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州通道 > 延边州 > 招商项目
延边州国际物流枢纽项目

  吉林外资网    时间:2025年04月21日    来源:吉林省商务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现代服务业

延边州国际物流枢纽项目

 
时间:2025-03-21 14:39    信息来源:吉林省商务信息中心
打印
| 字号:
|
 

1.项目简介

1.1项目背景

1.1.1产品简介

项目位于珲春市,涵盖新建铁路复线和物流集散园区两大板块,建设国际物流园区,计划建设成为一个以煤炭、矿产、粮食、能源(包括成品油和天然气)、冰鲜海产品、木材、服装、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为核心的国际综合性物流园区。该园区将提供包括货物集散、中转装卸、多式联运、海关监管、生产加工、保税仓储、物流、跨境电商、国际贸易、金融供应链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1.1.2市场前景

(1)物流行业市场现状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所发布的统计资料,2024年上半年我国物流业整体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展现出显著的弹性和活力。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67.4万亿元,同比上升5.8%,其中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增长5.9%5.7%,延续了上一年第四季度的快速上升势头。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国内经济的稳定复苏,也突显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2024年上半年,物流业在持续增长的同时,也遭遇了细分市场激烈竞争和市场波动的挑战。

中物联的统计显示,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8%,而高技术制造业物流总额更是实现了8.7%的迅猛增长,这表明产业升级对物流需求的显著推动作用。

然而,在进口方面,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和上游需求的变动,原油、钢材等大宗商品的进口物流量有所减少,而集成电路等中间品类的物流量则保持了快速上升,这反映出物流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在民生消费领域,新兴业态如直播电商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网上零售物流需求的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占比持续增加。同时,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1.1%,这表明绿色循环转型正逐渐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新动向。

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物流业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其波动与全球经济紧密相关。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物流需求出现差异。例如,发达经济体相对稳定的复苏为国际物流提供了持续的动力,而新兴市场的不确定性则增加了物流风险的复杂性。这种差异性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具备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更强的风险应对能力。

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为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它不仅要求物流企业具备高效的跨境运输能力,还要求在清关、仓储、配送等环节实现无缝连接。同时,跨境电商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也推动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供更加灵活、便捷的物流解决方案。

其他如中欧班列的运行规模扩大、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的增长等,不仅展示了物流业在国际化、多元化方面的进步,也反映了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这些重大事件为物流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2)物流行业市场前景

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8年中国物流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23年全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52.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一年度增长了5.2%,增速较前一年提升了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为312.6万亿元,增长4.6%;进口货物物流总额为18万亿元,增长13%;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为13万亿元,增长8.2%;农产品物流总额为5.3万亿元,增长4.1%;再生资源物流总额为3.5万亿元,增长17.4%2024年前八个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25.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较1-7月下降了0.1个百分点;8月份单月增长率为4.7%,较7月份下降了0.6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潜力巨大。在细分市场中,冷链物流、即时物流、数字货运、跨境电商、低空物流等新兴细分领域,随着与产业的深入融合,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例如,跨境电商的迅猛增长为物流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要求物流企业具备高效的跨境运输能力,在清关、仓储、配送等环节实现无缝对接,并不断创新服务模式。

在绿色低碳方面,我国物流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物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推动运输工具的电动化是物流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措施,同时还需要加快建立物流领域碳排放、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科技攻关和技术应用。

ESG体系建设方面,物流企业将从ESG(环境、社会、治理)建设出发,进一步深化探索ESG的具体实践,开展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绿色运营、绿色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等多重实践,主动参与完善ESG评估标准体系建设。政府、行业和社会也将持续建立完善ESG监管、评级、投融资等多重保障体系,为物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动力。

在提升物流韧性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加速融入全球市场,“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物流业保供稳链的作用将更加显著。企业正持续加强供应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应对等能力建设,发展应急物流。

在数据要素方面,以AI大模型引领的新一轮技术变革为物流业发展带来全新机遇,数据要素的作用和价值更加凸显,将有效赋能供应链数字化平台、智慧仓储、智慧园区、智能驾驶等新型运作方式蓬勃发展。

在“出海”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11个年头,我国物流企业深度融入国际物流产业体系,未来将迈向全链路业务整合和全球化多点布局发展新阶段,通过推动沿线优质物流资产投资、实现国际供应链服务延伸、搭建地面业务团队,有效畅通供应链、服务产业链、融入价值链。

