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合力攻坚,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
项目投资成效显著。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上项目,全民招商,坚持高位运作,县级领导带头跑项目、抓招商,并实行包保责任制,推进了项目落实。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了相关制度,加大了查处整治力度,对涉软案件重拳打击,严禁“三乱”现象发生,促进了项目落实。石油开发和伊通河治理及两岸新区建设项目,被评为全市10大优秀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4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5亿元。通过项目投资,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末的38.1:31.3:30.6,调整到现在的23.9:42.5:33.6。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石油产能达到50万吨,原油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水泥产能达到300万吨;初步形成了能源、机械、建材、农畜产品加工4大产业集群,石油和水泥成为两大支柱产业。汽车零部件、满族服饰、鹿业3个园区,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园区。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是“十五”末的3倍。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20.1亿斤,被国家农业部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成为全省最大的“玉米良种繁育基地”;积极推进“两区一建”,牧业小区累计发展到294个,温室大棚发展到14548栋,建成了瓜果、花卉、蔬菜等一批特色园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去年实现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省级龙头企业达到3户。
民族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着力建设历史文化展示园区、萨满文化旅游园区、民族饮食文化园区和民族服饰文化园区4个民族文化产业园,打造伊通经济新亮点。繁荣民族文艺创作,满族歌舞节目在全省获奖,参加上海世博会受到一致好评。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业,围绕打造长春休闲旅游基地,突出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3大特色,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提高。
特色城镇化统筹推进。完成了全县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城市规划建设区总面积由原来的8.15平方公里,扩大到24.29平方公里;实施伊通河治理及两岸新区建设、南部新区开发、城市功能提升3大工程;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改造建设供热管网14公里、供水管网17公里,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大棚户区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力度,县城开发建设面积120万平方米。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提升辐射和带动能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完成了4座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交通路网建设。伊通至松江河高速、至辽源高速、至梅河口高速建成通车,九开公路伊通段全线贯通,完成了伊公公路、伊西公路全线和长营公路、伊范公路部分路段大修,修建农村公路903公里,村村通油(水泥)路率达到99.5%。伊通铁路今年将开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