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与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装置。今年,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的氢燃料电池产业已步入关键的发展加速期。展望未来,在技术不断进步和政府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下,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市场需求预计将稳步增长,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本项目计划建设年产9000套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其零部件等产品。
1.1.2 市场前景
(1)项目背景
氢能作为一种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发展的关键载体之一。为了支持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性变革,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共同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详细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措施以及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正见证着百年未遇的巨大变革。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历史性地交汇。以燃料电池技术为代表的氢能开发和利用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实现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全球能源变革的发展趋势和机遇,加速培育氢能产业,推动我国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
从国际视角来看,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氢能已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升级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全球氢能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正趋于成熟,燃料电池的出货量快速增长,成本持续下降,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速,区域性氢能供应网络正在形成。
在国内,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约1200万吨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位居全球首位,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应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国内氢能产业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一些区域实现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小规模示范应用。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
然而,总体来看,我国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氢能产业在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基础性制度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产业发展形态和发展路径需要进一步探索。同时,一些地区盲目跟风、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建设等问题开始显现。面对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提升氢能产业的创新能力,拓展市场应用的新领域,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强调,要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合理控制产业发展节奏,避免无序竞争,有序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氢能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将氢气转换为电能的装置。根据电解质的不同,氢燃料电池主要分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磷酸燃料电池和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等类型。在氢能产业化的进程中,绿氢要想作为新能源大规模推广使用,氢燃料电池是关键环节之一。
基于上述背景、国家政策方针以及电池行业的规划和标准要求,目前正是发展清洁、安全、高效氢能的绝佳时机。因此,提出了新能源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生产项目。
(2)项目建设必要性
国家能源动力系统转型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与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的关键因素。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尤其是石油,使中国在能源安全上面临重大挑战。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石油供应的稳定性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凸显了传统能源动力系统的局限性。因此,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生产项目显得尤为关键。氢燃料电池以其清洁、高效、可再生的特性,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此项目的建设,可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领域的影响力,推动中国向能源强国迈进。
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抓住行业机遇,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的日益重视,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分支,具有清洁、高效、环保等优点,符合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国内外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建设新能源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生产项目,有助于抢占市场先机,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
扶余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促进扶余市经济发展,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强力推进产业升级。紧跟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举措。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推动扶余市高新产业规模化,尽快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布局科学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的现代工业体系。本项目属于新能源高新技术项目,与扶余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举措高度契合。
解决就业的需要:
本项目根据其生产规模和劳动定员标准,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近200个。此外,项目建成后,将带动超级电容电池零部件配套产业的发展,由于这些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可以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本项目建设将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建设新能源氢燃料电池产业化生产项目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紧迫。
(3)项目前景
近年来,氢燃料电池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清洁能源的普及,氢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转换技术,正逐渐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一环。国内外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纷纷投入巨资,加速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氢燃料电池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应用领域来看,氢燃料电池不仅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如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等,还逐渐拓展至电力、工业、建筑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氢燃料电池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将成为可能。
