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生物燃料油,亦称作“再生燃油”,是一种通过植物油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得的脂肪酸甲酯。作为一种洁净的生物燃料,它不仅拥有较高的热值,还展现出卓越的环保性能。生物燃料油主要用途在于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例如汽油和柴油。得益于其可再生性和环保属性,生物燃料油在能源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建设将积极引入国内外领先的生产设备,打造设施齐全的现代化车间。通过采用先进的生物燃料油加工技术和设备,我们旨在促进我国生物燃料油产业在新时代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此举有利于将我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推动绿色能源的普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
1.1.2 市场前景
(1)生物燃料油市场现状
全球生物燃料的总产量持续增长。截至2022年,全球生物燃料的总产量已经跃升至7.62亿桶(按油当量计算),比前一年增加了1.39亿桶,同比增长超过17%。2023年,全球生物燃料产量增长超过8%,其中美国和巴西的增幅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
生物燃料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涉及原材料的收集与预处理。原材料来源广泛,包括农作物废弃物(如秸秆、麦草)、林业废弃物(如木屑、树皮)、城市生活垃圾以及畜禽便等。这些原材料需要经过收集、分类、破碎、干燥等预处理过程,以便后续的生物燃料生产。中游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主要涉及将预处理后的原材料通过生物质转化技术转化成中间产品,再将中间产品进一步加工形成最终的生物燃料产品。这些生物燃料产品包括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天然气等。生产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生物质转化技术,如发酵、热解、气化等,以提高生物燃料的产量和质量。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热力发电、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生物柴油可以作为柴油机的替代燃料,生物乙醇可以作为汽油的替代燃料,生物天然气则可以用于供暖、发电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生物燃料的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拓展。

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生物燃料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科技部启动了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项目,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推动了生物燃料生产企业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近年来,生物燃料产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技术不断创新,产业链不断完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未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生物燃料将在能源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生物燃料产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和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生物燃料油市场前景
生物燃料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推动。众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已经实施了相关政策,以鼓励生物燃料的生产和使用。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燃料市场之一,每年都会设定各类生物燃料的强制混配目标,并配合税收减免政策和惩罚措施,确保生物燃料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欧盟作为全球生物燃料政策最为积极的地区之一,已经要求到2030年,各成员国在运输能源最终消费中可再生能源的份额至少达到29%或温室气体减排14.5%。欧盟还建立了生物燃料联盟数据库、针对生物燃料的可持续性标准等。印度尼西亚将交通运输领域的生物柴油添加比例提升至30%,并提供大量补贴,成为目前全球添加生物柴油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ICAO和IMO将继续推进航空、海运的绿色低碳发展,在其提出净零排放目标后,更多具体的政策措施、标准要求将落地实施,这将为生物燃料的发展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支持。各国政府也将继续支持生物燃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更加完善的立法、低碳市场机制、财税政策等手段,鼓励包括生物燃料在内的多种低碳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
我国生物燃料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2023年生物乙醇行业CR3超过60%;CR10超过90%;生物柴油行业CR3超过30%,CR10超过70%。整体来看,生物燃料行业龙头企业优势较为明显。
由于我国生物燃料目前尚未进入国有成品油体系,在车用交通燃料油领域基本未有使用,还有极大的开发潜力。若生物燃料在国内能被有效推广,预测到2029年我国生物柴油的消费量将超过15亿升,生物乙醇消费量接近70亿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生物燃料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同时,生物质燃料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零排放和低碳特点,符合全球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的大趋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体来说,生物燃料油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然而,其商业化应用仍面临技术挑战和成本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生产,生物燃料油的成本有望降低,其在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也将得到提升。同时,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也是推动生物燃料油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1.3技术分析
生物燃料油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生物燃料乙醇:生物燃料乙醇是通过发酵提纯或生化合成的方式,从生物质中制取的液体燃料。根据原料的不同,生物燃料乙醇可以分为第一代、第一代半、第二代和第三代。第一代生物燃料乙醇主要使用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第二代则使用农林废弃物;第三代则使用藻类等绿色植物。
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以废弃油脂等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可再生能源。例如,沙钢物流运输公司在新加坡圆满完成了首单B24生物燃料的加注作业,这种生物燃料由生物柴油和低硫燃料油调和而成。
可持续航空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如生物航煤)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通过加氢技术生产。这种燃料已经成功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和ARJ21飞机上,展示了其良好的飞行性能。
生物天然气:生物天然气是通过微生物发酵或热化学转化等方式从有机废弃物中制取的天然气。它可以用作城市燃气或车辆燃料,具有环保和可持续的特点。
生物质液体燃料:这类燃料包括乙醇、生物柴油等,主要通过物理转换(如固体成型燃料)、化学转换(如气化、液化)和生物转换(如发酵)等方式制备。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等六个部委联合发布,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生物天然气和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积极有序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相关燃料在船舶、航空领域的试点运行。
