区建设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来源:吉林省商务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文化旅游

​长白山十八坊园区建设项目

 
时间:2025-03-21 10:13    信息来源:吉林省商务信息中心
打印
| 字号:
|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本项目占地面积53.13万平方米,将在长白山建设以“松、泉”为资源出发点,通过注入文化线索,整合长白山与池北区的环境资源,包括传统工艺、木材加工、野生物产、特产民俗、神话传说等要素,注入文化要素,建设集合“工、商、文、旅、居”五位一体的产业旅游创意综合园区。

1.1.2市场前景

1农业文旅的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强调,“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可以说,自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农文旅融合已逐步成为促进各类要素跨界整合,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助力产业兴旺的新载体新模式。近年来,各地依托自身资源条件和风土人情,通过推进农业内部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以及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种方式,不断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逐步构建起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交融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中国已迅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旅游市场,当前,我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达到339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399个,重点镇19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处。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达42.37亿,同比增长15.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产品体系的日益完善。

虽然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随着游客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和理性化,尤其是乡村旅游的兴起,旅游业需围绕特色化、性价比、可持续性等方面做出深层次探索。在此背景下,提出“农业产业文旅”这一全新概念正当其时。农业产业文旅的本质是旅游,主体是农业产业,灵魂是文化。具体而言,一产与文旅融合,即农文旅或乡村旅游,主要以体验农业生产和感受乡村风貌为主;二产与文旅融合,依托初级农产品加工场所,如农食工厂、农食博物馆观光旅游;三产与文旅融合,则涉及农业非遗展览等。这一概念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将农业产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通过体验设计,形成包含参观、品鉴、体验、购买等服务的全新旅游业态。与“文旅产业”和“产业旅游”两个相近概念相比,文旅产业强调文化在旅游中的突出作用,产业旅游则侧重于对生产、加工过程的宣传。农业产业文旅将二者有机融合,明确了文旅产业的实施对象,增加了产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农食产业的历史人文、绿色生态、品质美味三大世界合为一体,传达并展示给消费者。这一融合模式具有高效、深度的传播效果,不仅使消费者在游览中接触到农业的实际生产过程,更能深入了解农业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而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

发展农业产业文旅,需要深入挖掘“土特产”资源,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要为年轻人提供疗愈养生的新场景到2025年,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疗愈需求日益增长。亲身体验农食生产的过程如茶叶的采摘、蔬菜的栽培、食物的加工等,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天然健康产品的需求,还能带来深度的情绪疗愈体验。农业产业文旅不仅可将疗愈体验落地乡村,还可通过推拿店、茶馆、饭馆、民宿等场所展示地域特色,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与文化传承的连接点,为疗愈提供一种具有延展性的新方式。年轻人通过这些体验场景,不仅可获得情绪疗愈,还能对当地农业产业产生兴趣,从而形成长期的消费黏性。

农业产业文旅是“文旅产业”和“农业生产”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它将农业、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沿着“为本地人带来幸福、为外地人提供惊喜”的发展路线,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农业产业升级、旅游创新、文化传承,农业产业文旅正在成为加速城乡融合的重要力量。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该县通过挖掘侗族村落原生态自然环境及侗文化资源,打造中国最大的侗族文化旅游景区——程阳八寨景区,积极探索“百姓富、生态美、乡村兴”的旅游产业发展新路子,成为民族地区文旅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新示范、新样板。

2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休闲度假旅游愈发成为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旅游方式。它与传统的观光游模式相区别,具有游玩时间相对较久、游玩节奏相对缓慢、消费场景更丰富、休闲娱乐活动更多元、对目的地的产品或项目体验更加深入等特征。当前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正呈现出一站式、个性化、业态交叉、文旅融合、下沉发展等新趋势,成为带动我国居民消费的重要动力。

2024年上半年,我国国内出游人次27.25亿,同比增长1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同比增长19.0%。相比2023年同期,2024年出游人次和总花费都有增长,旅游产业在持续复苏。但是相比2019年同期30.8亿出游人次和2.78万亿旅游收入,旅游业的复苏仍有潜力。目前,我国人均每个季度出游1次的频率和全年不到8天的旅游时间,与发达国家人均每个月出游1次、全年15天左右的旅游度假时长相比,旅游的普及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旅消费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我国旅游消费正从观光向度假、体验全面升级,游客旅游方式逐渐向休闲、度假、参赛、康养等多目的综合性活动转变,游客不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点对点游览风景,而是更加希望能在目的地沉浸体验,更全方位、多场景地感受假期带来的放松愉悦。在此过程中,业态场景更为丰富、消费内容更加多元、游憩时间相对较长、更适合深度放松的休闲度假式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2024年上半年,各类度假区、主题乐园、度假酒店等都有较快发展,其中主题乐园的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7.9%,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北京环球度假区、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青岛极地海洋公园等交易额居前,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除了常规热门景区,一些本地玩乐项目如艺术展览、LiveHouse、足疗养生馆、洗浴中心等也成为旅游打卡新型目的地。四星级以上的高星酒店交易额同比增长21.6%。

