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碳酸二甲酯(DMC)是重要的有机溶剂和化工中间体,按照纯度分为工业级(99.9%)与电池级(99.999%以上)两类。下游应用十分广泛,除传统的胶黏剂、涂料、显影液及聚碳酸酯等,近来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在碳酸二甲酯下游应用中的占比已达30%左右,成为该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碳酸二甲酯可作为合成聚碳酸酯、异氰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等多种化工产品。在医药、农药等精细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碳酸二甲酯具有高电介质常数、较高的电化学稳定性和低黏度等特性,是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溶剂。碳酸二甲酯具有含氧量高、辛烷值高、汽油/水分配系数好、低毒和快速生物降解等优点,是一种优良的汽、柴油添加剂。
随着聚碳需求的快速增长,作为聚碳酸酯的主要原料,碳酸二甲酯将伴随其非光气合成工艺而发展。本项目计划建设年产20万吨碳酸二甲酯装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陆续新增部分劳动力,同时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作用,也将间接增加产业链关联企业的用工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潜在的就业人群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1.1.2 市场前景
从供给端来看。近年来,我国碳酸二甲酯产量整体呈上升状态。2017年,国内碳酸二甲酯产量万吨为34.7万吨,同比下降5.84%;2018年,国内碳酸二甲酯产量为36.3万吨,同比增速4.81%;2019年,国内碳酸二甲酯产量为45.1万吨,同比增速为24.27%;2020年,国内碳酸二甲酯产量为50.9万吨,同比增速为12.9%;2021年,国内碳酸二甲酯产量为61.5万吨,同比增速为20.79%。截至2023年末,全国碳酸二甲酯产量为127.5万吨,同比增速为45.88%。

从产能来看,就DMC产能情况而言,随着2021年动力电池需求爆发,电解质溶剂需求大幅度上升,国内DMC产能快速增长。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DMC产能达125.6万吨,同比2020年增长35.6%,增量达33万吨,其中30万吨来源于华鲁恒升的乙二醇技改。随着华鲁恒升入局,一跃成为国内工业级DMC龙头。截至2023年末,全国碳酸二甲酯产能为240万吨,同比增速为49.44%。

从需求端来看,DMC下游需求中聚碳酸酯应用比例最高达到30%,电解液溶液占比28%,其次是出口(17%)、显影剂(8%)胶黏剂(7%)和涂料(5%)等。就我国聚碳酸酯现状而言,我国聚碳酸酯产量逐年升高,目前国内企业需求空间主要来源于进口替代,但相对于全球五大主要生产企业而言,国内的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产品成本、产品质量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聚碳酸酯表观消费量呈现波动态势。2021-2023我国DMC消费量将分别达60.73、90.21和122.60万吨,增长迅速。

电解液占比动力电池电芯成本约12%,溶剂占比电解质成本30%,推算出电解质溶剂占比动力电池电芯成本的3.6%左右。从电解液市场出货量来看,国内供给强势。近几年我国电解液行业出货量保持高速增长,2017-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5.5%,2023年出货量突破百万吨。随着新能源转型的步伐加快,动力、储能及消费领域对电解液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电解液出货量将继续扩大。

