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项目将依托北京安定医院等医疗数据,利用中科院软件等资源,集学术及制造力量,围绕心理健康产业,以研发、智造为主体,科研创新、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服务为支撑,建设“产链、产教、产研”为一体的数字化产业园区。研发针对诊疗抑郁症等心理健康的非侵入式脑机软硬件一体化设备,项目建成后将不仅有助于解决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同时项目也是数字经济与医疗、智能设备等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将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大数据集群,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1.1.2市场前景
1.1.3技术分析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鼓励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和平台共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化促进组织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推广应用。
《关于印发药品监管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清单的通知》:列出了15个具有引领示范性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针对工作痛点的、需求较为迫切的应用场景,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药品监管领域的研究探索,以促进人工智能与药品监管深度融合为主线,规范和指导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应用,引导资源聚焦,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药监系统;同时也为其他科研机构、技术公司和药品企业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在多领域取得引领性研究成果。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吉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园、AI双创基地等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打造全省智能“工具箱”。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教育、养老、家居等特色行业融合应用,积极谋划一批“AI+”赋能合作项目,力争每年打造不少于10个深度应用场景和高水平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吉林市“6411”产业细分优势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制造、教育、医疗、环保、农业、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所带来的新兴智慧产业发展的机遇,整合资源,构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2)资源优势
吉林市资源发展潜力较大。全市电源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327.9万千瓦,年均增长8.3%,其中:燃煤发电307万千瓦,占30.7%;燃气发电86万千瓦,占8.6%;风电154万千瓦,占15.4%; 光伏发电70万千瓦,占7%;水电350万千瓦(常规水电320万千瓦,抽水蓄能30万千瓦),占35%;生物质发电27万千瓦,占2.7%;垃圾发电5.8万千瓦,占0.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60.7%。预计2025年发电量206.3亿千瓦时,城乡电网总变电容量达到4891.1兆伏安。
吉林市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积为853公顷,其中商服用地74公顷,工矿仓储用地500公顷,住宅用地179公顷(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其他用地100公顷(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可开发土地资源存量大,新增用地、储备用地可满足新上项目需求,用地价格在东北41个城市中处于低价位
(3)人才优势
吉林市拥有东北电力大学、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高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这些专业技能人才还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吉林市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4)区位优势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南与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毗邻。
吉林市位居东北亚地理中心, 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种形式。吉林龙嘉国际机场和吉林机场,以及长珲、沈哈高速公路,长珲城际快速铁路,沈哈复线铁路等交通干线构成了吉林市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项目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将围绕心理健康产业,以研发、智造为主体,科研创新、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服务为支撑,建设“产链、产教、产研”为一体的数字化产业园区。
1.2.2建设内容
项目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规划脑机硬件生产区、脑机芯片研发中心、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线上运营中心、情景展示及模拟训练等功能区域。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18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35000万元,流动资金450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50000万元,利润50000万元,投资回收期7.5年(税后,含建设期3年),投资利润率27%。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项目将利用北京安定医院等医疗数据、中科院软件等资源,集学术及制造力量,研发针对诊疗抑郁症等心理健康的非侵入式脑机软硬件一体化设备,项目建成后将不仅有助于解决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同时项目也是数字经济与医疗、智能设备等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将加快推进吉林省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大数据集群,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经开区航空产业园。
1.8项目进展情况
谋划阶段。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地址:吉林市九站街道九江大路499号
2.2概况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吉林市西北郊,1998年建区,2010年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面积93平方公里,建成区20.4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有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碳纤维为主的化工新材料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信部认定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国家级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发改委批准的首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化纤协会认定的大丝束碳纤维及制品研发生产基地,是东北最具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
2.3联系方式
项目所在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一局
邮政编码:132000
联 系 人:曹健
电 话:+86-432-66490821
+86-15044287009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姜雨秀
联系电话:+86-432-62049694
+86-15804325460
电子邮箱:jlstzcj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