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产业园是由特定开发主体在特定区域内规划产业定位,以土地为载体,通过提供房屋建筑等基础设施及综合配套服务,吸引特定类型、特定产业集群的内外资企业落地,通过产业、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高度集结,产生集聚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并向外围辐射的特定区域。
本项目依托江机与吉航的航空配套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航空零部件制造企业入驻园区,打造集生产、研发、仓储、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航空零部件综合产业园,增进区域间合作,加快产业集聚。
1.1.2市场前景
(1)航空航天产业现状
全球范围内,航天产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其中商业航天收入占比逐年提升,显示出强烈的市场化趋势。同时,航空客运业务也在逐步恢复,尽管仍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响,但整体上呈现出积极的复苏态势。2021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8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从全球航天产业构成情况来看,全球航天产业的发展仍以卫星产业为主,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占航天产业的比重为72.3%;非卫星产业占比为27.7%。全球客运业务量在2021年小幅恢复,国际民航组织关于COVID-19对民用航空的经济影响分析表明,世界范围旅客数量达23亿人次,是大流行病之前(2019年)水平的49%,与2020年60%的降幅相比有所上升。2023年全球航天市场规模为5700亿美元(同比+7.4%),其中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为4450亿美元(同比+5%),占比78%,占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航天市场规模为5960亿美元。
在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民航大力推动机场网、航线网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等地区布局建设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及各枢纽机场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通过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中西部和支线机场建设,机场体系结构更加均衡。在航天方面,2023年,中国航天完成宇航发射的次数逼近70次,成为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并在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固体燃料火箭研发、可重复航天器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推进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等中国重大航天旗舰工程,打造大型空间基础设施,推进遥感卫星、通讯卫星等星座的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航天事业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商业化、民主化、小型化、智能化等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
2023年全年我国的火箭发射次数为67次,其中,民营商业火箭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占全年成功发射数量的18%。商业运载火箭液氧甲烷发动机、可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我国目前在轨卫星1059颗,其中商业卫星492颗,占比接近50%。
此外,据中国航天工业质量协会统计,从2015年至2020年,我国商业航天产值由3764.2亿元突破至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2%,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超2.3万亿元。
航空航天产业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同时也为多个相关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会。
(2)航空零部件产业现状
航空零部件产业可以细分为多个领域,主要包括机体结构件、发动机零部件、航电系统零部件、机载设备零部件等。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技术要求和制造工艺。例如,机体结构件涉及机翼、机身、尾翼等多个部件,这些部件在材料选择、技术实现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要求。发动机零部件则涉及涡轮、叶片等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零件,其制造过程需要采用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和特种焊接技术。
航空零部件产业链结构复杂,上游行业主要为铝合金、钛合金、不锈钢等金属和复合材料、高端数控加工设备制造、刀具、切削液、导轨油等主、辅材料行业以及水、电等燃料动力行业。中游为航空零部件制造业,主要从事将材料制造为精密零件,并将零件装配为部件交付主机厂。下游为军用和民用各航空器主机厂和分承制厂,最终用户为军方和民航企业、通航企业等。

图表1 航空零部件产业链
航空器具有高稳定性、高速、高安全性及多次使用等特征,因此航空器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加工和装配有着极高的工艺要求与技术壁垒。航空零部件制造工序复杂、专业性强,依据各分系统结构、需求、用途、性能等要求有所区别。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我国航空制造业的正式诞生。据资料显示,2019年到2023年,我国航空装备行业市场规模从934亿元增长至1390亿元,2024年航空装备行业市场规模超过1500亿元,航空制造业步入高速发展期。
航天方面,航天装备在高端制造业中占据龙头地位,复杂的国际形势要求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航天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商业航天方面,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元年,中国航天产业从之前由国家主导到向民营资本打开了大门。民营企业可以在商业模式创新、先进技术应用、降本增效等方面占得先机,有效地与国营集团形成产业互补。航天制造领域民营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商业航天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市场缺口巨大,航天零部件的商业应用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国航空零部件制造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我国航空零部件产业市场规模为230.5亿元,2023年市场规模为40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1.72%。我国军民用航空装备快速发展,新装备及存量装备的配套需求快速增长,主机厂产能扩张不断加快。由于各主机厂增加从外部民营企业采购航空工艺装备的比例逐年增加,我国航空零部件市场得到不断增长。
我国航空零部件和航空工艺装备制造企业构成、分布和国内航空工业的产业布局相关。受经济体制、产业发展等因素影响,军品领域开放时间较短且行业准入要求严格,我国航空零部件和航空工艺装备制造形成以主机厂内部配套企业为主,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有效补充的竞争格局。
先进复合材料具有质量轻、比强度、比模量高、耐腐蚀、抗疲劳、隔热、隔音、减震等特点,是制造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理想材料。为实现复合材料用量的突破,必须在机身、机翼等大型部件上实现复合材料的应用,并向大型化、整体化、结构功能一体化进行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复合材料在航空零部件上的应用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基础薄弱、技术积累缺乏,我国航空复材零部件制造业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航空复材零部件制造企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生产制造的柔性化,航空零部件及航空工艺装备制造企业出于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的需求,通过整体打造软硬件系统逐步向柔性制造发展,以提升运行效率和竞争力。柔性化产线的建立使企业的研发和生产过程易于扩展和调整,有助于根据新的技术和工艺进行升级和改造,从而支持更密集的研发活动,有效提高研发创新能力,保持企业的技术领先地位。
(3)吉林市航空产业的分析
2017年吉林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且在航空维修配套、航空教育培训等方面优势明显,吉林航空维修公司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综合性航空维修保障企业,是吉林省最大的航空工业企业,近年来随着新项目的建成投产,维修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十四五”期间沈飞集团等主机厂拟向社会大规模释放配套产能,吉林市航空产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1.3技术分析
