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中药材需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作为中药饮片,通过科学炮制可以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同时能够矫味、矫臭、便于制剂、煎服和贮存、清除杂质和非药用等作用。
本项目利用长白山丰富的药用生物资源,建设中药材精选炮制项目,开展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炮制和标准化仓储,打通道地中药材生产和精深加工之间的瓶颈。
1.1.2 市场前景
(1)中上游分析
中药材作为行业产业链上游的生产原料,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早在唐代就开始了中药材的栽培种植实践,清代开始大规模种植中药材,但多品种大量种植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已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栽培基地生产阶段,目前种植品种达200多种,其中六七十种已形成较大规模生产能力。
据统计,我国中药种植面积在2016-2021年间处于上升状态。2021年,我国中药种植面积达到5638万亩,较2020年同比上升3.35%;2022年受政策影响,多区域大力实施退林还耕、复耕种粮等措施,中药种植面积大大缩减,加之气候因素的影响,种植成本的上升,药农普遍收益不高,导致种植面积大大缩小。2022年中国中药种植面积达到5250万亩,较2021年同比下降6.88%。
图表1 2016-2022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及增速

从中药材的产量来看,2016-2021年,随着中药种植面积的增长,我国中药材产量也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021年,我国中药材产量达到495.2万吨,较2020年同比上升4.98%。虽然2022年中药种植面积减少,但2022年中药材产量比2021年增长了25.8万吨,同比增速5.21%。
图表2 2016-2022年中国中药材产量及增速

中药材是中成药加工的主要原材料,随着上游中药材价格的上涨,为中成药产品的生产增加了成本。从销售规模情况来看,随着近年来我国中药材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销售规模也随之持续扩张。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为1976.08亿元,同比增长18.70%;2022年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增长为2084.67亿元,同比增长5.50%。
图表3 2016-2022年中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及增速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中药外贸总额85.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额5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8%;进口额28.8亿美元,同比增长5.1%。2023年1月至6月,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29.15亿美元,同比增长3.63%。
进口中药材前十的品种(以进口金额计)为西洋参、鹿茸、人参、姜黄、番红花、甘草、丁香、血竭、乳香、没药,前十品种进口额占我国药材进口总额的36%。2022年,我国进口药材的前十大货源国(以进口金额计)为印度尼西亚、缅甸、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印度、泰国、越南、俄罗斯、美国,占我国中药材进口总量的85%,进口总金额的87%。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按照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炮炙的饮片。
中药饮片是我国中药产业三大支柱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使得中药饮片行业获得发展契机;同时药食同源观念深入人心,中药饮片行业特别是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药饮片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中药饮片法规标准体系的日趋完善,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以及药品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下,饮片质量日益提升,也推动了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1843.4亿元增至3441.5亿元。
图表4 2017-2022年中国中药饮片市场规模及增速

(2)下游端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中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医药服务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持续增长。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77336个,床位数达150.53万张。2022年我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80319个,床位数达158.7万张。
图表5 2016-2022年中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

