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吉林市 > 招商项目
吉林市“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互联网服务”的 数字产业园区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商务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项目将依托北京安定医院等医疗数据,利用中科院软件等资源,集学术及制造力量,围绕心理健康产业,以研发、智造为主体,科研创新、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服务为支撑建设链、产教、产研为一体的数字化产业园区研发针对诊疗抑郁症等心理健康的非侵入式脑机软硬件一体化设备,项目建成后将不仅有助于解决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同时项目也是数字经济与医疗、智能设备等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将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大数据集群,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1.1.2市场前景

1.人工智能产业现状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语言大模型、多模态模型、智能体和具身智能等领域不断出现突破性创新,推动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初始阶段。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工程化持续加速推进,新产品新模式层出不穷行业应用走深向实。

特别是过去2024年,全球大模型喷式发展技术层面,语言大模型技术多维度能力持续进化,视觉大模型和多模态模型加速迭代,探索交叉模态融合处理。软件工具链全面优化升级,加速模型生产质效变革、提升模型部署推理效能、助力智能应用快速部署。高质量多模态数据集成为推动模型能力提升的关键,高水平数据标注和合成数据等新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和突破。应用层面,专用智能应用逐步成熟,通用智能落地前景广阔。重点行业人工智能应用走深向实,贯穿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全流程,在提质增效的同时,逐步渗透并引导产业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2024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强调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迈向通用智能的初始阶段,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6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1.5%。具体来看,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大模型涌现式发展,为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增长提供了核心动力。自2023年起,全球基础模型数量快速增加,相较于2022年增长数量翻倍2024年以来全球基础模型新增或迭代近百个,保持了较强的创新态势。二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产业化进程,促进全球人工智能规模化发展。预计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PI,或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

‌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为709亿元,占当年全球规模的14%左右,得益于中国AI应用场景的市场广阔及迅速落地。‌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为13.9%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4500家。而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突破1000 EFLOPS,较2024年增长43%,算力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容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撑。

我国提倡在社会生产领域和大众消费领域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发展,这与我国产业结构特征密切相关。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等政策深入推进,大模型在多个行业成效显现。在以软件开发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部分行业具备相对良好的数据基础,实用效益的显现吸引了更多参与者加入,部分应用能够实现全流程优化,大模型应用成熟度较高。在交通、医疗等社会民生关键领域,大模型信控方案、无人驾驶、智慧诊疗等,已经实现点状场景的示范应用。在制造业领域,研发生产提质增效成为当前大模型落地的主要诉求。目前,在药物/材料研发和工业设计等研发设计环节、在安全巡检和质量监测等生产环节以及在统计图表生成等经营管理环节,大模型均有应用落地,展现出巨大变革潜力。

消费侧大模型应用百花齐放,对话助手类产品热度不减,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并逐渐成为用户使用的重点。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47月,聊天助手类产品以24亿的流量位居首位,但流量环比降低超15%相比之下,图像设计类产品流量环比上升了16.83%。与此同时,用户需求不再局限于文字生成,创新生成式工具成为当前最具吸引力的功能。据知名投资机构8月发布的《Top100消费级生成式AI应用》榜单显示,有52%的公司专注于图像、视频、音乐、语音等多种模式内容的生成或编辑,且新上榜的12家公司中有58%属于创意工具领域

大模型应用在产业链各环节分布呈现两端快、中间慢特征,即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运营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密集型环节落地相对较快,生产制造等中间环节相对较慢。营销、运营等服务密集型场景跨行业通用性较强,成为大部分行业企业首选的大模型“试点”场景。以某医疗大模型为例,在诊前阶段,数字人就医助手能提供7x24小时的智能客服及专业科普服务,在分诊、导诊环节辅助人工服务,极大提升诊疗效率。

总体而言,当前大模型技术条件下,落地应用并非适用所有场景。目前大模型适用的场景侧重于对话交互、创意生成、知识管理类,而对于可解释要求高、确定性要求高、实时性要求高、场景动态性高、样本数据不易获取的场景,大模型如何有效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数字经济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

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心理咨询服务模式,它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在线平台等形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支持。随着人们对精神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疫情期间社交隔离措施的实施,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现代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提供了在线咨询、心理测评等功能,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情绪识别和个性化建议,增强了用户体验。此外,通过数据加密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了用户信息安全。然而,如何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解决用户对线上咨询的信任度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挑战。

未来,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智能化。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将能够根据用户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等信息提供更为精准的心理干预方案。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被用于创建沉浸式心理治疗场景,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内心情感。此外,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数字心理健康服务将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生理指标,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将推动服务提供商关注用户隐私保护,确保数据采集和使用的合法性与透明度。

