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吉林市 > 招商项目
吉林市氢能装备制造及氢能创新研究院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商务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本项目拟建设生产厂房以及氢能电池生产设备,主要生产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前沿创新技术研发、实验设备、测试设备等。

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由氢气输入子系统、燃料电池子系统、电气输出子系统和控制保护子系统组成。氢气输入子系统负责氢气的储存和输送;燃料电池子系统将氢气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电气输出子系统将产生的电能提供给外部负载;控制保护子系统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主要应用于小区、医疗、通信、数据中心等关键场所备用电源;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结合,构建混合动力微电网系统等。

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每个单电池包含有阳极、阴极和质子交换膜,阳极为氢燃料发生氧化的场所,阴极为氧化剂还原的场所,两极都含有加速电极电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质子交换膜作为电解质。主要应用于车载动力系统、通讯基站备用电源、无人机动力系统和储能电站等

1.1.2市场前景

1)氢能市场现状分析

氢气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其单质形态——氢气(H2),是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氢气及其相关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氢气作为二次清洁能源,被视为“21世纪终极能源”。

近年来,中国氢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根据统计,2024年我国共有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区从不同侧重点积极发展氢能。2024年以来,我国家级层面在氢能行业发布了大量的政策,政策覆盖了行业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设备推广、城市公交更新、氢能运输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截至2023年底,全国氢气产能4900万吨/年,产量3500万吨,同比均增长2.3%2024年中国氢气产量达到3695万吨。

在碳中和目标下,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占总需求量的60%

2)氢能电池市场发展现状

得益于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市场规模(按销售额计)由2019年的16.3亿元增至2023年的39.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61%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规模达到59.9亿元。

2023年,中国上牌车辆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合计为734MW,同比增长49.3%20241-6月,装机量超265MW,同比增长22.5%。国内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TOP3厂商分别是亿华通、国鸿氢能和重塑科技。

2024年以来,多地纷纷出台氢车利好政策,例如免收高速费和放开路权限制,进一步降低氢车全生命周期成本和推动氢车的示范运行,氢车数量规模迎来进一步提升。2023年我国氢车产销量分别达到5668辆和5791辆,较上年同比分别增加56.3%72.0%,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前列。2024上半年,氢车销量共计2644辆,同比增长9.7%,累计销量达到20742辆。其中,氢能重卡销量占比约50%,成为推广的主力车型,尤其在港口、工业园区、矿场等场景中开展示范运行。

随着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国内加氢站数量明显增加。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建成加氢站474座,新建成加氢站122座,累计覆盖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2024年中国加氢站建成数量达到569座。

近年来,氢能产业的融资事件数量和融资金额均保持较高水平。2024年上半年氢能融资有15起,超过亿元的有4起,如浙江醇氢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1亿美元的融资,上海泰氢晨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1.5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

3)吉林省氢能市场分析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资源禀赋条件优越,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为发展氢能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吉林也选择了氢能产业作为向双碳目标前进的关键牌。

在制氢装备方面,吉林省首台1000Nm³/h碱性水电解槽在洮南市下线。该设备是吉林省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设备制造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东北地区大标方碱性电解槽研究、设计、制造领域的空白。

碱性水电解槽是当前唯一满足大规模工程应用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等优势。而PEM制氢路线更加适应可再生能源、稳定可靠。本土企业长春绿动顺利下线单槽额定产氢量400Nm³/h PEM电解槽,引领着我国大型PEM制氢装备研发能力再上新台阶。

在风光一体化制氢项目方面,拥有八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的松辽清洁能源基地,吉林绿氨规划产能近450万吨/年。目前,吉林省已开工的绿氢项目规模达到40万吨/年,大约占总开工项目规模50%,其中松原和大安项目居榜首

松原全球最大体量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开始建设,总规划年产绿氢11万吨,绿氨/60万吨,主要面向海外市场。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项目通过当地的风电光伏制绿氢,然后再通过绿氢合成氨和甲醇。

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全面开工,实现了全国产化、自主化制氢设备大规模应用。大安项目通过绿电制绿氢再合成绿氨,将液氨储存在球罐中,最后进行销售。

在交通领域,一汽集团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重视程度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吉林在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上的成果。2022年,一汽解放300辆氢燃料电池车启动发往北京、上海、山西三地,开启了一汽解放氢能商用车逐步迈入商业化落地的阶段。

2023中国国际商用车展览会上,一汽解放星熠氢能重卡重磅亮相。搭载300kW燃料电池系统,70兆帕储氢系统,可实现1200公里超长续航。此外,一汽解放正在逐步规划打造以氢能产业集群为特色的燃料电池整车与系统专属基地。

总的来看,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吉林正在逐渐摆脱单一产业发展桎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家发改委明确氢能战略地位的当下,吉林正在培育氢能这一新兴产业,使之赋能化工行业,实现低碳转型。

吉林氢能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为促进氢能产业的发展,吉林省政府首先制定了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了中短期发展重点,随后持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加速推进氢能产业链全面发展。

在《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吉林提出基于三步走战略,按一区、两轴、四基地布局氢能产业,打造中国北方氢谷。一区即全域国家级新能源与氢能产业融合示范区。两轴即白城-长春-延边”“哈尔滨-长春-大连氢能走廊,氢能走廊一横一纵,形成空间贯通的东北三省氢能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到2025年,氢能产业布局初步成型,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氢能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带动新能源装机规模500万千瓦。到2030年,全省氢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产值达到300亿元。

吉林省将继续通过推进交通领域率先行动、化工领域重点突破、装备领域自主发展、能源领域协同示范,推动氢能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

