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长春市 > 招商项目
长春市卫星网络区域数据接收中心、结算中心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5年04月15日    来源:吉林省商务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时间:2025-03-20 19:27    信息来源:吉林省商务信息中心
打印
| 字号:
|
 

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天地融合的太空互联网将为5G特别是6G时代提供极其重要的解决方案,是实现全球广泛网络覆盖的必要手段,预测未来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级。

全球太空互联网已进入发展关键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正在积极加大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从战略层面谋划部署,调动各界力量特别是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投入大量资金加速推进我国太空互联网的系统建设和产业发展,据了解,太空互联网已列入国家重大工程,国家也将在近年成立央企布局太空互联网。

项目拟选址长春新区,建设卫星网络区域数据接收中心、结算中心项目,依托长春市卫星通信、光电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基础优势,吸纳国内良心资本投资,发展天地融合的卫星互联网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布局6G通信以及互联网产业的部署,推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1.1.2 市场前景

1)卫星通信行业驱动因素、行业现状分析

无论是在偏远地区还是在发展中的城市,卫星通信技术都能为我们提供稳定、高速、全覆盖的通信服务,成为满足全球通信需求的核心技术。当前,国内卫星产业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卫星通信行业已步入高速建设期,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卫星是环绕地球或其他行星在空间轨道运行的载人航天器,是人类太空活动的主要形式,具有广泛的功能和应用领域。除部分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外,卫星按照应用领域可分为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为中继的通信手段,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构成。卫星通信是指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卫星系统包括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空间段由不同轨道、用途、频段的卫星构成;地面段指在地球表面的无线电通信站,包括地面站、机载站和船(舰)载站,负责卫星信号接收处理以及卫星姿态的控制等;用户段包括不同类型的用户设备。信号传输的流程是用户段发出基带信号经过发射地面段处理变为射频信号后发送到空间段,再由空间段对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低噪声、变频、功率放大等处理后发送到接收地面端,再对其处理变成基带信号后,发送到用户段。

通信卫星按轨道划分可分为低轨卫星(LEO)、中轨卫星(MEO)、高轨卫星(GEO)。高轨卫星以与地球自转相同的速度绕地球运行,使得卫星始终保持在相同的位置上,可以提供稳定的覆盖范围,3颗卫星即可实现全球覆盖。虽然高轨卫星技术成熟、寿命长等特点,但是存在时延高、损耗大,轨道资源极其稀缺的特点。而相比之下,低轨卫星具有低延时、低成本、灵活组网等特点,正在成为卫星通信建设的焦点。

卫星通信按照带宽可分为宽带通信和窄带通信。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频段划分标准,卫星通信常使用L1-2GHz)、S2-4GHz)、C4-8GHz)、X8-12GHz)、Ku12-18GHz)、K18-27GHz)、Ka27-40GHz)等波段的电磁波。窄带通信以L/S/C频段为主,主要分布在GEO轨道,由于其传输速率低、雨衰小的特点,主要用于电视、广播和物联网应用;宽带通信以Ku/Ka频段为主,传输速率可达上百Mbs,因此可以满足高速数据传输的互联网多媒体应用需求。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频率轨道资源需求,目前行业已着手开发Q36-46GHz)、V46-56GHz)等更高的频段资源。

四大驱动因素叠加,促使卫星通信行业步入高速建设期。

驱动因素一:频轨资源稀缺性,先占先得

轨资源有限且具有“先占先得”的特征,发展低轨星座具有战略必要性。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是指卫星电台使用的频率和所处的空间轨道位置,是卫星系统建立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二者稀缺且不可再生。无线电只有在有限区间频段中传输耗损相对较小,且受卫星覆盖范围、卫星高度(信号质量)、同频段卫星间距等因素影响,广阔太空中可用卫星轨道数量十分有限。

频轨资源采取国际电信联盟(ITU)先申报先使用总原则,且要求申报后7年内,必须发射卫星启用所申报的资源,否则自动失效,9年内必须投放申报卫星总数的10%12年内必须投放申报卫星总数的50%14年内完成全部投放。根据《中国航天》数据披露,当前地球静止轨道(GEO)上90%CKu频段被少数国家的运营商垄断控制,各国提交的轨道申请超过6万份,当前对卫星频轨资源的争夺进入白热化状态。

驱动因素二:军事价值凸显,民用多场景需求释放

军用卫星通信在现代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现代战争呈现出陆、海、空、天、电综合对抗的特点,信息化战场趋于多维和扩展,需要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对抗和网络对抗。军用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容量大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战场信息传输需求。