目前酯交换法仍是国内主要工艺路线,产能占比58.6%左右。酯交换原材料主要为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甲醇氧化法原材料主要为甲醇。从原材料价格波动情况来看,环氧丙烷自2020年年初开始快速上涨,主要原因是终端需求增长加之厂商无累计库存导致市场供需连续紧张,2021开始随着供给趋稳,整体价格逐步下降,截至目前约在每吨11,573元,而甲醇和环氧乙烷整体价格趋稳。关键原材料的上涨导致酯交换法的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DMC价格上升。
综合来看,伴随电动汽车和可移动设备的蓬勃发展,碳酸二甲酯用作锂电池行业电解液溶剂等高端领域的消费量占比大幅提升,预计未来电动汽车领域产能将持续激增,碳酸二甲酯电解液溶剂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张。随着聚碳需求的快速增长,作为聚碳酸酯的主要原料,碳酸二甲酯将伴随其非光气合成工艺而发展。
1.1.3技术分析
环氧乙烷酯交换法由环氧乙烷、CO2和甲醇联产DMC和乙二醇,反应分两步进行:CO2与环氧乙烷生成碳酸乙烯酯,然后碳酸乙烯酯与甲醇经过酯基转移反应生成DMC和乙二醇。酯交换法生产碳酸二甲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应条件温和,设备投资也较小。此外,该工艺利用了CO2作为原料,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工艺路线。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加强产业基础标准和强制性标准制定。开展高端钢铁材料、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民机铝材、石墨烯、电子专用材料、天然纤维材料、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材料等新材料和关键材料标准制定,提升稀土材料、钢铁极限环境功能材料评价、化肥等相关标准技术水平,支持电弧炉短流程炼钢等工艺标准制定。加强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中高档数控系统和伺服电机等工业母机标准,以及仪器仪表、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工业软件和专用设备等标准制定。加快工业领域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制修订。加快推进消费品重点产品、汽车安全、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限值、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及产品能效、民爆产品、水泥、石墨和萤石采选、无线充电设备通用无线电射频技术要求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起草。
《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强化碳效率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碳减排行动,力争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十四五”实现达峰。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节能低碳改造升级,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可再生资源应用比例,全面推进固废综合利用。鼓励发展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硅藻土产业重点开发环保功能材料、功能填料等产品。石墨产业重点开发高纯石墨、石墨密封材料等产品。石材产业重点开发工艺石材、异型石材、石雕石刻工艺制品等产品。鼓励利用非金属矿物生产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
(2)技术优势
以环氧乙烷酯交换法工艺建设,主要原料环氧乙烷、二氧化碳可在园区内采购,甲醇国内供应充足,可通过外购解决。碳酸二甲酯下游采用非光气法建设聚碳酸酯,是今后聚碳酸酯合成工艺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聚碳酸酯生产中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吉林石化转型升级项目新建24万吨/年双酚A,能够满足聚碳酸酯另一原料双酚A需要。伴随电动汽车和可移动设备的蓬勃发展,碳酸二甲酯用作锂电池行业电解液溶剂等高端领域的消费量占比大幅提升,预计未来电动汽车领域产能将持续激增,碳酸二甲酯电解液溶剂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张。随着聚碳需求的快速增长,作为聚碳酸酯的主要原料,碳酸二甲酯将伴随其非光气合成工艺而发展。
(3)基础设施优势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坐落于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水系——松花江畔,人均水资源量3,875立方米,为中国北方城市的5.4倍,自然条件优越,供水、供电、供热、环保等基础设施均较为完善。
通过持续建设,园区区域内外建有三家子水厂、吉化中部水厂、化纤水厂等供水厂,日供水能力62万吨;园区电力供应充足,建有新立一次变、金珠一次变等4座220KV变电站和多座66KV二次变电站,供电能力达148.35万千瓦;供热方面,园区内集中供热系统基本建成,吉林热电厂、吉化动力厂、松花江热电厂等热能供应企业总蒸汽能力8,570吨/小时;园区环境保护体系健全,建有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化工污水处理厂和多座专业生产、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71.5万吨。
(4)产业优势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中国化工产业诞生地和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化工产业体系,区内现有各类化工企业200余家,主要化工产品包括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生物化工产品等,其中生产规模较大、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产品60余种,主要为丙烯腈、乙醇、ABS、苯乙烯、丁苯橡胶、环氧乙烷等。园区内拥有以中油吉林石化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或集团40余家。中油吉林石化公司每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85万吨,主要炼化产品115种,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等装置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这些宝贵资源,也为园区的产业延伸和壮大提供了强大动力。
(5)人才优势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已经集聚了中高级技术人才3.8万人,技术工人10余万人。此外,在国企预退、企业并轨改造等过程中,区域内还储备了大量有技术、有经验的化工从业人员,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支撑。同时,域内现有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1家省级科研机构,研发实力雄厚,中油吉林石化公司研究院、设计院等科研单位在化工科研和设计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产20万吨碳酸二甲酯装置,年操作时间8,000小时。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2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60,000万元。

1.3.2 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26,000万元,利润30,200万元,投资回收期9.1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5.1%。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项目建成投产后,将陆续新增部分劳动力,同时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作用,也将间接增加产业链关联企业的用工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潜在的就业人群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1.5合作方式
投资合作、合资、交易合作、合作开发、出资+资源合作等。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设备和技术或其它方式可面谈。
1.7项目建设地点
龙潭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处于谋划阶段。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地址:吉林市龙潭区汉阳南街6号
2.2单位概况
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简称吉林化工园区)于2008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享受省级开发区各项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2021年规划重新调整后,园区面积39.73平方公里。
园区位于吉林市城区北部,松花江城区江段下游,城市主导风向下方。通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园区先后荣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等多项国家级荣誉,2017年中国化工园区20强、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园区称号。
多年来,园区按照省市各项工业强区要求,以中油吉化为依托,以发展化工产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基地化产业模式初步形成。园区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等较为完整的化工产业体系,主要化工产品涵盖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产品等各领域,丙烯腈、MMA、ABS、苯乙烯、乙二醇、丁苯橡胶、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60余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
“十四五”时期,吉林化工园区贯彻“创新、集约、绿色、智能”的发展理念,以石油化工为基础,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为拓展方向。充分发挥化工基础优势,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等高端产业需求,引进国际和国内一流企业。通过“四园六链两融合”发展理念,重点打造四个特色产业园,做强六个产品链,推进科技创新和数字智能化的融合。实现产业一体化、集群化、精细化发展,打造千亿级园区,为吉林省工业振兴当排头、筑引擎。到2025年园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主导产品更具竞争力,园区化工产值实现1,000亿,力争达到1,200亿元,实现千亿级园区目标。到2030年园区实现产值1,500亿元,园区的区域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2.3联系方式
2.3.1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化工园区
联 系 人:张兴国
联系电话:+86-432-63030639
邮 箱:hgyqjhj@163.com
2.3.2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姜雨秀
联系电话:+86-432-62049694
+86-15804325460
电子邮箱:jlstzcj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