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目前氢燃料电池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梯队分布。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拥有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氢燃料电池产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近年来,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氢燃料电池行业发展与创新,《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产业政策为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中国氢燃料电池在商用车(尤其是公共汽车、物流车)应用方面已处于领先地位,2023年占比达94.74%。其次是固定式发电,固定式发电包括所有在固定位置作为主电源(电站)、备用电源或者热电联产运行的燃料电池,比如分布式发电及余热供电等,2023年占比达2.83%。工程机械和乘用车也是燃料电池系统的下游主要应用场景,分别占比1.23%和1.04%。
氢能的下游利用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领域以及冶金、化工等工业领域。其中交通领域是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前景较大,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50年中国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其中交通运输领域用氢可达2458万吨,占比约40%;工业领域,化工行业是当前主要用氢场景,而钢铁冶金行业或将贡献氢能消费增量,预计到2050年钢铁、化工领域氢能消费总量可超过1.6亿吨标准煤。
一方面,受益于燃料电池汽车在主要下游场景的快速发展,全球对氢燃料电池的需求将继续增加。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并网造成“弃风弃光”问题,为储氢市场的发展提供机遇。随着中国持续重视环境治理及其他地缘政治危机引发的能源危机,新能源发电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电目前存在调节灵活性差、间歇性强、波动性强等诸多痛点。储氢作为一项新兴储能技术,将有效解决该等痛点。未来新能源发电并网将在需求侧推动氢燃料电池市场的发展。
1.1.3技术分析
本项目产品包含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电堆和金属双极板,部分电池电堆和双极板用于氢燃料电池系统组装,其余电堆和双极板作为单独产品外售。
(1)金属双极板生产工艺流程

(2)电堆组装工艺流程

(3)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项目符合国家十四五和2035发展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 2035)》及《吉林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意见》《“氢动吉林”行动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要求,此外,吉林省还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绿氢自消纳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并在项目立项、节能审查等方面提供支持。
工信部等部门先后发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等政策文件,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发展目标,要“坚持整车与零部件技术创新并重,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
(2)产业优势
丰富的自然资源:松原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丰富,同时风力和太阳能资源也非常丰富。松原属于风力Ⅲ类资源区和太阳能Ⅱ类地区,风光可装机总量达到3800万千瓦,占全省的33%,开发空间巨大。
产业基础:松原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包括风光发电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截至2024年,松原市新能源发电企业增至37户,装备制造企业达到10户,氢能项目10个,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技术创新和龙头企业:松原市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如吉林中车风电装备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能提升,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松原市在自然资源、政策支持、产业基础、投资规模和产值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建设新能源氢燃料电池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区位优势
扶余市地处松嫩平原,位于吉林省北部、松原市东北部,地处嫩江、松花江的冲击平原上。扶余市南、西隔松花江与德惠市、农安县、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为邻,北以松花江为界与黑龙江省肇源县相对,东北隔拉林河与黑龙江省双城市相望,东以会塘沟为界与榆树市接壤,西与松原市宁江区连接。
扶余市交通便利,拥有多条铁路和公路。京哈铁路、哈大高铁和松陶铁路等3条铁路从境内穿过;京哈高速、正在规划建设的五右高速、国道102线、科铁公路等4条国省干道纵贯全境;水运上行可到达吉林市,下行可与哈尔滨市和俄罗斯通航。
(4)人才优势
松原市与吉林大学、吉林财经大学等7所省内院校建立了11所产业学院、科研实习实训基地和助力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这些合作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和高校毕业生来松原科研学习工作生活,建立了“人才之家·项目专班”,对接了126个产业项目和83个人才项目,通过产才融合平台,吸引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可为项目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
在人力资源方面,扶余市拥有众多的农业和工业技术人才,以及完善的教育体系,能够为项目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同时,扶余市政府积极推行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为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规划占地面积6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0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辅助生产设施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办公及生活设施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公用工程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拟建设年产9000套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及零部件等产品,零部件产品为24万片金属双极板和3000套氢燃料电池电堆。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5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18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14000万元,利润34100万元,投资回收期5.5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23%。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环境保护:氢燃料电池在运行过程中只产生水,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能源安全:氢燃料电池使用氢气作为燃料,氢气可以通过多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制取,这有助于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强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经济效益:氢燃料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推广,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此外,氢燃料电池车辆的运行成本较低,有助于降低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营成本。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政府对氢燃料电池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5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
1.7项目建设地点
扶余经济开发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扶余市商务局
地址:扶余市春华路789号
2.2单位概况
扶余市经济开发区,前身为扶余工业集中区、扶余弓棚子工业集中区、陶赖昭工业园区和蔡家沟工业园区,于2020年3月27日正式整合晋升为吉林扶余经济开发区。该开发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规划总面积为14.78平方公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扶余工业集中区:面积为5.67平方公里,四至范围以503国道为中心,南至扶余市建成区边缘,北至北环路向北200—500米,东至三岔河镇老当铺村和腰六号村村界处,西至哈大高铁西1800米。
扶余弓棚子工业集中区:面积为1.38平方公里,分为两个地块,东侧地块以503国道为中心,西至弓棚子镇建成区边缘,南至503国道以南200—350米,北至503国道北300—420米;西侧地块东至143县道,南至301省道南570米,西至143县道西200—480米,北至301省道北1400米。
陶赖昭工业园区:面积为6.73平方公里,四至范围西至同三高速公路陶赖昭镇出口,东至102国道,北至榆陶铁路,南至榆陶铁路南650—1800米。
蔡家沟工业园区:面积为1平方公里,四至范围西至京哈铁路东600米,东至汇塘沟,北至冀东1号路北1200米,南至冀东1号路。
2.3联系方式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人:
联系单位:松原市商务局招商服务中心
联 系 人:于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