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氢能源因其轻便、储量巨大以及卓越的燃烧性能,被视为我国能源结构低碳转型的关键新能源之一。它在推动各行各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电力、交通、化工等行业。目前,交通领域是氢能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已经实现了氢能客车、重型卡车、轮船、飞机以及叉车等的示范运行。
绿色氢能源综合服务站,亦称为加氢站,是专为氢燃料电池车辆提供加氢服务的设施。其核心工作原理包括通过电解水或从天然气中提取氢气,随后将氢气压缩并储存起来。在车辆加注时,氢气会被传输至车辆的氢气储存罐中。车辆利用氢气与氧气在燃料电池中的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以驱动车辆行驶。
1.1.2 市场前景
(1)氢能源综合服务站市场现状
根据《GB/T 34584-2017 加氢站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加氢站通常用于为氢能源汽车提供燃料,包括氢燃料电池车辆、氢气内燃机车辆及氢气混合燃料车辆等,是氢能源汽车发展所需的重要基础设施。
根据站内氢气储存形态不同,加氢站可分为气氢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按照氢气来源分类,加氢站可分为外供氢加氢站和内制氢加氢站。根据建设形式分类,加氢站可分为固定式加氢站、撬装式加氢站和移动式加氢站。
加氢站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是建设加氢站所需要的核心设备,包括氢气压缩机、储氢容器和加氢机等,以及氢气的制备和储运环节;中游环节是由加氢站企业进行的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下游环节是加氢站的应用端,包括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商用车等。
从产业链生态图谱来看,我国加氢站产业链上游分布着加氢站核心设备制造商以及制氢、储运氢的企业,包括国富氢能、兰石重装、美锦能源、中国石化、国家能源、中科富海等企业;在中游是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商,包括国富氢能、海德利森、派瑞华氢、中集氢能等企业;下游是布局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车企,包括中国一汽、丰田汽车、郑州宇通等。
2020年以来,随着“碳中和”和“碳达峰”政策提出,同时在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增长带动下,加氢站作为氢能利用重要的一环,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加氢站是链接氢气和燃料汽车的纽带,其政策发展历程与氢能息息相关。近年来,国家对氢能发展的重视不断提高,作为氢能发展重要基础设施的加氢站,也不断被纳入国家政策的发展规划中。
(2)氢能源综合服务站市场前景
加氢站下游需求领域均快速发展,在燃料电池领域,近年来中国燃料电池装机量呈明显增长态势,但行业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2023年,中国上牌车辆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合计为734MW,增速为49.3%。
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据中汽协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燃料汽车的产销量均整体呈现增长态势,2020年由于政策转向及示范城市群的开展导致市场整体下滑。2023年,中国燃料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5600辆和5800辆,同比增长55.3%和72.0%;7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36.69%和37.35%。
截至2023年8月底,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已超过1.6万辆。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保有量要达到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据此计算,近两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的年均复合增速要达到77%左右,可见未来燃料电池汽车增长潜力较大,从而为加氢站行业创造持续的发展需求。
随着氢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预计未来几年内,氢能源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将得到加速发展。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使用将直接推动加氢站的建设需求。根据相关规划,到2030年,中国将建成超过1000座加氢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此外,氢能源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在工业、建筑、电力等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例如,在工业领域,氢能源可用于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替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建筑领域,氢能源可作为储能介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氢能源综合服务站的市场前景广阔,不仅在交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在其他多个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成熟,氢能源综合服务站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3)项目建设地市场分析
