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玄武岩纤维光伏支架是以玄武岩纤维为增强体的复合材料制品。它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不导电,密度低,使用寿命长,综合成本低,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远低于同类钢镀锌支架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支架;玄武岩光伏支架还具有良好的耐候性,能够抵御阳光、高温、低温、风、雨等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在设计和应用方面,玄武岩光伏支架展现了较大的灵活性,适用于商业或民用太阳能屋顶系统的设计和规划,特别是在倾斜屋顶上平行安装普通框架太阳能电池板时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项目针对国内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能源装备产业的发展需求,在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满足高端产品配套要求的玄武岩新材料光伏、光热装备支架和专用紧固件生产基地。
1.1.2 市场前景
(1)全球光伏发电市场现状
在传统能源资源紧缺以及全球气候日益变暖的背景下,光伏发电从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这两个角度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因而世界各国近年来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光伏行业发展。
同时光伏产业作为全球新兴行业的一个重要代表,长期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大量企业参与和投资光伏产业,光伏产业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现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行业之一。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全球光伏发电年新增装机容量也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全球光伏发电年新增装机容量自2013年38GW增至2023年的390GW,复合年均增长率达27.63%。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数据,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由2012年101.7GW增长到2023年的1546GW,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再创新高。
从装机量来看,中国、美国、印度是整个光伏市场里的三大市场。中国从2013年开始成为全球第一位的市场以来,对市场的稳定和价格的波动都有直观的影响。美国一直是全球第二位的市场,此外印度、巴西、欧洲这几个区域的市场是比较领先的。
(2)我国光伏发电市场现状
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对光伏产业进行了前期规划,2002年进行“送电到乡”,以推动光伏产业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土地资源丰富的乡村发展,实现了光伏年装机量从kW级到MW级的转变。2009年“金太阳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随后,《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2020年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产业政策的持续出台,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的保障。2020年,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光伏作为我国较为成熟的新能源产业,其发展受到更进一步重视。国家在“十四五”期间首次将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定义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对其发展采取了强有力的支持措施。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0年到2023年光伏装机量大幅回升。2021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为54.88GW,同比增长13.86%。2022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达到87.41GW,同比增长59.27%。2023年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再创新高,达到216.88GW,同比增长148.12%。这一数据在2013年仅为12.92GW,2013-2023年年均复合增速达43.95%。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614.07GW,同比增长54.6%。而这一数据在2013年仅为19GW,2013-2023年年均复合增速达42.92%。光伏产业在国家战略以及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3)光伏支架行业市场分析
光伏发电系统包括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支架、汇流箱等设备及配件,其中光伏支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为了支撑、固定、转动光伏组件而设计安装的特殊设备。由于直接承载着光伏电站的发电主体,光伏支架的产品性能对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及投资收益有着重要影响。
光伏支架分为固定式支架和跟踪式支架。与固定支架相比,跟踪支架可以根据太阳角度进行调节的特点,让光伏组件保持朝向阳光照射的最佳角度,使其发电量明显优于固定支架,发电量增益通常在5%-35%之间。近几年,随着跟踪支架的可靠性提升、造价成本降低以及光伏平价上网趋势倒逼电站投资者精算发电效率,跟踪支架在光伏支架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对固定支架形成部分替代。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中国光伏支架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光伏支架市场规模为190亿元,同比增长8.57%,2023年市场规模约210亿元。2024年中国光伏支架市场规模增至253亿元。随着光伏装机量不断增长,预计未来光伏支架市场将继续扩大。

到2025年,全球光伏支架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随着全球光伏装机量的不断增加,光伏支架的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光伏支架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在技术创新、绿色环保、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光伏支架行业将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随着国际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光伏支架企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随着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光伏行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玄武岩纤维光伏支架作为一种新型的光伏支撑材料,市场前景广阔。
1.1.3技术分析
项目采用现代化生产工艺和自动化生产线,生产工艺和技术成熟,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
项目生产工艺如下:
粉碎、熔炼:将粉碎的玄武岩加入到电熔炉中进行熔炼,玄武岩充分熔化形成澄清熔液;
浇铸:进入保温阶段,先将无机非金属纤维均匀排布在特定模具中,再将熔液浇铸到模具中;
冷却:将熔铸件保温冷却,温度降至室温;
脱模:经降温冷却降至常温后,进行脱模,从而制成熔铸玄武岩光伏支架。
1.1.4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202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发布《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鼓励开发智能化、数字化的户用智能光伏产品及系统,实现即插即用、安全可靠、使用便利,促进户用光伏市场发展。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新能源产业,壮大一批骨干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光伏产品制造企业。
2022年3月,吉林省发布《吉林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推进“陆上风光三峡”工程,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新能源装机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装机800万千瓦以上。
《通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通化市清洁能源比重。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发电,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推动风电项目建设。