综上所述,中国物流行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1.3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政策条件

2023年12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提升物流便利性。加强与境外港口跨境运输合作,鼓励航运企业基于市场化原则拓展内外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加快发展沿海和内河港口铁水联运,拓展主要港口国内国际航线和运输服务辐射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推行集装箱外贸内支线进出口双向运作模式。加快建设跨境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在重点城市建设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

(2)区位优势

珲春地处东北亚几何中心,是我国通向东北亚的窗口和欧亚大陆桥的起点之一。是中国经由日本海连接北美、北欧的最近点,距图们江入海口仅15公里。以珲春为中心的200公里范围内,分布着10个港口,珲春口岸距俄罗斯波谢特港42公里、距扎鲁比诺港63公里,距符拉迪沃斯托克港180公里;圈河口岸距朝鲜罗津港48公里,距清津港127公里。珲春至上海、宁波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项目成功运营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港由上海、宁波扩展到广东黄埔、汕头、福建泉州、海南洋浦等港口,货运种类由煤炭扩大到粮食、木材和黄铜,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条出海大通道逐步形成;距珲春仅1小时路程的延吉空港开通了1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吉林至珲春客运专线于2014年建成。

(3)项目优势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两国在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木材以及煤炭等正是我国(尤其是吉林省)所短缺。项目的建设是珲春市贯彻落实省州决策部署,加快建设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载体。本工程项目实施之后,将极大提高口岸过货量,缓解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能源紧缺压力,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珲春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1.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新建铁路复线总长约为26公里,其中中方负责8公里,俄方负责约18公里,主要负责运输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LPG)以及其他各类货物。国际物流枢纽部分,计划占地30万平方米,建设智慧物流储运场站、自动分拣中心、无人化集装箱场站、防疫消杀中心、零售贸易中心等设施。

1.3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3.1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4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20000万元。

表1  项目总投资汇总一览表(单位:万元人民币)

1.4财务分析及社会评价

1.4.1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218579万元,利润65574万元,投资回收期8.1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16.39%

表2   主要财务效益预测指标一览表

说明:表中“万元”均为人民币

1.4.2社会评价

该项目的实施,被视为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普通市民的普遍赞誉。人们普遍认为,这一项目的成功建设将极大地提升珲春乃至周边地区的物流效率,促进区域内外的贸易往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同时,项目的环保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得到了公众的肯定,认为它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1.5合作方式

独资,合资、合作。

1.6需外方投资方式

资金。

1.7项目选址

珲春市。

1.8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议书已编制。

2.合作方简介

2.1单位基本情况

名称:珲春市人民政府

地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河南街1991

2.2单位概况

珲春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图们江下游,幅员面积5134平方公里,聚居着汉、朝、满、回、蒙等多个民族,距图们江入海口仅15公里,是我国长吉图先导区的“窗口”和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桥头堡”,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战略支点。

作为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前沿,国家高度重视珲春开发开放。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珲春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边境城市,同年,批准设立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2000年以来,国家全面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先后在珲春设立了出口加工区和中俄互市贸易区,使珲春形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三区合一”格局;2009年,国家批复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规划纲要》,将珲春定位为长吉图开发开放的窗口城市;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2020年,获批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珲春作为国家首批沿边对外开放城市,拥有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际合作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众多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享有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互贸落地加工试点、“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二手车出口业务地区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政策,在诸多领域具有先行先试优势。目前,珲春市正在优化提升各类开放平台,积极培育互贸落地加工、保税物流、保税加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业态,将独特政策优势迅速转化为巨大的开放优势、合作优势、发展优势。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位于图们江下游地区珲春平原南部,与珲春市区仅一河之隔,通过两座公路桥和一座铁路桥(在建)与老市区连为一体。合作区介绍合作区规划区南至长岭子口岸4公里;西至沙坨子口岸公里。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地势平坦,动迁户少,地耐力大,多在30吨/平方米左右,适于开发建设。珲春市气候湿润,冬暖夏凉。常年气温平均在5℃左右。

2.3联系方式

2.3.1合作单位联系方式

联 系 人:杨茹刚

联系电话:+86-15567675776

2.3.2项目所在市(州)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延边州商务局

联 系 人:李经宇

联系电话:+86-13596515933

 
(责任编辑:李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