四平双辽市作为东北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具备建设绿色氢能源综合服务站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从交通领域来看,四平双辽市地处东北交通枢纽,周边高速公路、铁路网络发达,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加氢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可以预见,在四平双辽市建设绿色氢能源综合服务站,将能够有效满足周边地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需求,推动氢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区域内的绿色出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从工业领域来看,四平双辽市及周边地区的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对清洁、高效的能源需求尤为迫切。这些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着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问题,亟需转型升级。氢能源作为一种理想的能源替代方案,其在这些行业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氢能源综合服务站,将为这些行业提供可靠的氢能源供应,促进氢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助力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建筑和电力领域,氢能源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储能介质,氢能源能够在建筑领域实现能源的高效储存和利用,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氢能源能够有效平衡供需矛盾。在电力领域,氢能源可作为调峰电源,平衡电网负荷,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四平双辽市作为电力能源基地,电网负荷波动较大,建设绿色氢能源综合服务站,将能够为周边地区的建筑和电力系统提供优质的氢能源服务,推动氢能源在这些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四平双辽市在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人才储备等方面也具备显著优势。地方政府对氢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绿色氢能源综合服务站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四平双辽市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能源资源,为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氢能源的运输和供应更加高效。此外,四平双辽市还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科研和技术人才,为氢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四平双辽市建设绿色氢能源综合服务站的市场前景广阔,具备良好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成熟,绿色氢能源综合服务站将成为四平双辽市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还将为全国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树立典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
1.1.3技术分析
本项目拟采用的技术及工艺先进,项目承办方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达到产业化生产水平。
使用外供氢气对燃料电池大客车进行加注,其氢气来自于钢铁企业的副产氢气,使用高压氢气瓶集束拖车运输。

长管拖车将压缩氢气从氢气生产单位运送进固定站,通过加氢站内压缩机将氢气卸载至站内高压储氢罐,车辆加氢时,长管拖车或储氢罐中输出的氢气,通过加氢机充装到燃料电池汽车的车载储氢瓶中。
采用先进的氢气储存和压缩技术,提高加氢效率和安全性;设计智能化的加氢站布局,提高站内设施的利用率和运行效率;提供多元化的加氢服务,如预约加氢、快速加氢等,提升用户体验。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项目符合国家十四五和2035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 2035)》及《吉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氢动吉林”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要求,此外,吉林省还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绿氢自消纳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并在项目立项、节能审查等方面提供支持。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到2025年,我国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1000座,到2035年加氢站的建设目标为至少5000座。
(2)产业优势
双辽拥有玻璃建材、电力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流通服务“五大产业链”,是“吉林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建设三个主体区域之一,也是吉林省唯一省级绿电产业示范园区。近几年,双辽把“一区五链”作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双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区位优势
双辽区位优势显著,处于辽宁、吉林、内蒙古东部中心地带,在《吉林省中部城市群规划》中,已把双辽定位为吉林省西部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双辽是东北地区西部交通枢纽,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有双辽至大虎山、四平至齐齐哈尔两条铁路通过;大庆至广州、长春至深圳、集安至锡林浩特、嫩江至丹东、双辽至白城等多条高速公路在双辽交汇,是吉林省唯一一个拥有多条高速公路节点、9个高速公路出口的城市;沈阳至明水、集安至锡林浩特两条国家级干线公路,G231嫩双线贯穿南北;长春至双辽省级干线公路横跨东西。双辽距离通辽机场50分钟车程,距离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均150分钟车程。双辽将融入长春1小时经济圈、沈阳2小时经济圈。
(4)人才优势
四平拥有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平职业大学以及正在组建的红嘴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大学四平医学高等专科、四平广播电视大学等多所大学。其中,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302人,研究生1844人,留学生336人,成人教育学生15131人,每年可向社会培养数千名高等人才。周边长春、哈尔滨、大庆等城市拥有众多高校,年可提供50多万高等人才。这些人才可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总体规划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m2,建设储氢站、加氢站房、办公楼及配套设施;设置压缩机、固定储氢设施、加氢机、卸气柱、顺序控制阀组、氢气管道系统、放散系统、转换吹扫系统、仪表风系统等系统,其中压缩机作为加氢站内的核心设备,承担了氢气增压的重要作用。主要经营加氢零售业务、站内便利店等相关的销售服务,为氢能重卡、公交车和出租汽车进行加氢,日加氢能力3000千克,年氢气消耗量为120万Nm3。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7500万元。