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一站式度假已成为新风尚,消费者可以通过一个平台在一个度假地满足所有的旅游需求。“一站式服务”和“套餐消费”顺应了新一代消费者的期望消费模式,简化了消费者的选择,消除了盲区,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在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上一站式预定“吃住行游娱”全套行程和套餐产品,通过“神会员”免费神券和神会员省钱包权益体系享受多种服务优惠,以更优惠的价格享受高品质的度假体验。

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商业综合体等因集合了景区、酒店、演艺、商业街等多种业态,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度假旅游体验,备受青睐。这些一站式服务和套餐产品不仅提高了游客的购买意愿,还增加了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使他们能够在旅游中享受更多的休闲时光,更深入地体验当地的文化和风景,享受更放松的度假体验。

进入休闲度假时代,消费者追求的已不单是自然风光的游览,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体度假环境的感知和闲适情境氛围的体验。这些都要通过消费者的事后评分评价等进行体现。建议更好发挥游客在线评价体系等数字产品在文旅消费场景中的促进作用,围绕旅游服务质量建立大数据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海量游客真实评分评价内容,发掘休闲度假旅游过程中的真实痛点,促进旅游业市场主体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更高的服务体验需求。

3吉林省旅游产业现状及发展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发布了多个政策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在旅游产业整体规划方面,2023年10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吉林省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2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亿人次,年均增速均达到20%以上。

吉林不仅有广袤的林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有瀑布湖泊江湾溪流,也有高原奇峰湿地沙滩,还有林海草场雾凇雪场雪村温泉,更有边境城市珲春一眼看三国的奇景。吉林热门旅游线路包括冰雪旅游线、环长白山旅游线、朝鲜民族特色旅游线、边境旅游线、避暑旅游点等。截至2024年5月底吉林省A级景区总数达303家,其中5A级景区8家,4A级景区89家。吉林省的这些A级景区不仅涵盖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而且还包括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博物馆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体验。

吉林省下辖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其中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是通化市,截止2024年5月A级景区数量达62家。吉林省通化市的旅游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冰雪运动和红色旅游等方面。‌A级旅游景区数量排名第二的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拥有A级旅游景区56家,其中的典型代表为长白山景区。

近年来,吉林文旅市场呈现出爆发式的活力。2023年吉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31449.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3.0%;全年旅游总收入5284.63亿元,增长242.1%,创历史新高。吉林省文旅收入居东三省榜首,稳稳接住了网络流量和冰雪经济热度带来的收益。2024年以来,吉林省旅游业延续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呈现出市场人气火爆、产品加速迭代、品牌热度飙升、全省多点开花等特点。2024年一季度,接待国内游客9071万人次,同比增长95.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682亿元,同比增长107%。

1.1.3技术分析

本项目采用最新的规划和建设、施工技术。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文化和旅游部《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到要加强国内旅游宣传推广、丰富优质旅游供给、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支持经营主体转型升级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升旅游市场服务质量、加强市场综合监管。

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通过加强联系服务,实施项目资助、搭建交流平台、强化教育培训,鼓励创新实践等方式,充分激发带头人发展潜力,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队伍建设。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22-2030年)》提出坚持保护优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构建“双门户”、打造“双绿心带动全域、四季联动、驱动全年,把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产业高地,推动全域旅游、四季旅游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设成为全国四季生态旅游强省、国际一流的避暑休闲与冰雪度假生态旅游目的地。到2030年,建设成为世界级四季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成为吉林省打造“万亿级”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

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政府《吉林省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2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亿人次年均增速均达到20%以上。入境旅游收入、接待入境游客数量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0%、90%以上过夜游客占比42%以上。力争5年内实现旅游万亿级产业目标。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吉林省财政厅印发《吉林省扶持涉旅企业奖补细则》,明确表示坚持奖优扶强带新,积极支持旅游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积极扶持旅游基建投资项目建设,积极支持旅游品牌创建,积极鼓励旅游产品提质升级;注重发挥涉旅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和辐射作用;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坚持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坚持“先实施、后奖补、不重复奖补”。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依托“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两大资源优势,重点融入“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红色抗联、边境文化”等文化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变,加大文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单一观光经济向复合休闲度假体验经济转型,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长白山国际生态休闲(冰雪温泉)旅游区。 至2025年规划期末,原创力作艺术精品2部,文化产业园区2个,旅游综合收入100亿元,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000万。 