新一代的低轨道卫星容错性高,只有在所有卫星均被攻击时整个系统才会瘫痪,在信息化作战时代,“星链”的价值不容小觑。同时,SpaceX还依托“星链”的技术及发射能力,发布为政府、国防和情报部门服务的“星盾”卫星项目,具备通信、导航、遥感等基础功能,同时可提供数据加密传输、战场信息感知等多项服务。

为了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取得胜利,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并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抗干扰、抗截获技术。这将为我国提供重要的军事支持,确保战场信息传输的安全和可靠性。

驱动因素三:卫星及火箭技术进步,制造成本降低

卫星制造生产成本降低助力低轨卫星互联网快速落地。

1)卫星柔性智能化生产线:从总体来看,卫星设计和制造从定制化走向标准化,生产线由单件小批量手工生产升级为高度自动化生产,模块化生产,提高运营速度的同时实现制造成本更加低廉;

2)公用平台及模块化平台:从卫星平台来看,基于卫星公用平台及模块化平台的设计可缩短卫星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提高卫星可靠性。根据美国宇航公司估算,研制并使用模块化卫星平台技术,卫星成本将降低 29%

3)技术进步:从卫星载荷来看,多波束天线的使用可以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工业级元器件替代:小卫星制造中部分元器件可使用工业级元器件替代宇航级元器件以降低成本;

5)火箭回收及一箭多星:通过一箭多星和火箭回收技术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发射成本。卫星成本的下降能够有效地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通信卫星需求,推动通信卫星发射数量增长。

2)国内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15—2021年,我国卫星通信产业总产值CAGR8.7%2021年同比增速为4.8%2023年产业总产值达832亿元。

中美通信卫星数量差距主要在于低轨卫星星座规模差距,我国组建星网集团加速卫星互联网规划落地。

截至20248月,星链(Starlink)在轨卫星数量为6290颗。此外,截至202411月底,星链在轨卫星数量已突破7213颗,占全球在轨卫星总量的60%以上;截至2024年,中国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达到687颗,位居世界第二。尽管这个数字与美国的4883颗相差甚远,但中国卫星的发展势头极其强劲,我国卫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国内卫星发射数量增幅较大,通信卫星发射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随着互联网星座的规划落地,通信卫星数量有望快速增加。为实现我国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络构建,国资委组建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成立,根据集团官网披露,其向ITU申请计划发射的卫星总数量达到12992颗。

(3)市场需求分析

灾害应急通信市场快速增长

卫星通信能够在应急救灾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在重大自然灾害情况下,地面网络通常处于瘫痪状态,外部救灾指挥人员无法实时掌握灾区灾情,给指挥部署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而卫星通信具备不受地域、覆盖等因素限制,可实现快速实时连接,把灾区灾情实时呈现在救灾指挥人员面前,而且还可以与地面网络互联互通,把灾情进一步向外部传递,汇聚更好的营救方案,实现应急救援。此外,卫星通信还可以实现对河水水位流量、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地震数据等极端气象的灾害预警。根据凯乐科技预测,应急通信市场前景广阔,2024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251.1亿元。

卫星与地面移动通信融合实现6G

卫星通信是6G时代的重要角色。6G,即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根据IMT20306G)工作组《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6G将在2030年实现商用,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通过将卫星通信整合到6G移动通信,可实现全球无缝覆盖。与前五代移动通信以地面通信为主不同,6G时代卫星网络将承担重要角色。

我国已开始全面推进6G发展。20196月,IMT20306G)工作组由工信部推动成立。我国正在不断总结5G发展经验,组建IMT20306G)工作组,并已经开展工作。工信部将搭建“产学研用”工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主流旗舰手机支持卫星通信功能

手机作为消费型终端率先支持卫星通信功能,在此催化下,卫星通信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华为Mate50系列支持北斗卫星通信,可在荒漠无人区等无地面网络信号覆盖的情景下,通过卫星通信发出求助信号,并基于位置信息形成轨迹地图。新机Mate60Pro搭载新一代卫星通信,采用中国电信运营的天通卫星系统,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天通卫星”直接拨打、接听卫星电话;iPhone14系列在没有蜂窝网络和无线局域网信号时,可通过卫星发送SOS紧急联络并搭配“查找”App进行户外定位。