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同意设立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着力提升产业承接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开放合作,有力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承接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特色制造基地、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区、区域合作发展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农特产品加工基地。示范区范围包括四平、辽源、通化三市。
(2)资源优势
通化医药高新区核定规划面积12.70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57.3平方公里;中远期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107平方公里。项目建设用地有可靠保障。
(3)产业优势
通化市具有较好的玄武岩产业发展基础,具有为玄武岩支架提供原材料产品的供应能力。
吉林通鑫玄武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落户于通化医药高新区,已形成年产12000吨玄武岩连续纤维的生产能力,是集玄武岩连续纤维及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新型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玄武岩纤维无捻粗纱、复合筋、短切纱、土工格栅、玄武岩纤维布、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轻量化汽车部件等相关玄武岩纤维及玄武岩纤维复合产品。
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吉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拥有钢铁产能460万吨/年,其生产的碳钢原料具有较高刚性,且采购成本较低,可就近提供大中型光伏、光热发电设备支架辅助原料。
周边地区(营口、大连等)铝合金、特钢产品配套能力完善,可满足中小型设备支架和紧固件原料需求。同时,当地具有较为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产业技术工人数量众多,曾培育形成出较大规模、技术领先的大型冶金装备EPC生产安装团队,能够为项目落地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4)区位优势
通化区位独特,开放空间巨大。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鸭绿江国际经济合作带的核心区,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最东端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现陆海联通互动的重要联接带,是东北东部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是吉林省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拥有公路、铁路国家级口岸各一处;途经通化的高速公路7条;运营铁路467公里;开通通化至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台州、大连等航班。沈白客运专线、集桓高速公路和通化机场扩建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5)人才优势
通化市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县级职教中心全部通过省重点校验收进入全省百强校行列,是全省首个县级职教中心全部进入省级重点校行列的地区。近年来,通过科学布局,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探索多元办学新路径,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建设,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开始形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
通化市政府已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通化师范学院等省内高校科研单位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通化市在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给予企业助力,大力实施“万名学子兴企计划”“千名学子归巢计划”,持续为企业招引高校毕业生。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2.1产品规模
项目达产后,年生产固定光伏支架1000吨,调节光伏支架2000吨,跟踪光伏支架5000吨,各类预埋件、专用紧固件2000吨,建设形成东北地区较大规模的再生能源装备生产基地。
1.2.2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总用地面积2万㎡,总建筑面积1.5万㎡。项目建设机加车间3000㎡、铆焊车间2500㎡、表面处理车间1500㎡、装配车间1500㎡、原料和成品库5000㎡、研发服务楼及附属用房1500㎡,购置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等主要生产设备160台(套),实验检测设备200台(套),同时配置相应的公辅设施。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000万元,流动资金2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 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15000万元,利润2000万元,投资回收期7.0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0.0%。

1.4.2 社会评价
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提升新能源产业配套设施的市场供给能力,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实现节能降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还将有效优化通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扩大财政收入规模,增加就业岗位,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1.5 合作方式
合资、合作,其他方式可面议。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设备、技术。
1.7 项目建设地点
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8 项目进展情况
已编制项目建议书。
2合作方简介
2.1 基本情况
名称: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地址:通化市经开环路1568号
2.2概况
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通化医药高新区)的前身为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05年7月。2011年8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与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行整合,并更名为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医药高新区。通化医药高新区核定规划面积12.70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57.3平方公里;中远期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面积107平方公里。
通化医药高新区现有医药企业43户,万通药业、修正药业等7户企业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通化东宝、通化金马药业为上市公司,9户医药企业被重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户企业获得省级认证的企业技术中心,其中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随着通化“大交通”战略的实施,通沈、通丹、通长、通集、梅沈高速公路和通丹铁路、通化机场、通化陆港等“六路一场一港”工程的陆续建成,将直接把通化融入环渤海“2小时经济圈”,特别是辽宁、吉林两省鸭绿江经济合作先行区——“通丹经济带”的实施,将使通化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联络带,通化医药高新区具有极强的后发优势。
2.3联系方式
2.3.1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商务局
联 系 人:陈奎宏、崔峰
联系电话:+86-435-3265515
+86-13944545515
+86-435-3322595
+86-13732858668
电子邮箱:thyygxq@126.com
2.3.2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通化市商务局
联 系 人:王良臣
联系电话:+86-435-3199017
+86-18643036783
电子邮箱:thsswjtc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