1.3.2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7751万元,利润2325万元,投资回收期5.5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23.2%。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环境友好:氢能源综合服务站通过使用氢燃料电池车辆,可以显著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降低环境污染。此外,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氢气,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能源安全性:发展氢能源技术可以增加能源供应的多样性,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性。通过发展氢能源,可以实现能源的分散化和分布式供应,降低能源供应的风险。
促进可持续发展:氢能源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可以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对有限资源的压力,推动能源的可再生化。氢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与可持续交通、可持续建筑等领域息息相关,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经济效应:氢能源产业链的完善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利用等环节,为经济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氢能源技术的应用将促进能源转型,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
1.5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
1.7项目建设地点
双辽市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双辽市人民政府
地址:四平市双辽市辽河路1980号
2.2单位概况
双辽市地处吉林省西南部,在科尔沁草原边陲与辽宁东北部、内蒙古东部相毗邻, 素以“鸡鸣闻三省”著称。现辖6个街道,12个乡镇,幅员面积3121.2平方公里。
中国储量最大的硅质原料基地:双辽七棵树硅砂矿被誉为世界四大富矿之一,是生产优质玻璃、加气混凝土、精密铸造及电子工业的优质原料,已被国家列为硅质原料生产基地。双辽市七棵树硅砂属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硅砂矿床,层位稳定,分布面较广,大约为100 平方公里,并且储量大,埋层浅,易开采。仅双辽市七棵树矽砂矿的4.01 平方公里矿区内,硅砂工业储藏量达9 亿吨,矿区最大采深可达30 米。其原矿工业品位SiO₂ (二氧化硅) 含量为89-90% ,Al2O3(三氧化二铝)含量为4.8%,Fe2O₃(三氧化二铁) 含量为0.32%。原矿粒度均匀,01-07粒级占90% 以上。
东北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双辽电力能源产业正在积极推进风、光、火一体化发展。
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国大唐、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中国神华国华、中国国电等风电项目相继开工建设,现已并网发电35 万千瓦,近期有望并网发电达到60 万千瓦。
在太阳能开发利用项目上,双辽在吉林省规划的5个开发利用太阳能县市中排在首位,列为重点地区,规划规模116万千瓦。三峡新能源 (双辽) 庆达10MW 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庆达100MW 光伏发电项目在建。天台200MW、振发500MW、海润50MW、天顺50MW 等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正在前期运作。
国电双辽发电厂是吉林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现装机容量为200 万千瓦。同时,电厂排放的粉煤灰积存量已接近3500 万吨,粉煤灰年排放量将达到100万吨左右,为变废为宝、推动粉煤灰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了产业支撑。
吉林省西部最具开发潜力的油气、煤炭基地:油气、煤炭勘探紧张进行。经勘探显示,双辽市天然气储量在300 亿立方米左右,双9#、双11#探井已经出气,预计日出气量5万立方米左右,双12# 探井已经勘探结束,茂1# 探井正在勘探。四平华生集团建有日供气量达50 万立方米天然气管道可供企业使用。
东北地区最大的玻璃建材生产基地:在玻璃建材产业方面,双辽市拥有吉林省唯一一家玻璃建材特色园区,围绕硅砂资源、粉煤灰资源和迎新玻璃、福耀玻璃、双龙玻璃棉等玻璃(硅) 生产企业,重点谋划、引进一批玻璃制品、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及新型建材、玻璃深加工项目集聚双辽,在这些企业的引领和吸引下,相关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延伸,利用3 至5 年时间培育出双辽的玻璃“产业树”,打造百亿产值的玻璃建材产业园区。
优质农业:双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位于中温带亚湿润大区第二气候区,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全年热量充足,光照充沛,四季气候分明,雨热同步,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具有发展种植业的基本条件。全市有耕地280 万亩,玉米产量稳定在30 亿斤阶段性水平,跻身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行列,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双辽不仅是重要的玉米出口基地,花生、大豆、高粱、谷子、水稻和杂豆在国内外市场也享有盛名。已经成功开发30多万亩水田的双辽市,不仅实现了水田生产全程机械化,而且形成了从春种到秋收直到大米加工的完整产业链,“郑家屯牌”大米已经成为国家地理商标。
2.3联系方式
项目所在县(市)区联系方式:
联 系 人:黄喜波
联系电话:+86-13844438112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四平市经合局
联 系 人:温大成
联系电话:+86-434-3260536
电子邮箱:spjhjjh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