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吉林市 > 招商项目
吉林市水电氢醇一体化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5年04月16日    来源:商务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项目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设水利发电项目,利用水资源的绿电能源电解水生产绿氢,利用生物质制备绿色碳源二氧化碳,通过绿电合成绿色甲醇,最终实现年产21万吨绿色甲醇。

项目利用吉林市的水电优势和先进技术进行设计,并且吉林市有较多的化工企业,可以拓展为消纳端市场。

1.1.2市场前景

1)新能源市场现状分析

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氢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根据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新能源细分市场结构主要还是由太阳能和水力发电构成,截至 2023 年全球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 14.18 亿千瓦,占全球各类型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的 33.31%,占全球新能源发电份额比重最大。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450GW,累计装机突破2.8TW,中国以230-260GW新增量稳居全球首位,但增速较2023年下降27%2025年预计全球新增装机将达560-660GW,中国分布式光伏占比提升至45%,工商业屋顶项目成为增长主力。到2030年,全球装机规模或突破800GW,光伏发电占比超35%,中国将主导全球供应链并占据超60%产能。

新能源行业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比不断提升,作为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新型储能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增强了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也推动了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创新发展。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呈现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态势,为新能源产业的持续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新型储能市场快速发展,技术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中国储能累计装机功率为83.7GW,已投运装机超3000万千瓦。其中,新型储能贡献最大(占比59.4%),累计装机功率为32.2GW,同比增长196.5%。抽水蓄能占储能装机总量的39.9%,累计装机功率为50.6GW,同比增长10.6%2024年中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达到73.8GW/168.0GWh,相较于2023年实现了超过130%的大幅增长。

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储能系统出货量达到170GWh,同比增长146%,其中海外出货量为46GWh,占比27%。据高工储能观察,2024年中国储能系统出海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头部企业主导与新兴势力崛起并行。宁德时代、远景动力等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品牌、成本等优势,在海外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并与海外优质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与此同时,海博思创、天合储能、精控能源等企业也实现了海外订单的快速增长。

二是市场分布广泛,出海力度持续加大。中国储能企业的出海目的地从欧美逐渐辐射到中东、澳洲、东南亚、北非等市场,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签约的海外储能大单规模超过百GWh,合同金额超千亿。

三是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2024年,组串式液冷交直流一体5MWh+系统成为储能系统的发展趋势。从5MWh系统开始,国内企业掌握了主动话语权。20244月,宁德时代发布了6.25MWh的天恒储能系统,比亚迪发布了6.432MWhMC-Cube-T9月,中车株洲所、远景能源分别发布了7.4MWh8MWh的系统,FluencePowinGE等也相继推出了5MWh产品。6MWh+产品将从2025年上半年起陆续迎来量产,6MWh+系统有望成为国内企业出海实现弯道超车的机遇。

四是本地化运营加强。面对海外储能市场对产品认证标准和售后的严格要求,中国储能厂商在海外加大了本地化运营力度。例如,远景在海外拥有9座制造基地,其西班牙超级工厂建成后将成为欧洲首座磷酸铁锂电池超级工厂;阳光电源通过前期深入的市场调研、法律研究以及地缘政治研究,建立了成熟的本地化策略,为出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储能市场的日渐蓬勃,国家大力支持大容量的新型储能项目,大型化是配置灵活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经之路。同等规模下,储能器件的大容量可以减少单体电池使用数量,降低单体电池一致均衡的难度,从而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乃至起火的概率。

2)水电产业市场现状

水电兼具火电的稳定性与新能源的清洁性,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得益于中国丰富的水力资源、对可再生清洁能源的重视、水电政策支持以及传统水电及抽水蓄能发电技术的进步与资金投入,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均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从2004年的3535.44亿千瓦时最高增长至2024年的1.43万亿千瓦时,增长幅度近3倍,水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的稳健增长,不仅反映了中国能源结构的不断优化,也体现了中国在水电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水力发电产业的稳健发展趋势。从水力发电量在全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数据来看,水电一直是中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水力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为16.05%2004-2022年期间,水力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尽管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在15%20%之间,占比数据表明,水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15年以来,随着国家对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大力发展及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力发电量虽然保持相对稳定,但水力发电量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在某些年份出现负增长(如2023年,绝对增长率为-4.91%),与此同时,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量增长迅速,从而挤压了水电的发电量及占比,最终导致水电在全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呈现出整体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23年,水力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已经由2015年的19.44%逐步降低至13.6%2024年,水力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稍有回升(主要得益于大量抽水蓄能项目的落地与投产),较2023年提高0.53个百分点。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水力发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其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水电站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面临一些挑战,如建设和运营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和较长建设周期,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但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水电站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3)氢能市场需求

