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吉林市 > 招商项目
吉林市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商务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高端装备制造业又称先进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本项目推进高端机床合作,将彻底解决高端重型立式机床的卡脖子问题。项目建成后可年产8万吨铸件、2003D打印设备、高端精密机床。

1.1.2市场前景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现状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领域,是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保持着较高的年增长率。例如,在过去五年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15%,到2023年已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表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企业和政府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3年,行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5%左右,较五年前提高了1.5个百分点。高额的研发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例如,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完成商业首飞,其自主研发的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关键部件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高铁技术不断创新,复兴号系列列车在速度、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海洋钻井平台蓝鲸1”“蓝鲸2等高端装备的成功建造,标志着中国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已形成多个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等。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该地区聚集了众多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产业配套完善,协同创新能力强。2023年,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5%左右,成为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扩大。例如,在工程机械领域,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的产品远销全球,2023年出口额同比增长约20%;在电力装备领域,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和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已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在部分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但在高端芯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高端芯片的自给率不足20%,严重依赖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过去取得了长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有所增强。然而,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核心技术短板、发展不平衡、人才短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国际竞争压力大等。为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优化产业布局,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挑战。

23D打印设备产业现状分析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3D打印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

近年来,受3D打印产品逐步规模化应用和部分积压的3D打印设备需求释放的带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320亿元,同比增长20.75%2023年市场规模达367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达415亿元。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3D打印行业中,打印设备和打印服务的营收占主要部分,目前设备营收占比55%,打印服务占比21%。原材料和零部件分别占比16%7%

政府对3D打印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政府还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激发市场活力。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还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完善,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3D打印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潜力。随着国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不断努力,3D打印技术在材料、设备、软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新型高分子材料、金属粉末等高性能材料的研发,为3D打印提供了更多选择,推动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国内企业在3D打印设备的精度、速度和稳定性方面也不断提升,使得3D打印技术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

3D打印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航空航天、医疗、建筑等传统领域,到教育、娱乐、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3D打印技术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医疗领域,3D打印技术为定制化医疗器械、手术模拟等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同时,3D打印技术还与其他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融合,推动了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这种融合创新不仅提升了3D打印技术的价值,还为行业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更多可能性。

3)高端精密机床产业现状

2024月我国金属切削机产量为5.4万台,当月同比增长8.0%。这一数据显示,我国金属切削机床产业在7月份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整体上看,月工业保持较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新质生产力持续培育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整体平稳,机床产量增速环比显著提升。

日本7月份机床订单总额1239.6亿日元,同比增长8.4%,环比下降7.4%。其中外需883.7亿日元,同比增长17.9%,环比下降5.0%6月份订单中,中国订单317亿日元,同比增长66.0%。我国通过对日机床订单已连续2个月维持 60%增长,说明中国对进口高端机床仍保持旺盛需求。

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仍面临较大压力。我国7月制造业PMI49.4%,回落至临界水平以下。在国内房地产偏弱和外需走弱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内生增长动力仍然不足,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其中,7月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2.1个百分点至47.4%,外需表现偏弱。在海外经济趋势性下滑的背景下,未来几个月我国出口仍存在下行压力。

718日,国资委印发《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相关名录所列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以及《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成果,在兼顾企业经济性情况下,可采用谈判或直接采购方式采购,鼓励企业预留采购份额并先试先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工业母机 +百行万企产需对接活动,加快促进工业母机产业链企业融通发展。活动将建立完善的产需对接渠道,推动工业母机供需双方在结对攻坚、应用迭代、更新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达成一批合作项目。据了解,活动将持续至 2027 年年底。

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机床行业的发展,数控机床被写入了 12 个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制造 2025》战略纲领中明确提出:2025 年中国的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将从现在33%提升到64%;《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 90%75%。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鼓励和扶植了数控机床制造领域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力争推动我国机床行业达到国际同行业水平,为行业经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内机床龙头持续发力高端五轴机床研发和推广,目前已逐步形成突破,正处于发展快车道。五轴机床具有高精度、高效率、高复杂性加工能力,能够满足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高端制造业的需求。随着国内企业在五轴机床技术上的不断突破,我国高端制造业对进口机床的依赖度将逐步降低。

机床行业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机床具备自动化程度高、精度稳定、生产效率高等特点。通过集成传感器、控制系统和通信技术,智能化机床能够实现自我诊断、自适应加工和远程监控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力投入。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机床行业也在积极推进绿色制造。绿色制造包括节能设计、环保材料应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方面。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环保材料,机床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虽然我国机床行业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在高端机床领域,我国仍然依赖进口。例如,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精度加工中心等方面,我国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

机床的核心零部件如数控系统、主轴、丝杠等,我国在技术和质量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部分高端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我国机床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制约了我国机床行业的自主发展。

全球机床市场竞争激烈,我国机床企业不仅面临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与国际知名机床企业竞争。国际知名机床企业在技术、品牌、服务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机床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端机床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未来,我国机床行业将加大对高端机床的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实现高端机床的国产化替代。

智能化是机床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机床企业将加强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出更多智能化机床产品,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机床作为 工业母机在国家的工业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机床行业在产量、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技术差距、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和市场竞争激烈等挑战。未来,我国机床行业将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制造和产业整合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1.3技术分析

不局限于当前技术,如入驻企业有创新技术,则采用入驻企业技术,该技术分析仅作为参考。

项目将引进赵宏伟教授、刘志峰教授、杨兆军教授、周广文教授等团队的先进技术手段。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到要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加快一体化压铸成型、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净成形工艺技术产业化应用。

《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针对工业母机农机工程机械电动自行车等生产设备整体处于中低水平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重点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过10年的机床等