《关于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国家能源局发布该通知,通过组织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拓展国内生物柴油的应用场景,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体系和发展路径,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为扩大生物柴油等绿色液体燃料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2)产业优势
《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 (2020-2035 年)》和《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构建以轨道交通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为主,以食品加工、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都市农业以及汽车后市场服务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新格局,打造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的鲜明标识。
(3)区位优势
宽城区的地理位置优越,是长春市北部新城的核心腹地,位于哈大一级轴线和长吉图先导区主轴线的交叉点。京哈铁路把宽城分为铁南和铁北两部分,铁南地区集聚了一批大型商贸、批发企业,是长春市最繁华的商圈之一;铁北区域是长春的老工业基地,具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此外,宽城区东邻长春新区、西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央企,在全市的规划布局中处于西部产业走廊的核心地带,在未来产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宽城区与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的距离较近,为项目提供了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龙嘉机场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航空枢纽,不仅连接了国内各大城市,还开通了多条国际航线,为宽城区乃至长春市的对外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宽城区内的道路交通网络发达,多条高速公路和国省道贯穿其中,使得生物燃料油产品的运输成本得以降低,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这一运距优势对于项目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促进生物燃料油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4)人才优势
长春是一座坐落在大学里的城市,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中科院光机物理所、中科院应化所、中科院地理所等83家在长独立科研机构,吉林大学、东北师大等49所高等院校。作为长春北部核心区,开发区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长春 42 所大学和域内人才强势聚集,为城市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另外,宽城区政府已与吉林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长春电子科技学院、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签订了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办公楼、油料生产车间、油料存储车间等其他附属设施。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7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6172万元,利润1815万元,投资回收期6.5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18.5%。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创造就业机会:生物燃料油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参与,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率,改善了社会经济状况。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生物燃料油的生产主要利用农作物残渣等农业废弃物,为农村地区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途径。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废弃物,农民可以将其转化为经济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减少能源贫困:对于一些没有得到传统能源供应的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生物燃料油具备取材方便、成本低廉等优势,可以缓解能源贫困问题,改善当地居民的能源供应状况。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生物燃料油的生产原料来源广泛,包括农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等,这有助于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5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
1.7项目建设地点
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北凯旋路7388号
2.2单位概况
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原名长春长江路经济开发区),1998年经长春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2001年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幅员面积115.16平方公里。域内人口约22万,各类市场主体1万余家,经济总量占宽城区的60%以上。经过20余年的发展,综合发展水平跃升至省级开发区前列,从单一的商贸型经济开发区逐步发展为以轨道客车、工业制造、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产业为主导、多元产业并存的综合性开发区。
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位于长春市区北部,东与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隔河相望,南接城市中心,西与绿园区相邻,北与长春农安县相接,距市中心约13公里,距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约30公里,处于国家东北振兴规划优先发展哈大一级轴线的核心节点,是宽城区打造北部现代化核心区的重点区域。已建成“三横四纵”主路网系统,京哈铁路、长白铁路、京哈高速公路、珲乌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102国道、302国道在这里汇集。域内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面完成水、电、气、热、通信等功能配套设施,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服务功能齐备。拥有伊通河、镜水河、串湖等优越的生态资源。
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蓝图规划了“一城、两带、四核、五区”的空间布局,“采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围绕建设长春北部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重点打造世界级轨道装备造修中心、城市近郊生态观光休闲中心。确定以轨道交通为主导产业,以泛交通产业和专业物流为辅,以特色食品加工、资源循环利用、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都市农业及汽车后市场服务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落位长春宽城经济开发区的项目除享受省、市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宽城区政策支持。对产业项目,按照产业类别和到位资金情况给予投资补助;项目达产后,按照产值、税收情况给予资金扶持;对重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特殊政策。
2.3联系方式
联系人:安珮文
联系电话:+86-431-89991958
+86-13578763399
电子邮箱:184479431@qq.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长春市合作交流办公室
联 系 人:张俊杰
联系电话:+86-15704317930
传 真:+86-431-82700590
电子邮箱:xmc8276393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