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延边州 > 招商项目
延边州中医药健康养生园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来源:吉林省商务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医药健康

延边州中医药健康养生园项目

 
时间:2025-03-28 11:39    信息来源:吉林省商务信息中心
打印
| 字号:
|
 

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中医药健康养生园项目致力于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养生理念,打造集养生、康复、休闲、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内设有诊疗中心、养生公寓、康复训练区、药膳餐厅、中草药种植基地等功能区,旨在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健康养生服务,同时推广中医药文化。

项目选址位于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林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抓住健康养生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打造著名长白山下健康养生中心

1.1.2 市场前景

1)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与西医形成互补,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预计在未来,中医药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下,中医药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医药市场的规模已经从2022年的近45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4800余亿元人民币,这一增长势头显示出中医药产业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中医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药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推动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医药产业也不例外,正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向数智化方向快速发展。目前,中医药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将迎来中药工业4.0”智慧制药的新阶段,这标志着中医药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2)中医药康养产业前景分析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保健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医学界的作用日益加强。中医药产业是中医药在国民经济中的表现形式,是中医药理论、中医药学科、中医药技术、中医药人才服务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必要环节。与其他产业乃至其他健康产业相比,中医药产业由于其特有的理论体系、诊疗手段、文化特质因素,表现出独特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影响。

当前,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2531个,比上年增加12212个。其中:中医类医院6175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86317个,中医类研究机构39个;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73.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134.7万张(占77.8%);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10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13.8%);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5.4亿,比上年增加3.1亿人次(增长25.3%)。

从中央到地方,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立法不断推进,实施中医药重大工程、加大中医药方面投资等举措成为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多地中医药发展迎来“加强版”规划,中医药企业创新研发也不断深入,中医药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新阶段。

1.1.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2区位优势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长白山东医药健康

延边州中医药健康养生园项目

时间:2025-03-28 11:39    信息来源:吉林省商务信息中心打印| 字号:中

|

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中医药健康养生园项目致力于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养生理念,打造集养生、康复、休闲、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内设有诊疗中心、养生公寓、康复训练区、药膳餐厅、中草药种植基地等功能区,旨在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健康养生服务,同时推广中医药文化。


项目选址位于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林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抓住健康养生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打造著名长白山下健康养生中心。


1.1.2 市场前景


(1)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与西医形成互补,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预计在未来,中医药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下,中医药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医药市场的规模已经从2022年的近45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4800余亿元人民币,这一增长势头显示出中医药产业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中医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药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推动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医药产业也不例外,正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向数智化方向快速发展。目前,中医药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将迎来“中药工业4.0”智慧制药的新阶段,这标志着中医药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2)中医药康养产业前景分析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保健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医学界的作用日益加强。中医药产业是中医药在国民经济中的表现形式,是中医药理论、中医药学科、中医药技术、中医药人才服务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必要环节。与其他产业乃至其他健康产业相比,中医药产业由于其特有的理论体系、诊疗手段、文化特质因素,表现出独特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影响。


当前,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2531个,比上年增加12212个。其中:中医类医院6175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86317个,中医类研究机构39个;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73.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134.7万张(占77.8%);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10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13.8%);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5.4亿,比上年增加3.1亿人次(增长25.3%)。


从中央到地方,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立法不断推进,实施中医药重大工程、加大中医药方面投资等举措成为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多地中医药发展迎来“加强版”规划,中医药企业创新研发也不断深入,中医药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新阶段。


1.1.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2)区位优势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长白山东麓,图们江上游北岸,东与龙井市接壤,西与安图县毗邻,北与龙井、安图两市县交界,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境北道、两江道隔图们江相望。和龙市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国边防公路、和龙至龙井一级公路、和龙至长白山旅游公路等,形成了南出国门、北上高速、东连图珲金三角、西进旅游胜地长白山畅达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和龙至二道白河铁路及和龙至南坪铁路,与哈大线、沈丹线、长图线等14条铁路联通,形成了沿辽东半岛海岸,中朝、中俄边境的南北走向铁路通道。


(3)资源优势


和龙市地处长白山腹地,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2%。林下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和三大天然药库之一。和龙市人参栽培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优质人参生产基地。


