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长春市 > 投资硬环境 > 区域特色
投资环境
境外投资

  国际汽车城

  长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是全国瞩目的汽车城,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上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厂诞生在一片荒原上,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苏,与苏联政府商定由其全面援助中国建设一个中型卡车制造厂,年产3万辆。1951年初,根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 确定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孟家屯车站西北侧地区兴建。

  1953年7月15日举行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为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工厂于1956年7月15日建成。

  当时在方圆数十里的荒原上,汇集了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他们当中有从全国各地抽调的优秀干部,远渡重洋回来报效祖国的专家,刚刚步出校门的大学生,各地的技术工人,还有一大批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的转业军人以及告别黑土地的农民。就是这些第一代建设者们,在短短的三年内,就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工业基地。

  目前,长春正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良好的投资环境,广阔的市场背景,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合资合作。

  长春这方热土承载了第一汽车集团辉煌灿烂的成长历程。这座年轻的城市,开创了中国“行走”工业的历史,书写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民族史诗

  绿色食品城

  绿色食品并非特指那些“绿颜色”的食品,而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食品分AA级和A级,AA级指食品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A级指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一句话,绿色食品就是安全、卫生、营养的食品。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无污染、无公害形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长春有绿色有机生产基地,生产无污染、无公害、质优、全价、非转基因的绿色食品。玉米类130种食品,稻谷类80种食品,豆品类50种食品,畜禽类150种食品。由田间基地到加工制作,直至餐桌食用,突出绿色食品的类别和特点。为此,建设绿色粮食生产基地35万亩,在市场上打响吉粮绿色食品品牌。

  科教文化城

  在长春拥有的“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等诸多美誉中,令人瞩目的是“科技文化城”。长春是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光电子技术的摇篮、生物技术的摇篮、应用化学的摇篮……在光学、精密仪器、激光技术、高分子材料、生物制品、超导、汽车等方面的研究均居国内领先水平。新中国第一辆国产红旗牌轿车、第一辆载重汽车、第一辆铁路客车、货车和地铁电动客车、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发生器、第

  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块合成橡胶等等,都诞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

  2004年,全市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发展计划637项。其中:国家级计划项目120项,省级计划项目227项,市级计划项目290项。专利授权量大幅增长,全年专利授权量由上年的779件增加到1277件,增长63.9%。全年通过鉴定、验收和认定的科技成果234项,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成果102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奖励101项。

  2004年末,在全市各级各类科技人员中,“两院”院士25人,享受国务院及长春市人民政府特贴人员累计达到486人。全市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7个。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61个,社会科学与人文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17个,科技信息与文献领域机构5个,其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4个。

  全市技术开发、咨询、转让等服务机构发展到2555户,技术成果交易额达7.1亿元。市科技管理部门共投入科技经费3600万元。

  2004年,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3户,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67家。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市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6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全年共对561户企业的产品进行了定期监督检验,检验样品1301批次,抽样合格率为85.9%。其中,国家和省的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分别达到63.2%和83.3%。全年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查处违法案件1688件,查获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商)品标值700余万元。

  电影城

  50多年前,当抗日战争刚刚胜利,解放战争的帷幕即将拉开,新中国的曙光初露之际,我党便接收了“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并在其原址上建立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原名东北电影制片厂)。半个世纪以来,长影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洗礼和时代的考验,以自己所创造的辉煌业绩为世人所瞩目,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东北电影制片厂是在东北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现址。1955年2月,由中央文化部决定,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半个世纪以来,长影在废墟上起步,在艰难中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经过长影人的艰苦奋斗,如今已成为艺术、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完善,可以生产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译制片、电视片,并可大量洗印拷贝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电影制片厂。长影现有职工2000多人,有一支卓有成就的电影艺术家、技术家队伍和一大批有经验的创作、生产、管理干部。电影编剧、导演、制片、编辑、演员、摄影、美术、录音、作曲、剪辑、服装、化妆、道具、特技等各类专业人员占全厂职工的半数以上。厂区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拥有7个摄影棚,4个录音室和现代化水平的洗印大楼。除影片创作生产所需要的创作生产部门外,还有译制片、美术片、电视片、洗印等4个分厂,出版发行《电影文学》、《电影世界》两本刊物。

  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伟大变革,给长影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无比丰富多彩的题材和素材,迅速反映这一历史性的变化,真实而艺术地表现人们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生态和心态,为飞速前进的时代和属于这个时代的精英谱写昂扬激越的赞歌,把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朴实生动的人民生活形态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创造中,谱写出一曲感人至深、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主旋律,成为长影新时期艺术创作的重要特点。

  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不但拍摄了大批优秀影片,而且聚集、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电影人才。早在1946年,党就派延安电影工作团40多人参加长影的工作,之后又有西北电影工学队、东北文工一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东北青年文工团等一些党领导下的文艺单位集体调入长影。上海、香港的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和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也纷纷迈进长影,加上原“满映”的部分人员(包括日本技术人员),从而形成了一支以解放区文艺干部为领导和创作骨干的新型创作队伍。同时,东影先后举办了4期干部训练班,培养各类专业人员650多人,使长影的创作队伍不断充实。