吉林市招商引资政策》中明确吉林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项目应符合国家和相关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重点投向吉林市6411产业规划中旅游、医药健康、航空、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以及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其它领域。引导基金除采取参股设立子基金的投资方式之外,也可以采取跟进投资、直接投资等方式;对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招商项目,按照国家、省现行税收政策,享受税收减免。对吉林市贡献较大的项目,依据《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国发[2015]25号)文件精神,由相关部门协助企业依法合规申请税收减免;设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进6411产业体系中化工、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支撑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鼓励引进医药健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推荐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支持。

2)资源优势

吉林市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油页岩等资源发展潜力较大。吉林市境内水系发达,水电资源充沛,由松花江、拉林河、牡丹江3个水系的部分河段和支流组成。年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7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北方城市的5.4倍,既可充分发展水电项目,也具备建设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条件。各地区风电的等效满负荷上网小时数主要分布在2000小时-3300小时区间不等。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太阳能总辐射量在4800-50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全市各地区辐射量基本相同。年日照分布与太阳辐射分布基本一致,年平均发电小时数1320小时。

全市电源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327.9万千瓦,年均增长8.3%,其中:燃煤发电307万千瓦,占30.7%;燃气发电86万千瓦,占8.6%;风电154万千瓦,占15.4%;光伏发电70万千瓦,占7%;水电350万千瓦(常规水电320万千瓦,抽水蓄能30万千瓦),占35%;生物质发电27万千瓦,占2.7%;垃圾发电5.8万千瓦,占0.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60.7%。预计2025年发电量206.3亿千瓦时,城乡电网总变电容量达到4891.1兆伏安。

吉林市可开发土地资源存量大,新增用地、储备用地可满足新上项目需求,用地价格在东北41个城市中处于低价位。

3)产业优势

吉林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被誉为全国化学工业的摇篮、第一个冶金工业基地、新中国水电之母,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在吉林市的达到7个半(吉林染料厂、吉林化肥厂、吉林电石厂、吉林炭素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热电厂、新中国制糖厂建设投产和丰满发电厂改扩建),为国家贡献了第一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炉电石。化工产业方面,拥有化工工业级规模以上装置近千套,甲基异丁基酮、甲基丙烯酸甲酯等11套装置生产能力居国内前三位,总投资339亿元的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中石油集团第一个全部使用绿电的化工项目,建成投产后中油吉化公司将向世界一流企业进军。碳纤维产业方面,拥有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从丙烯腈—丙烯腈基原丝—碳丝—下游制品的国内最完整碳纤维产业链条,原丝产能全球第一,碳丝产能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冶金产业方面,拥有全省最大的冶金基地,2个国家级冶金技术中心,建龙集团已成为全省第一的钢铁生产企业。

面对未来发展,吉林高新区实施435发展战略(做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四个主导产业;培育大装备、大医药、大数据三大产业集群;形成500亿级开发区产业规模),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活力、经济活力、生态活力、社会活力标杆地,打造战新产业发展高地、高质量发展引擎,以昂扬姿态建设形神兼备的新时代新高新。

4)人才优势

吉林市拥有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这些院校开设了与汽车相关的专业,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同时吉林市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5)区位交通优势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南与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毗邻。

吉林市位居东北亚地理中心, 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种形式。吉林龙嘉国际机场和吉林机场,以及长珲、沈哈高速公路,长珲城际快速铁路,沈哈复线铁路等交通干线构成了吉林市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项目占地15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年产8万吨铸件、2003D打印设备、高端精密机床。

1.2.2建设内容

项目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创新技术研发中心、试验检验中心、生产车间、展示中心、宿舍、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其他配套设施,购置铸件、3D打印设备、高端精密机床的生产线。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13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11800万元,流动资金182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00000万元,利润32500万元,投资回收期8年(税后,含建设期3年),投资利润率25%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本项目将解决高端重型立式机床的卡脖子等问题。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等各个环节。这将有助于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提高整体产业水平。通过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的建设,可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吉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吉林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竞争力,使吉林市在区域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昌邑经济开发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对外招商。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市昌邑区商务局

地址:吉林市昌邑区

2.2概况

昌邑是一座有着明显区位优势的城区。位于吉林市区西北部,西侧与船营区为邻,南、东两面以松花江为界,与丰满区、龙潭区相隔,北侧与长春市九台区相接,城区三面环江、一面靠山。作为吉林市的窗口区,昌邑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火车站、客运站、城际铁路换乘中心均坐落城区内。目前,二台子机场正在推动复航,将成为2小时航程可覆盖的航空货运基地;拥有孤店子站二级物流基地等铁路物流资源,有利于吉林市借助中蒙俄物流通道和中欧班列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珲乌高速在桦皮厂镇设置服务区和出入口,进一步完善了区域交通体系。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逐步形成内畅外联、高效可靠的多式联运网络,为吉林市进一步接驳长珲欧空铁大通道提供了支撑。同时,在南北轴向上,昌邑区是吉林高新北区、经开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贯通发展的枢纽;在东西轴向上,借助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长吉接合片区的建设契机,昌邑成为长吉两市对进式发展的主阵地,对吉林市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昌邑集聚了丰富优质的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左家镇设有校区,设有动物科技学院、中药学院2个学院,7个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现有教授27人、副教授68人,博士97人(含在读)、硕士以上学历占98%双师型教师125人,承担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42项。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多次入选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单位,200余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和国家级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技术专家达到6人。大校大所的智库效应正在加快释放,为昌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2.3联系方式

项目所在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昌邑区商务局

邮政编码:132000

  人:毕长鑫

   话:+86-432--63301081  

          +86-13244207333

   箱:249145141@qq.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人:姜雨秀

联系电话:+86-432-62049694    

          +86-15804325460  

电子邮箱:jlstzcj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