柳洞林场总经营面积17054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5774公顷。柳洞林场现在面临转型。柳洞林场在日照、温度、水分方面非常适合五味子等中药的种植,林场已有五味子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总占地240公顷,建设五味子、桑黄、灵芝等多种中药材种植、加工、观光采摘区;包括接待、餐饮、休息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长白山中药材展览以及药膳、药浴、药饮养生保健区。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4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5714万元,利润10714万元,投资回收期5.3年(税后,含建设期2.5年),投资利润率35.71%。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项目结合传统中医与现代养生理念,旨在提供医疗、养生、休闲、教育等服务,促进身心健康。项目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服务特殊群体。


1.5 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或其他方式可面谈


1.7 项目建设地点


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林场


1.8 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和龙市商务局


地址:和龙市人民路

医药健康

延边州中医药健康养生园项目

时间:2025-03-28 11:39    信息来源:吉林省商务信息中心打印| 字号:中

|

1.项目简介


1.1 项目背景


1.1.1 产品简介


中医药健康养生园项目致力于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养生理念,打造集养生、康复、休闲、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园区内设有诊疗中心、养生公寓、康复训练区、药膳餐厅、中草药种植基地等功能区,旨在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健康养生服务,同时推广中医药文化。


项目选址位于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林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抓住健康养生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打造著名长白山下健康养生中心。


1.1.2 市场前景


(1)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中医药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与西医形成互补,共同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预计在未来,中医药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下,中医药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医药市场的规模已经从2022年的近45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4800余亿元人民币,这一增长势头显示出中医药产业的巨大潜力和活力。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对中医药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方面,中医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药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推动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医药产业也不例外,正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的变革,向数智化方向快速发展。目前,中医药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将迎来“中药工业4.0”智慧制药的新阶段,这标志着中医药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2)中医药康养产业前景分析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中医药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保健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医学界的作用日益加强。中医药产业是中医药在国民经济中的表现形式,是中医药理论、中医药学科、中医药技术、中医药人才服务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必要环节。与其他产业乃至其他健康产业相比,中医药产业由于其特有的理论体系、诊疗手段、文化特质因素,表现出独特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影响。


当前,中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2531个,比上年增加12212个。其中:中医类医院6175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86317个,中医类研究机构39个;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73.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134.7万张(占77.8%);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10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13.8%);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5.4亿,比上年增加3.1亿人次(增长25.3%)。


从中央到地方,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立法不断推进,实施中医药重大工程、加大中医药方面投资等举措成为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多地中医药发展迎来“加强版”规划,中医药企业创新研发也不断深入,中医药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新阶段。


1.1.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和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2)区位优势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长白山东麓,图们江上游北岸,东与龙井市接壤,西与安图县毗邻,北与龙井、安图两市县交界,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境北道、两江道隔图们江相望。和龙市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国边防公路、和龙至龙井一级公路、和龙至长白山旅游公路等,形成了南出国门、北上高速、东连图珲金三角、西进旅游胜地长白山畅达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和龙至二道白河铁路及和龙至南坪铁路,与哈大线、沈丹线、长图线等14条铁路联通,形成了沿辽东半岛海岸,中朝、中俄边境的南北走向铁路通道。


(3)资源优势


和龙市地处长白山腹地,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2%。林下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和三大天然药库之一。和龙市人参栽培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优质人参生产基地。


柳洞林场总经营面积17054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5774公顷。柳洞林场现在面临转型。柳洞林场在日照、温度、水分方面非常适合五味子等中药的种植,林场已有五味子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总占地240公顷,建设五味子、桑黄、灵芝等多种中药材种植、加工、观光采摘区;包括接待、餐饮、休息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长白山中药材展览以及药膳、药浴、药饮养生保健区。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4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5714万元,利润10714万元,投资回收期5.3年(税后,含建设期2.5年),投资利润率35.71%。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项目结合传统中医与现代养生理念,旨在提供医疗、养生、休闲、教育等服务,促进身心健康。项目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服务特殊群体。