  根据电影事业发展的需要,长影从大局出发,无条件地为全国兄弟电影厂和电影机构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领导人才和业务骨干,有的甚至是成建制的转移。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厂至今,共调出各类干部lOOO多人。我国影坛上的很多著名人士曾是长影的奠基者,或在长影工作过,如袁牧之、吴印咸、陈波儿,田方、钟敬之、钱筱章、许珂、罗光达、严文井、成荫、吴永刚、吴祖光、徐苏灵、特伟、徐彬、凌子风、孙谦、于蓝、钱江,沙蒙、于敏、林杉、郭维、林农、王炎、武兆堤、苏云、袁小平等。这些同志从“摇蓝”分赴祖国各地,如同一颗颗的种子,撒向天南地北。他们不但带去了自己的艺术和技术,也带去了长影的传统和风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影和整个中国电影界一样,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但这是发展中的困难,转型中的困难。走出低谷就是巅峰,走过曲折就是坦途。目前,长影正在党中央、国家有关部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怀、帮助下,制定今后5年、15年的发展规划,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更好的机制,配备更好的设备器材,培养更好的人才,拍摄更好的电影。用5到15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逐步把长影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的电影生产基地、电视拍摄基地,形成以电影为主、影视并重、包容多种文化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更力口优异的成绩和优秀的作品叩响2l世纪的晨钟!

  有着光荣传统的长影将进一步强化精晶意识,以自己鲜活的生命迎接电影第3次高潮的到来!

  历史昭示未来。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过去长影人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创造了自己的辉煌,今后也一定能够走出困境,奋发图强,创造出更加光灿夺目的明天。

  森林城

  长春是一座风光秀美的城市,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也是一座享誉中外的绿色城市,城市绿化率一直位于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1989年,长春市开始实施“森林城”建设规划,目前,长春市区大块绿地建设初具规模,市区绿树成荫,,形成了以街路绿化为线、庭院和片林绿化为面,以公园、广场、游园绿化为点,点、面、线相结合的绿化体系,整个城市郁郁葱葱,仿佛是绿色的海洋。   

  2001年开始实施环城绿化带建设工程,造林面积900多公顷,在城市周边,形成了环城高速公路两侧90公里长、550米宽的绿化带,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

  到2004年末,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6455.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1873.8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7516公顷,绿化率达到39%。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城中有林,林中有景,满眼绿色,到处葱茏。这是长春生态环境建设的第一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春的市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9%,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矛,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2001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放眼长春不仅绿树成荫,就连城市的周边也绿色环绕。长90多公里,宽达500米的环城绿化带,象绿色的长廊把城市围在其中。

  让长春人引以自豪的还有距市中心9公里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4.3平方公里的清澈潭水,100多平方公里的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使这里的山因林而秀,水因林而清,林因水而茂,城因林而美。

  净月潭的山不奇、不特、不高,但轮廓舒展,是天地合一的优美之作;净月潭的水不阔也不泓,但清澈碧秀很纯净;净月潭的树不是天然而成的,而是几代长春人一棵一棵栽植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具有独特的林相景观,堪称亚洲之最。净月潭,春城“绿肺”。

  五月的净月潭,杏花、桃花、梨花色彩变幻,绚丽迷人。这时或泛舟,或垂钓、或登塔远眺、或环潭漫游,到村舍田间转转,让人连忘返。

  进入盛夏,净月潭满目苍翠中又有深浅变化。走进潭畔林间,感觉那绿是湿漉漉的,连吹在脸上的风都带着湿润,似乎那绿张口可饮,伸手可掬,整个躯体和灵魂都融进这特有的绿色之中。再热的天,到了这里便会身爽神清,暑意顿消。

  渐次向秋天演变的净月潭更有趣 ,更迷人。山色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浓郁渐渐淡下去,淡出杂色:黄的、红的、紫的、褐色……秋序渐进,山色由浅红变得鲜红,深红,高远的蓝天、飘动的白云、习习的清风,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色彩绚丽,风情万种的水彩画中。

  冬季的净月潭冰封雪飘,一派北国风光,是蓝绿白的世界,户外冰雪活动的乐园,玩冰滑梯、坐狗爬犁、骑雪地摩托车、赛马、看冰灯。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冰天雪地里好不热闹。

  净月潭,春城东南的一颗明珠。

  雕塑城

  长春是一座文化氛围浓郁的美丽城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从1997年开始,长春市人民政府与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每年举行一届长春国际雕塑展,历经八届国际雕塑展和首届长春国际雕塑大会,在几百位中外艺术家的倾心打造下,雕塑艺术已经成为长春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2003年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于2003年9月6日至9月8日在长春市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世界性的雕塑艺术盛会,也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盛会。出席会议的有60多个国家的代表700余人,全国城市雕塑与规划高级研修班的70多位代表也参加了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蒙光临会议指导,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文化部、全国城雕委、国家外专局的主要领导也出席了会议,32个国家的驻华使馆官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总计48位外国使节出席了大会。来自中外10个国家的代表在大会上演讲,中国建设部原副部长宋春华、美国华盛顿大学教务长约翰·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程允贤等20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赢得了阵阵掌声。法新社、路透社等海外22家媒体,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的众多主流媒体记者130多人到大会采访,并给予大范围的新闻宣传。这次大会的成功,广泛地推动了国际国内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并带动了雕塑建设事业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使长春的文化底蕴和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举办首届长春国际雕塑大会的同时,又举办了以“友谊·和平·春天”为主题的长春雕塑展。28个国家,31位雕塑家和雕塑艺术名人为长春创作32件精美的雕塑作品。

  2003年,长春市倾力兴建了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和雕塑艺术馆。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市区人民大街南部。占地总面积92公顷,是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融的一座现代城市雕塑公园。其间的世界东西方文化,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及艺术,充分体现它的永恒主题“友谊.和平.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