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通化市 > 招商项目
通化市北方中草药商品交易中心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4年02月02日    来源:吉林省政府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中草药交易中心可利用互联网,在信息协调、整合信息流、物质流、资金流有序、关联、高效流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商家可充分利用交易中心搭建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安全平台、管理平台等共享资源,低成本的开展商业活动,因此,建设中草药交易中心,是快速推进通化市中草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化市北方中草药交易中心的建设将依托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中草药市场的中心交易系统及行业门户网站,通过开放性、中立性的电子网络平台,可以汇集众多的买方和卖方,并在这个平台上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信息、交易、结算、计量、质检、物流配送、营销等各方面的市场服务。同时,北方中草药交易中心通过中立、规范、公正、透明、安全、便捷的市场管理及市场服务,还可以实现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参与者社会形象,使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在交易方式上,北方中草药交易中心将结合中草药及其衍生商品的不同特色,推出诸如单向买价(卖价),选择性现货交易、订单式现货交易、网上商城等多种交易方式,满足不同商品、不同商家的需要;市场管理上,北方中草药交易中心将通过会员品质标准的制订、结算方式的统一、交易行为的约定等不同的措施,规范商家的交易行为、提高市场的诚信度,行业市场的建立将是行业发展的方向,前景广阔。

  1.1.2 市场前景

  (1)中药材种植面积

  近年来,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中药材种植已成为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据统计,我国中药种植面积在2016-2021年间处于上升状态,2021年,我国中药种植面积达到5638万亩,较2020年同比上升3.35%;2022年受政策影响,多区域大力实施退林还耕、复耕种粮等措施,中药种植面积大大缩减,加之气候因素的影响,种植成本的上升,药农普遍收益不高,导致种植面积大大缩小。2022年中国中药种植面积达到5250万亩。

  

  图1 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统计

  (2)中药材市场成交额

  中药材因为药材质量好、疗效好,在长期使用中得到了医者与患者的普遍认可,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稳步增加。数据显示,我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2022年达2084.67亿元,同比增长8.8%。预计2024年将超过2500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近10%,中药材前段发展前景可观,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图2 中国中药材市场成交额

  (3)中成药市场规模

  我国中成药制造行业2016年达高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97亿元,此后陷入负增长,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为5736亿元、4655亿元、4587亿元、4347亿元。2020年,中成药产业规模仅相当于2016年的65.9%。2021年,中药饮片下游的中成药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862亿元,开始回暖恢复正增长,同比2020年的增长率为11.8%;2022年,中成药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5134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5.6%。

  我国中药饮片制造行业2017年达高峰(受2016年中成药市场繁荣对饮片原料需求增加影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5亿元,此后陷入回落调整期,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715亿元、1933亿元、1809亿元,2021年中药饮片制造行业开始回暖恢复正增长,主营业务收入为2057亿元,同比2020年的增长幅度达13.6%;2022年中药饮片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170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5.5%。

  从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市场规模来看,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达到300.07亿元,同比增长18.86%。随着中药配方颗粒销售范围由二级及其以上中医院向所有符合相关中医执业资质的医疗机构扩容,市场有望迎来数倍增长空间。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32.18亿元。

  (4)重点企业分析

  1.片仔癀:国家级绝密配方

  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56年,位于漳州市高新区,是以医药制造、研发为主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华老字号企业。1999年12月改制成立,2003年6月于上交所上市,市值超2000亿,居上市公司中药板块第1位。公司产品治疗范围涵盖肝病、感冒、皮肤科等治疗领域,业务除药品外,还包括药品流通等业务。公司产品“片仔癀”是我国少数同时纳入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和绝密级中药的产品之一,拥有极高产品壁垒。

  2.云南白药:品牌价值第一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制于1902年,名列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品牌。1971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建厂,1993年作为云南首家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上市,1996年实现品牌的完整统一,1999年成功实施企业再造,2005年推出“稳中央、突两翼”产品战略,2010年开始实施“新白药、大健康”产业战略,从中成药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之一。

  3.同仁堂:打造中药全产业链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是同仁堂集团旗下首家上市公司,公司于1997年成立,并在上交所上市。同仁堂集团坚持以中医中药为主攻方向,目前在经营格局上形成了以制药工业为核心,以健康养生、医疗养老、商业零售、国际药业为支撑的五大板块,构建了集种植(养殖)、制造、销售、医疗、康养、研发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条。公司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糖浆剂、口服液、口服溶液剂、橡胶膏剂、散剂等8种剂型,涉及治疗领域包括泌尿系统中的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等。

