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项目简介
新能源汽车行业作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随着各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技术的进步,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选择之一。充电桩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充电桩的需求与日俱增。
1.1.2 市场前景
(1)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023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1369万辆,同比增长35%。
未来,在环保意识提升、政策支持以及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据相关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4700万辆,对应2022 - 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20%。
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35.2%。截至6月底,国产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3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中国新车销量(含出口)将较2023年增长3%,达到约3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约达1150万辆。
2024年1-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65.5%,远超其他国家。在纯电动车领域,中国2023年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61%,并在2024年上半年保持了59%的稳定表现。而在插电混动车型方面,中国的市场份额更是从2023年的69%增长至2024年上半年的74%,显示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从发展速度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迅猛。一方面,国内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政策的大力扶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包括补贴政策、购车指标优惠、充电设施建设等。此外,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方面投入不断加大,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2)新能源充电桩市场规模及前景分析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充电桩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政策和补贴的双重推动下,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车桩比(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数量的比例)维持在大约3:1的水平。根据工信部规划,2025年国内车桩比将实现2:1,2030年实现1:1。2023年,中国充电桩市场规模431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约达517亿元。
截至2023年12月,公桩保有量为272.60万台,同比增长51%;私桩保有量为587.00万台,同比增长69%。充电桩运营以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和云快充为主:截止至2023年底,特来电占比19%,星星充电占比17%,云快充占比16%,国家电网占比7%。
近十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21年,全年注册量同比大幅增加80.9%至6.4万家,达近十年增速峰值,在此基础上,2022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增加43.9%至9.2万家,2023年全年,我国充电桩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突破10万家,同比增加42.7%至13.1万家,创近十年新高。截至2024年8月,当年我国已注册8.9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
从企业存量来看,截至2024年8月,我国现存47.3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区域分布上,广东现存5.41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断层第一,江苏、河南分别现存4.01万家、3.32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排名前三,此后依次为山东、浙江、安徽等地,相关企业存量均在3万家以内。
2024年8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中,特别强调了配电网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方案旨在通过建立健全机制,推动电动汽车发展规模较大的重点省份对配电网可接入充电设施容量进行研究,并引导充电设施合理接入中低压配电网,同时提出扩大接入容量的方案和举措,以及明确的时限要求。此举预示着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和政策持续利好的背景下,充电桩行业有望迎来高速增长的新阶段,进而为配电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1.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为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推动网联云控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车、路、网、云、图等高效协同的自动驾驶技术多场景应用,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
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从执行到2023年12月31日延长至2027年12月31日,延长4年。其中,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免征车辆购置税,也就是前两年继续免征;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后两年减半征收。实行延长政策,2024—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规模总额将达到5200亿元。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充电基础设施是电动汽车用户绿色出行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鼓励推广智能有序充电,加快车网互动技术创新、试验测试与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试点示范,鼓励大功率充电、无线充电、自动无人充电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
(2)区位优势
汪清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汪清地处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全境南北纵长108公里,东西横距152公里。汪清县紧靠东北亚经济贸易区,与我国开放城市绥芬河、珲春、图们相邻,面向绥芬河、长岭子、沙坨子、图们、三合、南坪、双目峰等8个口岸。区域面积9,016平方公里,是全省县级区域面积第二大县。
吉林汪清经济开发区位于延边州东北部,处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黑龙江省哈牡绥东经济带交汇点,距州府延吉77公里,距图们口岸55公里,珲春口岸121公里。
(3)投资服务优势
汪清经济开发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推进新开工项目8个,总投资额高达8.3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还有10个重点招商洽谈类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预计总投资额将达到15.2亿元,显示出汪清经济开发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投资潜力。
汪清经济开发区将继续坚持“走请并重”的招商引资策略,不断拓宽招商渠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通过不断努力,汪清经济开发区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推动当地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要建设生产车间、附属设施并购置新能源充电桩生产线等。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6200万元,利润2040万元,投资回收期5.9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20.4%。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充电桩的使用可以显著减少碳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电动汽车相比传统燃油车几乎不产生废气排放,从而减轻废气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智能充电桩还可以整合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进一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零排放”。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汪清县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带动市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另外,本项目的建立能够解决就业问题,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本项目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社会效益明显。
1.5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其他方式可面谈。
1.7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汪清经济开发区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吉林汪清经济开发区(原汪清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
地址:汪清县滨河北街435-2号
2.2单位概况
吉林汪清经济开发区位于延边州东北部,处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黑龙江省哈牡绥东经济带交汇点,距州府延吉77公里,距图们口岸55公里,珲春口岸121公里。开发区前身为汪清县工业集中区,2005年11月省政府批准成立,土地规划面积3.22平方公里,2016年园区进入全国开发区名录,2022年12月23日,经省政府批准晋级为吉林汪清经济开发区。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53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户。
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坚持经济、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经过多年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好记食品、中农实业、北一禾为代表的生态农产品加工产业;以富森生物、北耳科技为代表的食用菌加工产业;以正昇康生物、励康药业、华惠生物为代表的医药保健产业;以凯迪电力、净宇生物、绿电科技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循环经济产业。“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大健康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产业四大主导产业。
2.3联系方式
联 系 人:苗玉强
联系电话:+86-15143374377
单 位:吉林汪清经济开发区(原汪清工业集中区)
电子邮箱:wqkfzs@163.com
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延边州商务局
联 系 人:李经宇
联系电话:+86-13596515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