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一五”,扶余县取得了一连串令人瞩目的成绩,面对成绩,扶余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响亮地提出,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从现在起,必须再提升新标杆、再攀登新高峰,努力实现追赶超目标,昂首阔步迈进“十二五”新征程。
科学规划 绘就蓝图
面对“十二五”竞相发展的区域竞争,扶余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站得更高、目光放得更远,跳出扶余看扶余,立足全市看扶余,放眼全省看扶余,确定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3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为载体,继续实施“大打经济翻身仗,统筹推进具有扶余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努力实现扶余全面振兴的宏伟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GDP实现5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4.5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累计达到6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11000元和23500元。目标锁定,一幅“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徐徐展开。
强势开局 踏上征程
在继往开来的2011年,蓄势待发的扶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向“十二五”全速进军的号角。
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大发展。“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抓好四粒红花生、杂粮杂豆和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带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灌溉,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范发展花生协会、杂粮商会、蔬菜联合体等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农林牧渔业和劳务经济发展,力争增加值实现63亿元,劳务经济收入超过15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240万吨左右。大力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十村样板”工程。突出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推广建设新式农居,逐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
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培育壮大三井子农产品市场、102线蔬菜批发市场、建材市场和新城局牲畜交易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启动扶余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粮食、蔬菜、建材和工业品物流,建设区域物流集散地。加大大金得胜陀颂碑、慈云寺、江山度假村等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力争实现110亿元。
巩固工业主导地位,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域内外沟通联系,利用产业互补,实现产业对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以工业集中区(园区)为平台,突出资源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
跨越发展 再创辉煌
以建设3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为契机,统筹城乡联动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改造城区面积力争达到30万平方米。新建扶余大街南延伸、汇塘沟大街等9条街路,进一步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启动扶余公园建设,推动大供水、大供热、大供气等民生工程。完成1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新建2座农道桥。完成3.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工程。建设51个农村社区。深入开展“五城”联创活动,大力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繁荣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完成县特殊教育学校、县实验小学3号教学楼和陶赖昭镇第二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整体水平和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积极推进文体、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灾害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继续推进廉租房制度,启动“暖房子”工程。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春回大地万物苏,扶余新一轮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站在发展的全新起点上,78万扶余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一个崭新、和谐的新扶余正向人们健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