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新型储能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在电力系统中,储能主要应用场景主要为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和用户侧储能。
锂电池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充电装置及散热系统等组成。电池组是系统的核心部分,由多个锂电池串并联而成,负责储存和释放能量。BMS则对电池组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充电装置负责为电池组充电,而散热系统则用于保持电池组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
锂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是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实现的。充电时,电子从外部电路传递到负极,锂离子从正极进入电解液,穿过电池内部的隔膜上的小洞,最后与电子结合,实现充电。放电时,电子从负极通过电子设备传递到正极,而锂离子则从负极进入电解液,穿过隔膜上的小洞,最后与电子结合,实现放电。
项目选址位于双辽市,建设2GWH锂电池储能装备产业化项目。
1.1.2 市场前景
(1)锂电池储能产业现状分析
储能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从而推动碳中和的必要条件。从当前储能技术的发展来看,锂电储能是最接近大规模商业化的一种新型储能技术。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市场上约有十几种储能技术,每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抽水蓄能属于大规模、集中式储能,其技术非常成熟,储能运行成本较低,但受地形限制严重,建设周期长、建设成本高,因此无法满足户用储能等应用场景,未来发展空间可能受限。而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电储能不受自然条件影响,且充电速度快、放电功率高、系统效率高,发展潜力更大,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2015年以来,随着锂电储能系统的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不断下降、储能设备容量及寿命不断提高,锂电储能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成为储能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和主要动力。2015—2020年,全球锂电储能累计装机量从483. 5MW提升至13100MW,增长27.1倍;锂电储能累计装机量占总量比例从0.3%迅速提升到6.9%。从中国的数据看,2015—2020年我国锂电储能累计装机量从69.6 MW提升至 2902.4MW,增长41.7倍;锂电储能累计装机量占总量的比例从0.3%迅速提升到8.2%。从新增装机情况看,2020 年全球新增储能规模中锂电储能占比达到71.5%,已成为市场的绝对主力。2020年中国新增储能规模中锂电储能占比也接近一半,达到了47.6%;在新增电化学储能规模中,锂电储能占比达到97.7%,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在资本市场上,储能技术公司的风险投资也大部分用于锂电储能。
我国锂电储能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明显。近年来我国锂电池行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20年全球各类锂电池出货量为294.5GW·h,同比增长31%,尤其是安全性更好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产量全球占比接近100%,这为锂电储能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骨干企业迅速成长,规模经济效应日益显现,锂电储能应用的经济性更加可行。此外,随着新能源革命、交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深入发展,锂电储能未来将有望与电动汽车产业高度融合,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光伏累计装机425GW,风电累计装机375GW,这些装机对储能形成了存量的装机需求,加上部分省份制定了风光强制配储的政策,新增光伏风电装机又对储能形成了增量需求。根据欧洲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欧盟光伏发电新增装机41.4GW,同比增长47%。风电、光伏装机增长及补贴政策驱动带来电化学储能需求迅速增加,根据统计,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122.2GWh,同比增长175.2%。电价市场化改革为电力用户提供了套利空间,储能可以帮助电力用户参与峰谷价差套利,加之用电安全考虑,储能保障用户在断电情况下的可以及时用电。
(2)锂电池储能装备前景分析
锂电储能的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中,2022年,全球锂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价值670亿美元,同比增长70.3%:其中全球汽车动力电池(EV LIB)出货量为684.2GWh,同比增长84.4%,而储能电池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将分别达到2211.8GWh和6080.4GWh,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8%。据预测,到2028年,全球锂电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35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8%。
在全球锂电储能市场中,亚太地区是最大的市场,其中,中国是最主要的市场,其市场规模占据全球锂电池储能市场的40%以上。根据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锂电储能市场规模为32.4GWh,约410亿元人民币(约合63.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约合18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6%。
中国以目标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配储,在发展目标中提出2025年前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向规模化转变,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除了市场规模增长外,锂电储能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根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在保守场景下,预计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GWh,2023年—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49.3%;在理想场景下,预计2027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138GWh,2023年—2027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60.3%;预计未来5年,年度新增储能装机呈平稳上升趋势。
根据预测,到2024年我国锂电池出货量将超1TWh,未来三年储能领域的复合增速将超过70%,其中2024年储能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全球装机量将逼近200GWh,较2022年呈翻倍增长。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未来,锂电池储能系统将朝着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寿命、更低成本、更安全可靠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锂电池储能系统将成为未来能源储存和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十四五”期间,新基建、能源变革、电气化进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将给储能产业和市场创造巨大的商机,锂电储能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1.1.3 技术分析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锂电池储能系统技术包括:
锂离子电池:商业化最成熟的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优点,但存在枝晶形成和自放电等问题。
锂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点,但存在硫电极活性低和正极材料易溶解等问题。
金属空气电池:具有高理论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等优点,但存在空气中的氧渗透率低和金属电极易腐蚀等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改进型的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锂-镁电池等,它们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等优点,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锂电池性能要求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成本、寿命和安全性等。储能应用对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要求有所放宽,更强调降低配储度电成本,储能电池需具有低成本、长寿命,且确保电池应用的安全性。
