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简介
储能是未来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新能源规模化的接入电网、电力削峰填谷、参与调压调频、发展微电网等方面的需要,储能在未来电力系统中将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目前,除了抽水蓄能比较成熟之外,其它的储能方式均处于新兴阶段,技术仍有进步空间。新型储能是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具有精准控制、快速响应、灵活配置和四象限灵活调节功率的特点,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多时间尺度、全过程的平衡能力、支撑能力和调控能力,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
新型储能通过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将成为电、热、冷、气、氢等多个能源子系统耦合转换的枢纽,可以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和灵活交易、实现多能协同,支撑能源互联网构建,促进能源新业态发展,也是未来的新能源储能技术发展趋势。
项目选址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配套区,主要生产新能源储能电池、新能源充电桩等各类智能充电储能设备,推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1.1.2 市场前景
(1)国内外储能现状
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在2017~2018年先后发布了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将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确定为重点关注的技术类型,并加大了技术研发投资。美国于2020年发布了储能大挑战路线图,还对金属纳基电池、锌基技术、可逆燃料电池、液体空气储能、氢储能等进行了探讨,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引领和产业链完善。
电化学储能方面,我国锂离子电池储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国产化,但是自动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核心部件如高精度膜头依赖国外进口,在高精度高速极片热复合设备、大面积高速真空镀锂设备、干法极片设备等新装备方面开发较少。
液流电池方面,我国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少数钒电堆关键材料如质子交换膜主要由国外厂商掌握核心知识产权,双极板和电极由于产业链不完善尚未摆脱国外市场的制约,国外目前在加紧布局铁铬液流、锌溴液流电池。
其他电池方面,钠硫电池技术被日本NGK垄断,钠氯化镍电池方面我国通过引进美国GE公司技术进行产业化。
机械储能方面,我国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大功率电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较为欠缺,仍需依赖国外进口。
飞轮储能方面,美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大储能量飞轮、高速电机、磁悬浮等关键技术积累不充分,总体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差距约10年。电磁储能方面,我国的混合型电容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双电层电容器和赝电容器处于跟跑水平,但是高精度涂敷模头等高精度部件和碳粉、隔膜、铝箔等核心材料尚依赖国外进口。
(2)储能发展前景
近年来,储能技术的应用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储能是指将能量以不同形式储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释放出来供给终端用户使用的技术。储能的发展为能源消纳、电网调度和电力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目前,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储能市场。
就中国而言,储能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大了对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力度。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众多储能电站,包括抛物线储能电站、氢能储气电站、超导储能电站等,这些储能电站在能源储存、电力负荷平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中国在储能产业链的完备性和市场规模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储能设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储能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的储能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中国储能市场的发展机会巨大。首先,中国能源消费和电力需求仍然持续增长,这为储能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随着清洁能源的普及和利用规模的扩大,储能技术在清洁能源消纳、电网调度和电力市场开拓方面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此外,中国政府对储能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将有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储能行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储能作为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技术,正在逐渐改变着能源领域的格局。虽然中国储能市场在政策和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但是未来中国储能市场发展机会巨大,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增长将为储能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1.3技术分析
从技术路线发展来看,电化学储能中锂离子电池技术较为成熟、商业化初具规模,钠硫电池正加快商业应用部署,液流电池加速示范应用,电化学储能作为新型储能的主力军,已经开始从兆瓦级别的示范应用迈向吉瓦级别的规模市场化。氢储能等其他类型的新型储能技术由于技术成熟度较低,大部分处于开发和示范应用阶段,其中氢储能正加速推进商业应用部署。
从技术支撑体系来看,中国新型储能创新单元主要包括电网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国能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长沙先进储能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等产业投资基金;GB/T 36547-2018《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GB/T 36558-2018《电力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等技术标准。
从各类新型储能技术性能指标对比来看,锂离子电池、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的综合效率较高;压缩空气储能的度电成本较低,使用寿命较高;除压缩空气储能外,其他储能技术的响应灵敏度均处于较高水平;电化学储能中的锂离子电池不仅适用于能量型储能应用,也适用于功率型、容量型储能应用,其应用领域最为广泛。
从新型储能技术方向上看,绝大多数投资投向了与电化学储能相关的项目,其中的绝大多数与锂离子电池相关,少数其他方向项目包括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股权投资市场对储能技术的选择基本上与储能市场中新型储能占比吻合,这一方面反映出当前锂离子电池在性能、价格和安全性等方面已较为贴合储能应用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储能技术路线仍存不确定性,多数机构对可能替代锂离子电池的潜在技术路线仍持观望态度。从锂电池储能产业链角度分析,22%的被投项目专注于上游电池材料和设备;27%的被投项目专注于中游包括电池在内的储能装置的生产,11%的被投项目专注于数字储能技术,13%的项目可以提供集成后的储能系统产品;17%为在产业链下游运营储能项目的企业,包括工商业储能、家庭储能等企业。