  4.中国中药:配方颗粒龙头

  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药产业板块的核心平台。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红筹上市,总部管理中心位于广东佛山。中国中药2013年由盈天医药更名而来,集医药研发、生产、流通为一体,主营业务为在中国制造及销售中药配方颗粒及中西成药产品,主要为呼吸系统药物、鼻部制剂、心脑血管药物、风湿骨伤药物以及骨科药物。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红筹上市,总部管理中心位于广东佛山。公司拥有完善的产业链,集科研、制造、销售为一体,涵盖中药材种采、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中医药大健康等相关领域。

  1.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条件

  近年来,中国中医药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中医药行业发展与创新,《“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等产业政策为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具体情况列示如下:

  202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少数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中医药科技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保护和产业发展。强化中药质盘监管,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制定一批中医特色诊疗方案,转化形成一批中医药先进装备、中药新药。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夯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基础。开展中医药活态传承、古籍文献资源保护与利用。提升中医循证能力。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加快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研发。加强中药质量保障,建设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可追溯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建全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机制。

  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统筹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安排了26个建设项目。明确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2023年国家药监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中指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当前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和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全面加强中药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全过程审评审批加速、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全球化监管合作、全方位监管科学创新,向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药品监管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科学监管体系。

  (2)资源优势

  通化的药物资源共有252科、596属、1133种。其中,植物药148科、992种;动物药104科、128种;矿物药15种,总蕴藏量为20万吨,是我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吉林通化、云南西双版纳、四川峨眉山)。通化是中国人参之乡,年鲜参产量1.3万吨,约占全省三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通化盛产的鹿茸、林蛙油等药材性能突出,质量优良,产量居全国之冠;盛产的天麻、贝母、细辛、龙胆草、北芪、北柴胡、月见草、防风、高山红景天、刺五加、五味子等50多种道地野生中药材,在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方面位居全国前列。

  (3)区位优势

  通化区位优越,开放空间巨大。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鸭绿江国际经济合作带的核心区,是东北东部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东北东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东北东部牡丹江、本溪等“12+2”区域合作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铁路、公路、航空及通丹公水联运优势。“十四五”期间,沈阳—通化—白河高速铁路将建成通车,通化“进关出海、连接腹地、通达国际”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形成;通过推进通化市县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沟谷经济和县域经济,高标准规划建设通化新城,同步做大做强高新区、港务区,力争再造一个100平方公里的通化新区,不断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4)产业优势

  通化产业特色鲜明,民营经济活跃。通化是全国第一个“中国医药城”、国内著名的“葡萄酒城”、东北重要的“钢铁城”,逐步培育出了医药、食品、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和数字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三大新兴产业。通化民营经济发展活跃,2022年,全市市场主体发展到16.13万户,企业2.96万户,个体工商户12.73万户,农村合作社4318户;全市上市企业8户,新三板挂牌2户,在吉林股交所挂牌企业30户。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医药冠名的高新区之一,通化医药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发展到72家,拥有修正药业、通化万通、通化东宝等12家集团公司,东宝等6家医药企业在主板上市或协同上市。全市制药企业获得国家批准可生产23个剂型3581个文号。我国第一支胰岛素诞生在通化,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第3个能生产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0000平方米。

  项目建设中草药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仓储中心、检测中心;搭建电子网络交易平台1个。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 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4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6690.39 万元,利润5338.08 万元,投资回收期6.62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17.79%。

  

  1.4.2 社会评价

  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进程,已从重视规模转向规模和质量并重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药新药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全产业链质量管控继续加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手段,中医药与健康养生、健康旅游等行业发展融合度加深,体现了中医药与生活方式结合较为紧密的特点,有利于最大化发挥中医药健康促进价值。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吉林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将有助于“健康吉林”战略的有效实施。

  1.5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

  1.7项目选址

  通化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产业园。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谋划阶段。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通化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地址:通化市东昌区经开环路1566号

  2.2单位概况

  通化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身是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13年12月由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现有医药企业43户,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7户企业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通化东宝、通化金马药业为上市公司,9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企业获得省级认证的企业技术中心,其中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随着通化“大交通”战略的实施,通沈、通丹、通长、通集、梅沈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通化机场、通化陆港等“六路一场一港”工程的陆续建成,将直接把通化融入环渤海“2小时经济圈”,特别是辽宁、吉林两省鸭绿江经济合作先行区---“通丹经济带”的实施,将使通化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联络带,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

  2.3联系方式

  2.3.1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通化市商务局

  联 系 人:王良臣

  联系电话:0435-3199017

  18643036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