氢气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其单质形态——氢气,是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氢气及其相关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氢气作为二次清洁能源,被视为“21世纪终极能源”。

近年来,中国氢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根据统计,2024年我国共有22个省级行政区将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区从不同侧重点积极发展氢能。2024年以来,我国家级层面在氢能行业发布了大量的政策,政策覆盖了行业标准制定、技术研发、设备推广、城市公交更新、氢能运输等多个方面,旨在推动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截至2023年底,全国氢气产能4900万吨/年,产量3500万吨,同比均增长2.3%2024年中国氢气产量达到3695万吨。

在碳中和目标下,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占总需求量的60%

4)绿色甲醇的市场现状

截至2024627日,全球规划中的绿色甲醇项目共有102个,合计规划产能1327万吨/年。大多数项目仍处于研究和规划阶段,运营中的项目有11个,建造中的项目有5个,规划中的项目有13个,公布或可研阶段的项目有73。从国家分布来看,西班牙、丹麦和美国是布局绿色甲醇最多的三个国家,项目数分别为131010。技术路线方面,电制甲醇项目占主导地位,生物质制甲醇项目次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消费与生产国,2023年中国甲醇总产能为1.05亿吨,占全球近60%。尽管中国拥有庞大的工业体系,国内甲醇需求巨大,但依然依赖进口,2023年进口量为1455万吨2024年新增产能500万吨,总产能达到1.12亿吨,产量9257万吨。2025年预计新增产能890万吨,其中配套烯烃、1,4-丁二醇(BDO)等装置涉及产能580万吨,非一体化装置产能310万吨2024年进口甲醇1331万吨,同比下降7.33%,预计2025年进口量将再度回升至1400万吨以上水平。

绿色甲醇作为低碳燃料,在汽车燃料、燃料电池、船舶燃料、有机添加剂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国际海事组织已通过相关减排战略,推动绿色甲醇在船舶燃料中的应用。此外,绿色甲醇的生产成本正在逐步降低,随着绿电成本的下降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其经济性将进一步提升。

1.1.3技术分析

不局限于当前技术,如入驻企业有创新技术,则采用入驻企业技术,该技术分析仅作为参考。

1)水电制氢

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水制氢(碱性/PEM/SOEC电解槽)氢气提纯

2)绿色甲醇

前置处理—气化反应—合成反应—分离提纯—储存运输。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2025年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绿色低碳,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统筹新能源就地消纳和外送,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积极推进能源消费侧节能降碳,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型,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

《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围绕“制、储、运、加、用”氢全链条,推动氢能装备、氢燃料电池研制。支持智能换热机组、新型高效节能换热器研发。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设备加快发展。培育新能源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将氢能产业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以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化工产业为基础,开展 “绿色吉化”(氢基化工)类项目示范,构建多元化氢源供应及碳纤维材料等行业辅助体系,扩展化工产业业务版图。

吉林市招商引资政策》中明确吉林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项目应符合国家和相关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重点投向吉林市6411”产业规划中旅游、医药健康、航空、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以及市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其它领域。引导基金除采取参股设立子基金的投资方式之外,也可以采取跟进投资、直接投资等方式;对新引进的符合条件的招商项目,按照国家、省现行税收政策,享受税收减免。对吉林市贡献率较大的项目,依据《国务院关于税收等优惠政策相关事项的通知》(国发[2015]25号)文件精神,由相关部门协助企业依法合规申请税收减免;设立工业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引进“6411”产业体系中化工、汽车、冶金、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支撑强、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鼓励引进医药健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在生产要素配置上给予重点倾斜,优先推荐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支持。

2)资源优势

吉林市资源发展潜力较大。吉林市境内河道属松花江流域,河流总长度7064.1千米,河网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河道分别属松花江干流、拉林河、牡丹江3个水系,其中松花江干流流域面积22336平方千米,占84%;拉林河占15%;牡丹江占1%。主要河道有一级河辉发河、饮马河、拉林河等72条,总长1848.7千米;二级河金沙河、岔路河、细鳞河等139条,总长2632.3千米;三级河114条,总长1658.2千米;四级河41条,总长483.4千米;五级河5条,总长36.5千米。 