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前景预测,就是在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市场调查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预测技术和方法,对影响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市场供求变化的诸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预见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发展趋势,掌握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市场供求变化的规律,为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了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需要通过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发展前景预测来把握经济发展或者未来数字化心理健康服务市场变化的有关动态,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降低决策可能遇到的风险,使决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数字心理健康服务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和便捷化,人工智能(AI)等技术在心理健康服务中将得到更多应用;同时,数字心理健康服务将结合可穿戴、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广泛应用在教育、社会工作、企业健康管理、研究机构与临床实践等领域。

此外在各项政策推动下,未来数字健康服务行业准入标准及经营规范将更加严格,国民健康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推动数字心理健康服务加速线上线下融合,通过互联网医院和数字心理健康平台的集成,实现医疗和心理健康信息、资源互通及数据共享,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管理一体化,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率。

1.1.3技术分析

本项目将通过情绪识别技术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虚拟现实技术VR在线咨询服务等进行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治疗和研究,提高智能智造等在医疗领域的融合程度。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鼓励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和平台共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化促进组织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推广应用。

《关于印发药品监管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清单的通知》:列出了15个具有引领示范性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针对工作痛点的、需求较为迫切的应用场景,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药品监管领域的研究探索,以促进人工智能与药品监管深度融合为主线,规范和指导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应用,引导资源聚焦,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药监系统;同时也为其他科研机构、技术公司和药品企业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在多领域取得引领性研究成果。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吉林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园、AI双创基地等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打造全省智能“工具箱”。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教育、养老、家居等特色行业融合应用,积极谋划一批“AI+”赋能合作项目,力争每年打造不少于10个深度应用场景和高水平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

《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吉林市6411”产业细分优势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制造、教育、医疗、环保、农业、社会治理等领域应用所带来的新兴智慧产业发展的机遇,整合资源,构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2)资源优势

吉林市资源发展潜力较大。全市电源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327.9万千瓦,年均增长8.3%,其中:燃煤发电307万千瓦,占30.7%;燃气发电86万千瓦,占8.6%;风电154万千瓦,占15.4%; 光伏发电70万千瓦,占7%;水电350万千瓦(常规水电320万千瓦,抽水蓄能30万千瓦),占35%;生物质发电27万千瓦,占2.7%;垃圾发电5.8万千瓦,占0.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60.7%。预计2025年发电量206.3亿千瓦时,城乡电网总变电容量达到4891.1兆伏安。

吉林市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积为853公顷其中商服用地74公顷,工矿仓储用地500公顷,住宅用地179公顷(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其他用地100公顷(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可开发土地资源存量大,新增用地、储备用地可满足新上项目需求,用地价格在东北41个城市中处于低价位

3)人才优势

吉林市拥有东北电力大学、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高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这些专业技能人才还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吉林市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4)区位优势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南与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毗邻。

吉林市位居东北亚地理中心, 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种形式。吉林龙嘉国际机场和吉林机场,以及长珲、沈哈高速公路,长珲城际快速铁路,沈哈复线铁路等交通干线构成了吉林市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项目总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将围绕心理健康产业,以研发、智造为主体,科研创新、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服务为支撑建设“产链、产教、产研”为一体的数字化产业园区

1.2.2建设内容

项目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规划脑机硬件生产区、脑机芯片研发中心、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线上运营中心、情景展示及模拟训练等功能区域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18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35000万元,流动资金450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50000万元,利润50000万元,投资回收期7.5年(税后,含建设期3年),投资利润率27%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项目将利用北京安定医院等医疗数据、中科院软件等资源,集学术及制造力量,研发针对诊疗抑郁症等心理健康的非侵入式脑机软硬件一体化设备,项目建成后将不仅有助于解决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患者,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生活,同时项目也是数字经济与医疗、智能设备等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将加快推进吉林省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加速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大数据集群,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经开区航空产业园

1.8项目进展情况

谋划阶段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地址:吉林市九站街道九江大路499

2.2概况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吉林市西北郊,1998年建区,2010年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面积93平方公里,建成区20.4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有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碳纤维为主的化工新材料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信部认定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国家级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发改委批准的首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化纤协会认定的大丝束碳纤维及制品研发生产基地,是东北最具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

2.3联系方式

项目所在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一局

邮政编码:132000

  人:曹健

   话:+86-432-66490821  

          +86-15044287009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人:姜雨秀

联系电话:+86-432-62049694    

          +86-15804325460  

电子邮箱:jlstzcj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