本项目在吉林市经开区规划建设,吉林市航空产业发展情况较好,航空装备制造材料先进、建设技术成熟,能够为项目提供先进规划理念和优质原材料。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要推动低空旅游发展。支持文旅主管部门扩大空中游览、高空跳伞等对景区的覆盖,建立连接景区、度假区、主题公园等旅游目的地的低空旅游网。 支持地方政府发展“通用航空+旅游” ,鼓励依托观光游、主题游、体验游等形态丰富低空旅游内涵,支持脱贫地区发展通用航空特色休闲农业和精品旅游。支持成立跨行业联盟,推动通用航空和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通用航空消费新格局。支持航空运动创新。加强与体育主管部门协同,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运动赛事和展览,广泛开展群众性航空运动活动。鼓励企业创新通用航空消费服务,积极拓展新兴消费业态,开发通航衍生产品,推动通用航空创意经济,满足多样化通用航空消费需求。支持航空运动参与主体创新发展,推动在基础较好地区打造航空运动集聚区和产业带。鼓励自用娱乐飞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鼓励非经营性通用航空活动,支持开展大众娱乐等私人飞行,加快壮大消费群体规模。支持自用飞行社会团体发展,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工信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到2035年,建成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绿色航空制造体系,新能源航空器成为发展主流,国产民用大飞机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舒适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极。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中提出要打造通用航空产业重点园区,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谋划建设各具特色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制定和实施吉林市通用航空产业园、长春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方案,争取长春市临空经济区列入国家级试点,全力打造集通用航空制造业、通用飞行应用、培训等关联配套的通用航空全价值产业链。
(2)资源优势
吉林市资源发展潜力较大。全市电源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其中“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327.9万千瓦,年均增长8.3%,其中:燃煤发电307万千瓦,占30.7%;燃气发电86万千瓦,占8.6%;风电154万千瓦,占15.4%; 光伏发电70万千瓦,占7%;水电350万千瓦(常规水电320万千瓦,抽水蓄能30万千瓦),占35%;生物质发电27万千瓦,占2.7%;垃圾发电5.8万千瓦,占0.6%;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60.7%。预计2025年发电量206.3亿千瓦时,城乡电网总变电容量达到4891.1兆伏安。
吉林市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积为853公顷,其中商服用地74公顷,工矿仓储用地500公顷,住宅用地179公顷(其中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保尽保),其他用地100公顷(含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可开发土地资源存量大,新增用地、储备用地可满足新上项目需求,用地价格在东北41个城市中处于低价位。
(3)产业优势
吉林市作为国家首批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区域和国家首批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试点城市之一,拥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吉林市拥有吉林化纤集团、碳谷碳纤维公司、国兴碳纤维公司、国兴复材公司、吉研高科技纤维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的碳纤维骨干企业,原丝产能16万吨,碳纤维产能4.9万吨,规格涵盖1K-50K,小丝束产品性能稳定达到T700级,大丝束产品全球质量最优;碳谷碳纤维公司T800、T1000级高性能碳纤维项目一期开始试车;编织布、预浸料、拉挤板、碳纤维毡等下游复材及制品已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
(4)人才优势
吉林市拥有东北电力大学、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高校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这些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他们能够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各种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这些专业技能人才还能够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吉林市具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化工人,经过企业及公益机构培训后每年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万多人,为社会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次。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熟练技工所占比例在东北城市群中处于较高水平,劳动力正值红利期,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可满足各类企业需求。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建设规模
项目总占地面积30万平方米,打造集生产、研发、仓储、销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航空零部件综合产业园。
1.2.2建设内容
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航空装备制造区、航空零部件仓储物流区、商贸服务区、企业综合办公区、飞机保养维修区等。
①航空装备制造区:主要建设原料库、飞行器零部件生产厂房、装备研发中心、小试车间、中试车间、成品库、废料处理中心等。
②航空零部件仓储物流区:主要建设物流转运中心、库房等。
③商贸服务区:主要建设商贸服务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等。
④企业综合办公区:主要建设办公综合服务中心、会议中心、配套服务中心等。
⑤飞机保养维修区:主要建设修理厂房、回收中心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为12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6000万元,流动资金240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30000万元,利润25000万元,投资回收期8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1%。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航空器零部件制造项目在航空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该项目的投资建设,将为国内航空业提供高性能、高精度、高质量的航空配件,扩大吉林市在航空维修及配套方面的领先优势,促进精密加工产品制造水平的不断上升,对于补齐航空产业链布局、带动技术产业效应、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地方就业等将发挥重要作用。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吉林市乃至东北地区的航空产业水平,还能推动整个航空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
1.5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他方式可面议。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议。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经开区航空产业园。
1.8项目进展情况
谋划阶段。
2.合作方简介
2.1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地址:吉林市九站街道九江大路499号
2.2概况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吉林市西北郊,1998年建区,2010年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面积93平方公里,建成区20.4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有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碳纤维为主的化工新材料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信部认定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知识产权局认定的国家级专利产业化试点基地,发改委批准的首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化纤协会认定的大丝束碳纤维及制品研发生产基地,是东北最具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集聚区。
2.3联系方式
项目所在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一局
邮政编码:132000
联 系 人: 曹健
电 话:+86-432-66490821
+86-15044287009
电子邮箱:476696151@qq.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吉林市商务局投资促进服务中心
联 系 人:姜雨秀
联系电话:+86-432-62049694
+86-15804325460
电子邮箱:jlstzcj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