电化学储能领域中,投资布局向中游集中更为明显,超过半数的被投项目处于产业链中游。整体来看,电化学储能是当前发展最快的新型储能技术,是新型储能技术的主力军,其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产业链配套更加成熟,相较于其他储能技术在场景应用、技术、成本、建设周期、转换效率及选址要求上更具优势,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其中锂电池储能是当前最具备投资潜力的新型储能技术,此外,钠硫电池、全钒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也具备较大的投资潜力。
当前,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正处于快速演进和创新的阶段。从整体趋势看,目前新型储能系统向着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方向不断发展,进而带动细分领域的技术随之变化。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储能技术在现代能源体系中的关键地位,并强调了发展储能技术的重要性。这为长春市建设储能项目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指导。
(2)区位优势
长春市经开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是哈大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这一地理位置使得经开区成为连接东北亚各国的重要枢纽,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区域合作。
经开区的交通网络极为便利。区内集航空、铁路、高速、轻轨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拥有龙嘉国际机场,1.5小时可到达全国2/3城市,5小时可飞抵全球各大城市。此外,区内还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线路,便于物流和人员流动。
(3)人才优势
长春市经开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科技力量雄厚。辖区内有吉林大学等高等院校28所,拥有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如长春光学精密机构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独立科研机构97个,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1个,两院院士25人,在校大学生超过3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达60多万人,可为项目提供人才支撑。
(4)招商优势
兴隆保税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具有保税监管功能,其政策及硬件配套非常适合跨境电子商务的实施。兴隆综保区是功能、政策和对外开放程度仅次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成熟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是“长吉图”国家战略开发开放先导区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排头兵和桥头堡,除享受国家给予的特殊功能政策外,还享受长春市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兴隆综保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是未来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点。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期计划购地5万平方米,建设储能电池生产基地,二期计划开发便携充电桩、救援充电桩、移动储能充电桩、家庭储能充电桩、光伏储能充电桩、移动充电机器人、电网互补充电设备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5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0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0300万元,利润11620万元,投资回收期6.3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0%。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储能电池市场需求旺盛。本项目所采用的新能源储能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项目地区已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本项目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了便利。项目的建设符合长春市整体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项目建设将带动数百个就业岗位,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5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
1.7项目建设地点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配套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地址:二道区吉林大路6199号
2.2单位概况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是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吉林省首个综保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坐落在辖区内,2014年3月正式运营,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与长春经开区实行“一支队伍、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在长春市“六城联动”战略中,长春经开区(综保区)属于“科技创新城”龙头区和“新兴消费城”核心区,是国际汽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企业达14000多户,其中工业企业近1200户,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78户,规上工业企业144户,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765.9亿元。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5户。规上外资企业占全市1/3,长春市百强企业经开区占1/3。
长春经开区位于长春市东部,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前沿阵地,是哈长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是东北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区域,是连接周边各城区、开发区和主城区的枢纽核心。长春经开区交通发达,具备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优势:位于机场、铁路、货运专线等交通方式的交汇结点,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经过多年积累,已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3+1”产业布局和产业集群,即:汽车零部件、光电信息、医药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和国际贸易产业。
2.3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单位:长春经济开发区投资促进一局
联系电话:+86-431-81880320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人:
联系单位:长春市合作交流办公室
联 系 人:张俊杰
联系电话:+86-15704317930
传 真:+86-431-8270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