4)氢能市场的前景分析

氢能作为一种绿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氢能主要应用于储能、集中发电/分布式发电、氢动力汽车、氢动力船舶、氢动力航空、氢能冶金和建筑供热等领域。然而,尽管氢能的应用领域广泛,但其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氢能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例如,氢能可以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储能问题;氢能还可以在工业领域替代化石燃料,实现低碳化生产。因此,开发更多的氢能应用场景,将有助于推动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整体来看,在2024年两会强调了新能源的重要性,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双碳”目标的大背景和绿色电力需求日益高涨的驱动下,新能源发展必将迎来爆发期。相比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火力发电,以太阳能、风力、地热、生质能、核能等绿色电力更符合环保、可持续性要求,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1.1.3技术分析

不局限于当前技术,如入驻企业有创新技术,则采用入驻企业技术,该技术分析仅作为参考。

燃料电池发动机是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将燃料氢气与空气中氧气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化为电能的一种发电装置,其性能决定了燃料电池汽车整体运行效率、适应工况、安全性能、使用寿命以及研制成本等,因此对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以及相关零部件进行系统梳理并深入分析意义重大。

燃料电池发动机发电过程不涉及热机能量转化、无机械损耗、能量转化效率高、运行平稳且无噪音,副产物仅为水,因此被称为最理想环保发动机。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所用燃料电池发动机均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主要由燃料电池电堆、空气供给模块、氢气供给模块、散热模块以及智能监控模块相互协调构成,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PID 示意图如图所示。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2022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至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至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构建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意见》提出,在氢能交通领域因地制宜发展高速公路沿线光伏,完善充电桩、加氢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在氢能标准制定方面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体系和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的氢能“制储输用”标准。

《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围绕“制、储、运、加、用”氢全链条,推动氢能装备、氢燃料电池研制。支持智能换热机组、新型高效节能换热器研发。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设备加快发展。培育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将氢能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以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化工产业为基础,开展 “绿色吉化”(氢基化工)类项目示范,构建多元化氢源供应及碳纤维材料等行业辅助体系,扩展化工产业业务版图。

2)资源优势

吉林市水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油页岩等资源发展潜力较大。吉林市境内水系发达,水电资源充沛,由松花江、拉林河、牡丹江3个水系的部分河段和支流组成。年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7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北方城市的5.4倍,既可充分发展水电项目,也具备建设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条件。各地区风电的等效满负荷上网小时数主要分布在2000小时-3300小时区间不等。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太阳能总辐射量在4800-50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全市各地区辐射量基本相同。年日照分布与太阳辐射分布基本一致,年平均发电小时数1320小时。吉林市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作物秸秆及林业加工剩余物资源丰富,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条件优越。其中:农业秸秆资源年产量653万吨、林业资源年产量150万吨,均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松花江流域水资源条件丰富,区域地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稳定,为发展核能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前期已在舒兰亮甲山、蛟河松江以及桦甸点将台进行了核电项目选址,同时就推进核能供热小堆项目进行了研究,具备一定的开发核能资源基础。

全市电源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327.9万千瓦,年均增长8.3%,其中:燃煤发电307万千瓦,占30.7%;燃气发电86万千瓦,占8.6%;风电154万千瓦,占15.4%; 光伏发电70万千瓦,占7%;水电350万千瓦(常规水电320万千瓦,抽水蓄能30万千瓦),占35%;生物质发电27万千瓦,占2.7%;垃圾发电5.8万千瓦,占0.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60.7%。预计2025年发电量206.3亿千瓦时,城乡电网总变电容量达到4891.1兆伏安。

3)产业优势

吉林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被誉为全国化学工业的摇篮、第一个冶金工业基地、新中国水电之母,为国家贡献了第一袋化肥、第一桶染料、第一炉电石。化工产业方面,拥有化工工业级规模以上装置近千套,甲基异丁基酮、甲基丙烯酸甲酯等11套装置生产能力居国内前三位,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也是中石油集团第一个全部使用绿电的化工项目。碳纤维产业方面,拥有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从丙烯腈丙烯腈基原丝碳丝下游制品的国内最完整碳纤维产业链条,原丝产能全球第一,碳丝产能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冶金产业方面,拥有全省最大的冶金基地,2个国家级冶金技术中心,建龙集团已成为全省第一的钢铁生产企业。能源产业方面,拥有优势水电资源,总投资70亿元的蛟河抽水蓄能电站全面启动,标志着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抽水蓄能基地开建。吉林市的原材料等产业较为丰富,上游材料及能源消耗等供应有保证且价格和运输具有一定的优势

吉林市与中国能建签订绿色甲醇与绿色航煤一体化项目生产甲醇、合成氨等,项目现有产能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替代,助力化工产业深度脱碳。同时吉林市探索打造一批绿电制氢项目,探索扩大绿氢应用场景。

4)人才优势

吉林市拥有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北华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为生产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他们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这些专业技能人才还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吉林市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项目占地10.66万平方米,建成后可生产和研发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核心零部件。

1.2.2建设内容

项目建筑面积7平方米,主要建设技术研发厂房、小试车间、中试车间、实验室,购置实验设备、测试设备以及相关生产设备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35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87000万元,流动资金630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673076万元,利润84134万元,投资回收期7.2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4%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本项目将助力吉林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助力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有望培育出更多的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项目发展将加强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多组团、全产业链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经济开发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谋划阶段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龙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地址:吉林市龙潭经济开发区

2.2概况

龙潭经济开发区坐落在吉林市北部,龙潭区境内,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长吉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支撑区域。20204月,经省政府批复,同意龙潭经济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以冶金、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2023年,开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191亿元。

2.3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32000

  人:于学明

   话:+86-13704316345

电子邮箱:804196585@qq.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人:姜雨秀

联系电话:+86-432-62049694    

          +86-15804325460  

电子邮箱:jlstzcj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