(3)项目市场分析
吉林省委省政府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形成了通化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化医药城)、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梅河口、敦化、辽源、白山、吉林、四平六个特色医药产业基地(园区),聚集了以修正、万通、东宝、金马、茂祥、康美新开河、益盛、红五味、博祥等数百家医药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形成对中药饮片的庞大需求。在集安清河人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专业化的道地中药材精选炮制项目,作为上述“一区一基地六园区”内数百家现代中药生产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为各大药企批量化生产供应优质道地中药饮片,产品销路广阔。
近年来,随着大健康产业强势崛起,以及对中医药治未病、治慢性病作用的认同,市场对道地中药材的需求猛增。特别是以人参(人工种植)为代表的一批道地中药材被列入新资源食品目录,极大地扩展了道地中药材的应用范围。加之非林地人参种植等先进生产技术推广普及,道地中药材产量大幅增长,长白山地区道地中药材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东北地区中药材年交易量在32万吨以上,集中在清河人参交易市场、万良人参交易市场、通化快大人参交易市场、哈尔滨三棵树中药材交易市场、辽宁北方中药材交易市场等几个较大中药材市场。其中清河人参市场的山参交易规模约占全国山参交易总量的80%,2022年交易额高达25亿元。集安市已引进战略投资者江苏澳洋集团,打造东北中药材物流基地,将对清河道地长白山中药材交易流通形成巨大的拉动效应,需要有高质量、大规模的中药饮片炮制厂家方可满足需求。
1.1.3技术分析
中药饮片炮制历史由来已久,炮制技术成熟。1988年国家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组织编撰出版了《全国中药炮制规范》,收载554种常用中药及其不同规格的炮制品(饮片)。此外,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各省也都制定了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技术文件。2013年起,国家药典委员会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部署,进一步编制了《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目前已有92个品种通过审核。因此,建设中药材精选炮制项目,有完整的技术标准可供遵循。
从炮制工序来看,一般要经过挑选、清洗、切片、(烘、炮、炒、泡、漂、蒸、煮)、成品、入库几道工序,目前均已有自动化设备可供选择使用,可以满足大规模连续生产需要。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重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服务健康吉林建设。
《吉林省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建设“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探索建立“种植药园”、建设良繁基地打造一批药材基地,形成产业精准扶贫新格局;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中药材种养大户,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等方式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并推动农企联结、引导股份合作提升产业精准扶贫成效;同时,不断提高中药材生产、产业化水平,强化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中药材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提高贫困地区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附加值,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扶贫成果有效增值;此外,搭建一批综合服务、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平台,支撑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吉林省规范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指导意见(试行)》提出支持和鼓励在我省大宗产地中药材主产区建立产地加工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盘活省内各地闲置厂房、车间,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产地加工企业(车间),健全完善产地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和追溯体系,形成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提高产地加工集中度,提升地产中药材质量。鼓励产地加工中药材作为原料向全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供应,促进吉林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实现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
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开放合作,有力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特色制造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区、区域合作发展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示范区范围包括四平、辽源、通化三市。本项目为示范区七大承接产业中的医疗健康行业项目。
吉林省将成立省级层面支持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推进机构,协调相关省直部门加强对示范区的指导服务,建立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营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制。
(2)资源优势
通化市是我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蕴育了品种优良、疗效显著、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绿色道地药材,在全国重点普查的363个药材品种中,蕴藏量占全国50%以上的品种有40多个,人参、穿龙骨、朝鲜淫羊藿、关升麻、返魂草、五味子、辽细辛、平贝母等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市场。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
(3)交通区位优势
近年来,通化市实施了交通快速化战略,提出打造“六路一场一港”的构想,重点谋划了通化至沈阳、通化至丹东、通化至长春、通化至集安、通化至靖宇等高速公路,以及通化至丹东铁路、通化机场、通化陆港等快速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改善区域交通环境,提升区位优势。目前,通化至沈阳、通化至丹东、通化至长春等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已建成通车。通集、通靖、辉白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通化机场已正式通航。“六路一场一港”项目全部建成后,通化将“通边达海”,实现了“1小时域内”、“2小时省会”、“3小时出海”的目标。2024 年北京-沈阳-二道白河高铁开通,北京到通化市只需3个小时,沈阳到通化市只需40分钟。“十四五”期间,通化将建成连接腹地、通边达海的综合交通网络,建成东北东部区域交通中心,将更加紧密地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4)产业优势
2000年,吉林省在科技部支持下建设了国家第二个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吉林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全省分三批在19个县(市)建立了五味子、林蛙等22个品种36个道地优良中药材的GAP基地,核心区面积达30万亩,示范性种植面积发展到65万亩。目前东北长白山地区道地中药材产销合一已形成较大规模,建立了一批道地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仅集安本市人参年产量就达2600吨,五味子年产量600吨。周边县市也都是北药主产区。
(5)人才优势
目前通化市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县级职教中心全部通过省重点校验收进入全省百强校行列,是全省首个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进入省级重点校行列的地区。近年来,通过科学布局,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探索多元办学新路径,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建设,通化市现有吉林省服务县域振兴示范性职教中心1所,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中职学校3所,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中职学校特色专业(群)3个。区域办学优势开始显现,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开始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
通化市政府已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通化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科研单位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通化市在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给予企业助力,大力实施“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千名学子归巢计划”,持续为企业招引高校毕业生。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 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年炮制加工各类中药饮片2万吨。
1.2.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用地面积3.5万㎡,建筑面积3.5万㎡,主要建设中草药保鲜储藏库、分选清洗车间、切片车间、炮制车间、干燥车间、饮片成品库、辅助用房、水处理间等。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为15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000万元,流动资金3000万元。
图表6 项目总投资汇总一览表单位:万元人民币

1.3.2 资金筹措
企业自筹。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2560万元,利润5500万元,投资回收期4.7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36.7%。
图表7 主要财务效益预测指标一览表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项目是连接长白山道地药材种植与现代中药等健康产品生产的关键节点,既能解决道地中药材因炮制、保存不规范、不标准而造成药材品质降低甚至霉变损失等问题,又能解决中小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健康产品生产企业都投资建设炮制车间带来的产能浪费等不经济性问题,通过强化社会化分工形成集群效应,实现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目标,还可增加大量就业岗位,社会效益显著。
1.5 合作方式
投资方独资。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设备、技术。
1.7 项目建设地点
中国清河人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8 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计划书。
2 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
地址:吉林省集安市鸭江路1111号
2.2 概况
2018年12月,省政府批准以吉林集安经济开发区为基础,设立吉林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对外加挂吉林集安经济开发区牌子,批复规划面积7.76平方公里。
2022年吉林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5亿元,同比增长4.5%,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64亿元,同比增长6.58%;实际使用内资34.63亿元,同比增长6.71%;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同比增长7.23%。
吉林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依托“一区多园”着力发展医药健康、保健食品、边境贸易、出口加工、仓储物流、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产业,加工贸易产业园、万资创新产业园已投入使用,清河人参高新技术产业园正在建设,互贸(国际)物流加工园正在进行前期工作,闽通体育、中科管业、麦吉翁酒业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已落户边合区。制定并实施了《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关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清河人参高新技术产业园招商引资实施办法》,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扶持企业力度。
2.3 联系方式
邮政编码:134200
联 系 人:隋紫阳
电话:+86-18744590094
邮箱:jakfqzsj@163.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通化市商务局
联系人:王良臣
电话:+86-435-3199017
+86-18643036783
邮箱:thsswjtc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