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长春市净月区AI产业创新基地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高度集成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通过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促进AI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试验区重点发展智能运载系统、智能机器人、智能感知系统和智能新硬件系统“四智”产业,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1.1.2 市场前景
(1)AI产业市场现状
当前AI产业市场现状表明,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在全球范围内,AI技术的应用正从理论研究阶段转向实际应用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2020年全球AI市场规模已突破数千亿美元,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以超过20%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AI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也展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国内众多企业开始积极布局AI领域,政府亦推出一系列政策以支持AI产业的发展,为AI产业的市场前景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尽管如此,AI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技术人才短缺、数据隐私保护、伦理道德等挑战,亟需业界与政府携手应对。
AI产业基地通过汇聚优质资源、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全球AI产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展望未来,随着更多企业的加入和政策支持的增强,AI产业创新基地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全球视角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正从“极化”向“扩散”转变。这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城市和区域加入到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浪潮中,而AI产业创新基地将成为这一趋势的关键支撑点。从技术合作的角度分析,大数据和云计算目前是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合作中最热门的领域,占比达到46.47%。这表明,未来AI产业创新基地在数据管理和云计算基础设施方面将拥有巨大的需求和潜力。
(2)国际市场供需情况及预测
需求稳步上升:全球各国政府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正积极部署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35137亿元人民币。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家居等商业解决方案的完整生态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应用需求的持续增长,进一步促进了对AI产业创新基地的需求。
供应能力提升: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尤其是大模型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AI大模型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集,并具备更精确的预测和决策能力,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商业化进程的关键。
供应主体多元化: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大模型的研发,并推出了一系列通用化大模型,例如“文心一言”“盘古Chat”等,这加速了AI产业化的进程。
2024年,中国大模型产业规模约达到216亿元人民币。这一趋势表明,在未来几年内,国际市场对AI产业创新基地项目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3)国内市场供需情况及预测
需求持续增长: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达到5000亿,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全球排名第二。这种规模的增长揭示了国内市场对AI技术的强烈需求。人工智能在中国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20个细分领域。这些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进一步促进了对AI产业创新基地的需求。
供给能力日益增强: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特别是大模型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国内AI大模型能够处理大规模数据并具备更精准的预测和决策能力。
供给主体日益多元化:推出了一系列通用化大模型,如“文心一言”“盘古Chat”等。这种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为AI产业创新基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约达到4015亿元。这种趋势表明,在未来几年内,国内市场对AI产业创新基地项目的需求将持续扩大。
技术合作日益加强:大数据和云计算是目前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合作最热门的方向,占比达到46.47%。这种合作趋势将进一步推动AI技术的融合与创新,为AI产业创新基地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发展机会。
(4)AI产业项目前景预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AI产业项目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AI产业项目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还能为社会带来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生活体验。同时,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资本市场的青睐,AI产业项目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进一步加速其发展步伐。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春市AI产业创新基地项目作为区域内的重点项目,将有望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做出积极贡献。
该基地不仅将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提供先进的实验环境,还将成为连接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桥梁。通过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对接,长春市有望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基地的建设将促进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长春市AI产业创新基地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力量。通过打造一个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长春市有望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为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1.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旨在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产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到2026年,计划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
吉林省出台了《加快推进吉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数字政府为先导,以数字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方案提出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加强基础支撑能力等目标,旨在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为吉林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春市成立数字长春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数字长春“十四五”规划》《长春市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长春数字经济发展攻坚突破行动计划》《长春市支持数字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文件,把发展数字经济摆在突出位置,纳入“3转、4强、7新”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突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全力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
(2)产业优势
“长春净月一号”“长春净月二号”卫星成功发射,作为长春市低空经济产业核心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示范区的净月高新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打造准入、管控、研发、试验、数据、应用于一体的净月高新区“数字空天之城”,驱动新经济滚滚向前。