磷酸铁锂电池性能与储能需求适配度较高,已成为国内主流路线。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优、循环寿命长、金属资源储量丰富、成本较低且环保,已成为储能电池的主要选择。
本项目拟采用的技术及工艺先进,项目承办方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达到产业化生产水平。
1.1.4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条件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新能源与储能等融合发展,多举措提升可再生能源存储能力。其中,新型储能被赋予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储能调峰调频、应急备用、容量支撑等多元功能,促进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多场景应用。这一政策为锂电储能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方向和市场需求。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GW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明确了新型储能十年内发展目标,并确立其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通知》提出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鼓励配建新型储能与所属电源联合参与电力市场,充分发挥独立储能技术优势提供辅助服务,建立独立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电站参与电力市场,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市场定位,建立完善相关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2)资源优势
电力能源优势明显。国能双辽发电厂总装机容量达200万千瓦,是吉林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双辽作为“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三个主体区域之一,依托“绿电园区”大力开发风电、光电,正在释放新能源电价优势,全力以赴搭建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在电力能源产业链上,大力发展绿色电能,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招引高载能、高科技、高产值的项目,以“绿电”为杠杆撬动新能源产业,打造“风、光、火、储”协同并进的能源发展格局。
(3)区位优势
双辽区位优势显著,处于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中心地带,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规划》中,已把双辽定位为吉林省西部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双辽是东北地区西部交通枢纽,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有双辽至大虎山、四平至齐齐哈尔两条铁路通过;大庆至广州、长春至深圳、集安至锡林浩特、嫩江至丹东、双辽至白城等多条高速公路在双辽交汇,是吉林省唯一一个拥有多条高速公路节点、9 个高速公路出口的城市;沈阳至明水、集安至锡林浩恃两条国家级干线公路,G231嫩双线贯穿南北;长春至双辽省级干线公路横跨东西。双辽距离通辽机场50分钟车程,距离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均150分钟车程。双辽将融入长春1小时经济圈、沈阳2小时经济圈。
(4)产业基础优势
双辽拥有玻璃建材、电力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流通服务“五大产业链”,是“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三个主体区域之一,也是吉林省唯一省级绿电产业示范园区。近几年,双辽把“一区五链”作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双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 项目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
年产2GWH锂电池储能装备。
1.2.2 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总体规划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0m2,建设研发中心、生产车间、Pack车间、试验检测区、仓储、办公及辅助设施等。设置磷酸铁锂模组制造生产线、PACK制造生产线、储能系统组装生产线、老化及系统测试平台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1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91,080万元。
图表1 项目总投资汇总一览表 (单位:万元人民币)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90,090.1万元,利润29,800万元,投资回收期6.7年(税后,含建设期3年),投资利润率27%。
图表2 主要财务效益预测指标一览表

1.4.2 社会评价
随着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锂电池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符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此外,锂电池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社会各个领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无论从环境保护、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均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项目建成后,将促进双辽市地区绿色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带动光伏产业、储能、数字化等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双辽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双碳目标的务实行动,在新能源开发建设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进一步助力双辽市迈入新型储能时代,带动新能源产业全面发展,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高地。同时项目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会效益十分突出。
1.5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
1.7项目选址
吉林省双辽市
1.8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建议书。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双辽市人民政府
地址:四平市双辽市辽河路1980号
2.2单位概况
双辽市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松辽平原与科尔沁草原接壤带,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辖区面积312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万,下辖18个乡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境内有2条铁路,4条国省干线,是吉林省唯一拥有4条高速公路、9个高速公路出口的节点城市。
资源蕴含丰富。硅砂资源潜藏待用,七棵树硅砂矿是世界四大富矿之一,储藏量达9亿吨。依托硅砂资源,全国玻璃两大巨头金垦玻璃、迎新玻璃齐聚双辽,成为吉林省唯一一家玻璃建材特色园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玻璃建材基地、国家规划的北方硅质原料生产基地。
电力能源供给充足。国电双辽发电厂是吉林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现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双辽也是全国风能资源丰富县市,国电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先后在我市开发建设风力发电项目,并网装机规模已达40万千瓦。国华能源、华能集团、吉林普华亿能、吉林中能、百伦风电等企业正在开发建设风电项目还有40万千瓦。同时,双辽庆达、常州天合、新疆特变电工、广东猛狮等光伏企业在我市投资开发光伏项目,目前已累计并网发电225MW。
双辽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2年,2005年被列为吉林省省级工业集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为28平方公里,规划布局分为“一区四园”,其中化工园区于2012年10月经省环保厅批准成立,规划面积为1.48平方公里(北区1.28平方公里,发展氯碱产业链集群;南区0.2平方公里,发展化学原料药)。2022年经省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同年被评为吉林省内县级城市中唯一一个“陆上风光三峡”绿电示范园区。
2.3 联系方式
2.3.1 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黄喜波
联系电话:13844438112
2.3.2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四平市经济合作局
联 系 人:温大成
联系电话:0434-3260536
电子邮箱:spjhjjh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