(2)资源优势

长白山景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涵盖了众多珍稀的动植物种类。这里被誉为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综合体,不仅是一个罕见的“物种基因库”,更是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据统计,景区内生长着超过1800种高等植物,同时栖息着50余种兽类、280多种鸟类、50种鱼类以及1000余种昆虫。

长白山景区的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总量高达1225种,隶属于73目219科。其中,森林昆虫害虫就占据了6目48科387种;而森林昆虫的天敌则有7目29科94种。此外,景区还生活着圆口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以及哺乳类等多种脊椎动物。在所有这些野生动物中,有50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包括东北虎、金钱豹等珍稀物种。这些动物不仅为景区带来了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同时也为科研和药用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长白山景区的植物资源同样丰富,据统计,已发现植物种类高达2277种,涵盖73目246科。这些植物中,低等植物占据了17目59科550种,而高等植物则多达56目187科1727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6种被列为珍稀濒危物种,包括人参、刺人参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以及岩高兰、对开蕨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此外,长白松、草苁蓉等也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同时,景区内还生长着红松、偃松等省一级保护植物,以及人参、党参等名贵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包括山果类、野菜类、真菌类等多种选择。

长白山地区被认为是中国西洋参的种源基地,政府和企业对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推动了中药材的高质量发展。

池北区可开发土地资源存量大,新增用地、储备用地可满足新上项目需求,用地价格在东北41个城市中处于低价位。

(3)人才优势

长白山地区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成熟技术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近万人。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4)区位优势

池北区(原二道白河镇)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的脚下,该地区东与和龙市崇善乡、卧龙乡及安图县的松江镇接壤,西接抚松县界,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北邻安图县两江镇,整个地域呈东南向西北走向的狭长条形,约占延边州总面积43509平方公里的4.4%。素有“长白山第一镇”之美称,距长白山核心景观35公里,距双目峰边境65公里,是进出长白山的门户。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本项目占地面积53.13万平方米

1.2.2建设内容

项目总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按照功能划分为多个区域长白山特色农产品加工区、体验式教学区、展示销售交易区、传统手工艺加工及体验区和生活服务配套区。项目分两期建设。

(1)长白山特色农产品加工区:主要建设可视化农产品加工厂房、特色农产品种植阳光棚等;

(2)体验式教学区:主要建设体验式教学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美人松广场休息区等;

(3)展示销售交易中心:主要建设自媒体销售中心、展销大厅、交易服务中心等;

(4)传统手工艺加工及体验区:主要建设传统工艺生产体验中心、木材加工及创意中心、特产展示展销中心、野生动物观赏区等;

(5)配套服务区:主要建设特色酒店及民宿、长白山神话演示大厅、室内游乐园、游学服务中心、矿泉水水上温泉度假中心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5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45000万元,流动资金1550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443396万元,利润117925万元,投资回收期8.3年(税后,含建设期3年),投资利润率23.6%。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项目依托长白山特色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工业+旅游产业旅游创意综合园构建实现产业兴农、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加农业收入、旅游收入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省长白山池北区东至松花江大街,南至稠李路,西至紫霞街,北至长白山大街。

1.8项目进展情况

对外招商。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池北区经济发展商务局

地址:长白山池北区

2.2概况

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位于安图县二道白河镇。2014年初池北区管委会提高行政效能,将街道与居委合并实行“扁平化管理”,新成立四个社区:白山社区、白河社区、美人松社区、十八坊社区。池北区规划范围包括原二道白河镇区、和平旅游度假主题功能区、参花健身休闲主题功能区、旅游公路两侧各1000米用地和环长白山旅游公路池北经济管理区段内部及外侧1000米用地。总面积约1162平方千米,其中自然保护区以外用地面积约292平方千米。中心范围包括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委会、白河林业局辖区、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局辖区和原二道白河镇镇区,东至碱水河,西至寒葱沟西坡,北至火车站北端环路,南至白龙泉和中国科学院定位观测站南侧围墙。规划总面积为16.82平方千米。

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3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34511

联 系 人:张宏扬

电   话:+86-15567658853

电子邮箱:1628905999@qq.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长白山管委会商务局

联 系 人:孙熙超

联系电话:+86-17684305688   

电子邮箱:704032891@qq.com

 
(责任编辑:李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