1.5 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或其他方式可面谈


1.7 项目建设地点


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林场


1.8 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和龙市商务局


地址:和龙市人民路


2.2 概况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长白山东麓,图们江上游北岸,东与龙井市接壤,西与安图县毗邻,北与龙井、安图两市县交界,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境北道、两江道隔图们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2′42〃~129°24′17〃,北纬41°59′44〃~42°57′15〃。市境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70公里,呈不规则柞叶状,总面积5068.62平方公里,境内国境线长177.9公里,设有南坪、古城里两个对朝国家级陆路口岸。


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增长2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州前列。荣获全省县域经济振兴发展优胜县(市)和争先晋位优胜县(市)。


2.3 联系方式


2.3.1项目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和龙市商务局


联 系 人:金善玉


联系电话:+86-15585593332


电子邮箱:helongshizhaoshang@163.com


2.3.2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延边州商务局


联 系 人:李经宇


联系电话:+86-13596515933


 

(责任编辑:李光辉)

2.2 概况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长白山东麓,图们江上游北岸,东与龙井市接壤,西与安图县毗邻,北与龙井、安图两市县交界,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境北道、两江道隔图们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2′42〃~129°24′17〃,北纬41°59′44〃~42°57′15〃。市境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70公里,呈不规则柞叶状,总面积5068.62平方公里,境内国境线长177.9公里,设有南坪、古城里两个对朝国家级陆路口岸。


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增长2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州前列。荣获全省县域经济振兴发展优胜县(市)和争先晋位优胜县(市)。


2.3 联系方式


2.3.1项目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和龙市商务局


联 系 人:金善玉


联系电话:+86-15585593332


电子邮箱:helongshizhaoshang@163.com


2.3.2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延边州商务局


联 系 人:李经宇


联系电话:+86-13596515933


(责任编辑:李光辉)麓,图们江上游北岸,东与龙井市接壤,西与安图县毗邻,北与龙井、安图两市县交界,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境北道、两江道隔图们江相望。和龙市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国边防公路、和龙至龙井一级公路、和龙至长白山旅游公路等,形成了南出国门、北上高速、东连图珲金三角、西进旅游胜地长白山畅达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和龙至二道白河铁路及和龙至南坪铁路,与哈大线、沈丹线、长图线等14条铁路联通,形成了沿辽东半岛海岸,中朝、中俄边境的南北走向铁路通道。

3)资源优势

和龙市地处长白山腹地,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82.2%。林下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林区和三大天然药库之一。和龙市人参栽培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优质人参生产基地。

柳洞林场总经营面积17054公顷,其中林地面积15774公顷。柳洞林场现在面临转型。柳洞林场在日照、温度、水分方面非常适合五味子等中药的种植,林场已有五味子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2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总占地240公顷,建设五味子、桑黄、灵芝等多种中药材种植、加工、观光采摘区;包括接待、餐饮、休息等功能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长白山中药材展览以及药膳、药浴、药饮养生保健区。

1.3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3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4000万元。

1.4 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5714万元,利润10714万元,投资回收期5.3年(税后,含建设期2.5年),投资利润率35.71%。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 社会评价

项目结合传统中医与现代养生理念,旨在提供医疗、养生、休闲、教育等服务,促进身心健康。项目有助于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带动经济发展、服务特殊群体。

1.5 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 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或其他方式可面谈

1.7 项目建设地点

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林场

1.8 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和龙市商务局

地址:和龙市人民路

2.2 概况

和龙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南部,地处长白山东麓,图们江上游北岸,东与龙井市接壤,西与安图县毗邻,北与龙井、安图两市县交界,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境北道、两江道隔图们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28°2242~129°2417〃,北纬41°5944~42°5715〃。市境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70公里,呈不规则柞叶状,总面积5068.62平方公里,境内国境线长177.9公里,设有南坪、古城里两个对朝国家级陆路口岸。

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增长24.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州前列。荣获全省县域经济振兴发展优胜县(市)和争先晋位优胜县(市)。

2.3 联系方式

2.3.1项目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和龙市商务局

  人:金善玉

联系电话:+86-15585593332

电子邮箱:helongshizhaoshang@163.com

2.3.2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延边州商务局

  人:李经宇

联系电话:+86-13596515933

 
(责任编辑:李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