受益于应用场景拓展,卫星物联网将增加新的市场切入点

卫星物联网产业在未来全球物联网生态系统中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25年全球天基物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8500亿美元。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预测,到2024年将有2400万台设备通过卫星实现物联网接入,而由此产生的卫星物联网产业链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与此同时,天基物联网的产值在2025年可达5600亿美元至8500亿美元。NSR预测未来10年,未来天基物联网的终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SS)终端,另一类是甚小口径天线地球站(VSAT)终端。这两类终端的数量将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快速增长,此外,亚洲将成为天基物联网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10%的唯一区域,到2027年,亚洲将成为卫星物联网市场收入最高的区域之一,并将缩小与北美市场的差距。随着各大星座逐步建成使用低轨道小卫星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预计会从2020年的不到2千万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1.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接近70%

卫星通讯技术的市场前景广阔,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其应用前景更加值得期待。卫星通信企业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市场布局,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服务水平,以迎接未来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1.1.3技术分析

项目技术方案由银河航天与星网集团合作,可采用银河航天与星网集团的成熟技术。银河航天成立于2018年,公司深度融合航天与互联网基因,通过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模式,规模化研制低成本、高性能的通信卫星,希望向全球提供卫星通信和卫星互联网服务。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China Satellite Network Group Co., Ltd)成立于2021426日,总部位于河北雄安新区。公司持有卫星互联网的论证设计、研究试验、工程设计、工程建设、工程服务、运行控制、运营管理;卫星互联网系统软硬件和系统衍生产品的标准制定、检测鉴定、产品认证、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防护及相关技术服务;卫星互联网发射和测控服务;基础电信业务;第一类增值电信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运营;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卫星通信、广播、导航、遥感业务及综合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卫星互联网及融合应用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推广;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国际合作及跨境服务;国际工程设计、工程承包;货物及技术进出口(国家禁止或涉及行政审批的货物和技术进出口除外)等成熟的技术。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中提到,构建基于天通、北斗、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卫星通信管理系统,实现应急通信卫星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综合应用。提高公众通信网整体可靠性,增强应急短波网覆盖和组网能力。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积极稳妥推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提高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和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的覆盖水平,增强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规划建设吉林省遥感卫星及应用示范基地。长春市依据总体规划,确定具有发展条件的区域,按照集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方向,规划建设吉林省遥感卫星及应用示范基地,完善基础设施,落实配套条件,省、市集成政策资源,吸引各类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加快形成承载能力和集群效应。

2)区位交通优势

长春新区位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核心腹地和我国东北地区地理中心,是哈(尔滨)大(连)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长春位于东北三省中间,上接黑龙江下连辽宁,三个省形成了一个经济走廊,振兴东北战略实施需要长春“发力”,把整个东北经济带动起来。

3)产业优势

以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为龙头,长春新区主动作为积极推广,企业自主选择有序推进,多方合力之下,长春新区航天信息产业生态圈呈现横向联合纵向发展的新趋势,航天信息产业正成为长春新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新路径。目前,长春新区航天信息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100余户,形成了集卫星研发、运营、应用于一体的较完备产业链。

4)人才优势

长春市人才优势突出,依托长春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科研院校,以及长春经开区、长春新区的光电信息产业发展,近年来长春市已经积累了光电信息产业相关的各项核心技术,为开展光电子检验检测、产品中试、资质认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设卫星通信设备研发中心、设备生产基地、会展中心、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等,主要生产地面接收设备,以及提供卫星通信、数据处理及应用等相关技术服务。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0,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6,56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7,316万元,利润5,714.3万元,投资回收期4.5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29%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项目的实施将促进长春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推动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项目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同时,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将为当地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项目的社会效益显著,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5 合作方式

合资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

1.7 项目建设地点

长春新区

1.8 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合作计划书

2.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长春新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长春新区龙湖大路5799

2.2 概况

长春新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坚实、创新氛围浓厚、开放条件优越、承载能力较强。要把建设好长春新区作为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为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长春新区的职能之一是“深化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长春新区内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高教科研等产业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三省中部枢纽区域,有着很强的区位优势,加上未来新区内的政策创新支持,能够对哈长城市群、吉林省中部城市群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新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融合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打造辐射哈长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吉林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2.3 联系方式

2.3.1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长春新区光电信息产业办

联 系 人:张益嘉

联系电话:19990520133

2.3.2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长春市合作交流办公室

联 系 人:张俊杰

联系电话:15704317930

传 真:0431-82700590

电子邮箱:xmc8276393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