境内最大河流为松花江干流,从桦甸市夹皮沟镇西金沟屯东1千米处由南向北流至舒兰市法特镇黄鱼圈屯西北处,流经境内桦甸市、蛟河市、吉林市的丰满、船营、昌邑、龙潭4个城区及舒兰市等7个县(市、区)。 境内江段干流河长405千米,占松花江上游区干流河长的49%;境内江段流域面积1.58万平方千米,占吉林市流域总面积的58.3% 主要支流有辉发河、饮马河、拉林河等。

吉林市共有丰满、红石、白山、星星哨、亮甲山水库5座大型水库,黄河、朝阳、碾子沟等21座中型水库。

全市电源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其中,水电350万千瓦(常规水电320万千瓦,抽水蓄能30万千瓦),占35%

吉林市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积为853公顷,其中商服用地74公顷,工矿仓储用地500公顷,住宅用地179公顷(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其他用地100公顷(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可开发土地资源存量大,新增用地、储备用地可满足新上项目需求,用地价格在东北41个城市中处于低价位。

3)人才优势

昌邑区集聚了丰富优质的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坐落在左家镇,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专业从事特种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中石油吉林化工工程有限公司多次入选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单位,200余项技术成果获得省部和国家级奖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技术专家达到6人。大校大所的智库效应正在加快释放,为昌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同时昌邑区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4)区位优势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南与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毗邻。

吉林市位居东北亚地理中心, 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各种形式。吉林龙嘉国际机场和吉林机场,以及长珲、沈哈高速公路,长珲城际快速铁路,沈哈复线铁路等交通干线构成了吉林市四通八达、快捷便利的立体交通网络。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项目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

建设水利发电项目,利用水力发电进行电解水生产绿氢,最终通过绿电合成绿色甲醇,最终实现年产21万吨绿色甲醇。

1.2.2建设内容

项目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水电工程(含升压站、架空线路)、电解制氢装置、水电解(PEM)制氢装置、储氢装置及相应配套工程;绿色甲醇生产中心主要建设气化+POX、冷却、脱硫、合成气压缩、甲醇合成、甲醇精馏、废气焚烧等装置及相应配套工程。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3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46000万元,流动资金540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60000万元,利润62500万元,投资回收期9年(税后,含建设期3年),投资利润率20.8%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该项目生产的绿色甲醇不仅有助于实现氢能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还通过绿色甲醇的生产,为化工产业提供了一种低碳、环保的原料选择。这有助于推动化工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它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它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新能源侧拟建于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化工消纳侧拟建于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化工园区,总体统筹公司位于昌邑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谋划阶段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市昌邑区商务局

地址:吉林市昌邑区

2.2概况

昌邑区是一座有着明显区位优势的城区。位于吉林市区西北部,西侧与船营区为邻,南、东两面以松花江为界,与丰满区、龙潭区相隔,北侧与长春市九台区相接,城区三面环江、一面靠山。作为吉林市的窗口区,昌邑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火车站、客运站、城际铁路换乘中心均坐落城区内。目前,二台子机场正在推动复航,将成为2小时航程可覆盖的航空货运基地;拥有孤店子站二级物流基地等铁路物流资源,有利于吉林市借助中蒙俄物流通道和中欧班列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珲乌高速在桦皮厂镇设置服务区和出入口,进一步完善了区域交通体系。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有效衔接,逐步形成内畅外联、高效可靠的多式联运网络,为吉林市进一步接驳“长珲欧”空铁大通道提供了支撑。同时,在南北轴向上,昌邑区是吉林高新北区、经开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贯通发展的枢纽;在东西轴向上,借助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长吉接合片区的建设契机,昌邑成为长吉两市对进式发展的主阵地,对吉林市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3联系方式

项目所在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昌邑区商务局

邮政编码:132000

  人:毕长鑫

   话:+86-432--63301081  

          +86-13244207333

   箱:249145141@qq.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人:姜雨秀

联系电话:+86-432-62049694    

          +86-15804325460  

电子邮箱:jlstzcj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