净月高新区围绕数字经济,以打造“五区”即“算力网络核心区、人工智能先导区、数据要素枢纽区、产业生态集聚区和应用场景示范区”为总体目标,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以数字“赋能、赋值、赋智”,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在数字时代的整体竞争力。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净月高新区数字产业正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净月高新区拥有数字经济关联企业约2500家,已建和在建的数据中心有6个,算力中心1个。净月高新区正凭借其独特的产业生态和创新能力,成为长春市发展数字经济的热土。
(3)区位优势
长春市的交通网络发达,拥有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长春是哈大铁路、京哈铁路、吉珲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也是京哈高速公路、哈大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的起点或途经地。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之一,拥有国内外近百条航线。长春市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东北亚区域国际化大都会,长春是连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净月高新区位于长春市东南部,区域面积为478.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62.5平方公里。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净月高新区成为长春市的一个重要区域,连接着城市的主要交通网络。
(4)人才优势
长春市是国内著名的高智力密集区,国内知名的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光机学院等十几所重点学府都坐落在长春市。更拥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等国家、省(部)属科研机构以及设计院、计算测试中心和国家设在长春市的多个重点开放实验室等科研机构。长春市人力资源充足、拥有价格优势,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为项目的实施提供高级管理人员和技工人员。可为项目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净月高新区汇聚了近10万名各类人才,其中专业技术人才比例高达70%,显示出该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此外,46.76%的从业人员拥有本科学历,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也达到15.54%,这种高学历结构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净月高新区通过推动“产、教、科、人”综合创新,形成了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占地面积:项目计划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
算力中心:构建算力、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教基础设施,形成异构融合、算网协同、绿色低碳的算力支撑体系。
人才实训中心: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研发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重点突破自然语言处理、视听觉信息智能识别、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等关键技术领域。
场景开发中心:开发智慧医疗、普惠金融、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快形成全国一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先导区。
数据资源中心:依法、合规、有序地向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公共数据开放服务和授权开发利用,建立人工智能训练数据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等数据共享平台。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8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0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67000万元,利润21500万元,投资回收期6年(税后,含建设期1.5年),投资利润率25%。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AI产业创新基地项目通过吸引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项目预计新增就业岗位200个,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AI产业创新基地通过提供研发和测试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这些基地通常集成了先进的技术设施和人才资源,能够加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AI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诊断系统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服务效率,还提升了服务质量。
1.5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
1.7项目建设地点
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数字经济起步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投资促进三局
地址: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祉大路1572号
2.2单位概况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净月高新区)成立于1995年,2012年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2年4月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位于长春市东南部,区域面积478.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2.5平方公里,下辖3个整建制镇和7个街道办事处,35个村、39个社区,人口数40.87万人。先后获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广告创意示范园区、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等“国家级称号”。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432.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区级财政收入6.19亿元。
一、优势资源情况
一是生态环境优越。是长春市生态核心区,拥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森林,每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万个,是城区的400至500倍。林水面积243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51%,有“喧嚣都市中的净土”之美誉。二是科创资源富集。域内汇集高等院校11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9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43个、各级技术转移机构44个、一线科研人员近4万人。拥有孵化载体36家,总孵化面积31.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979家,是长春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实验研发、成果转化基地。三是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长影世纪城等5A级景区和瓦萨博物馆、农业博览园、省三馆等12座专业展馆,定期举办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净月潭森林马拉松赛、净月潭国际森林山地自行车马拉松等14项国际性赛事活动,被认定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数字经济、影视文旅、现代服务业是三大主导产业。数字经济产业,是全省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核心区,规划了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分期建设推进的数字经济产业园,起步区已吸引京东科技、神州数码、东数科技等多家优质企业入驻,核心区在建的长发算力中心、净月未来城等项目加快夯实算力“底座”,引入网易、联通、祥云等头部企业,启明信息、慧程科技列入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名录,初步实现数字赋能一二三产和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民生。影视文旅产业,与万达联手打造国际影都项目,高标准建设影视拍摄、影视文旅、影视总部、数字影视、影视教育、影视孵化“六大基地”,落位万达影棚、金色大厅、万达茂等重点项目;与长影共谋长影总部及抗日题材影视拍摄外景地建设,重点打造“万达+长影”双IP。启动实施净月潭5A级景区提升工程,伪满皇宫博物馆数智创新实验室入选全国文物旅游景区创新发展力前十。现代服务业产业,吸引了东北证券、一汽金融、吉林农投等龙头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净月金融服务中心骨干支撑。加快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布瑞克“豆业云”供应链数智产业园、“吉肉云”互联网交易平台“互联网+农业+金融”新发展模式运行良好。全力打造建筑业大厦,出台建筑业扶持政策,吸引建筑业企业入驻,目前意向入驻企业23家,已完成入区注册企业13家,预计使用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2.3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孙笑威
电 话:+86-431—84533738
传 真:+86-431—84533738
电子邮箱:1254716151@qq.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长春市合作交流办公室
联 系 人:张俊杰
联系电话:+86-15704317930
传 真:+86-431-8270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