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全国各省、区、市的对外开放程度来看,吉林省已处于落后状态,面对国际资源争夺的日趋激烈化和经济全球化,吉林省必须增强对外开放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抢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全省经济快速发展。
(一)充分利用吉林省资源和经济优势,努力打造对外贸易强势
粮食是吉林省资源的一大优势。长时期以来,玉米在吉林省出口商品中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一方面是受国家出口政策的限制,出口量波动较大;另一方面是出口初级资源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吉林省应在整合玉米资源,建立集约式开发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产业,形成玉米精深加工产品出口优势。
吉林省工业经济的优势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化和医药行业。吉林省应进一步加大对这些行业中有出口能力企业的支持力度,无论是在政策,还是在资金上都要给予倾斜。全省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抓好企业增加出口创汇工作,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于出口基础好的企业,如一汽集团、吉化公司、通化东宝等,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在促其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名牌产品生产,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做大做强。
(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外资利用结构
充分利用外资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中,吉林省利用外资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要下大气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一是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跨国投资出现恢复性增长、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难得机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特别是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等外资企业,实现利用外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以技术换市场,以市场换资本,以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来推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应重点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开发、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向高技术产业和参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向五大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投向通讯、金融、旅游等新兴服务业项目,以及投向出口型项目和兴办出口型企业,以推动吉林省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竞争优势的显著提升。
三是加强招商引资的协调和服务工作。要继续解决好思想不够解放,对利用外资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的问题,真正形成“服务引资、环境引资”的理念,改变服务水平低的现状。要有选择地为外商提供更优惠的政策,使吉林省更具投资吸引力,以不断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和效率。
四是发挥优势,加大农业利用外资力度。吉林省是农业大省,200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国民经济总量的17.3%,农产品外贸出口在整个出口贸易中也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更积极地针对农业领域有目标地引进外资,以市场为导向,以引进外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吉林省农产品的附加值。
五是实现各市、州利用外资规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看,充分利用外资对实现外贸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加快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带动效应。因此,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就要更充分地利用外资。目前吉林省9个市、州间利用外资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6年长春市利用外资规模是白城市的84倍。
(三)进一步建立有利于“走出去”的保障服务体系
为了使吉林省能够有更多地经济组织走出国门投资兴业,要加快完善“走出去”战略的促进体系,包括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全省外向型企业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一要切实解决好在境外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吉林省商务厅、农业厅、林业厅等有关厅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应为进一步使吉林省企业“走出去”提供最有力、有效的支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吉林省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二要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吉林省企业“走出去”。争取对吉林省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提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予以直补或贴息方面的支持。
三要组织,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下岗职工“走出去”。现在发达国家严重缺乏劳动力,吉林省各级政府部门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培训技术,然后有组织地输出到国际市场,即缓解就业压力,又可增加居民收入。
吉林对外开放大事记
回眸30年吉林省对外开放的轨迹,展现的是一条思想不断解放、层次不断提升、成效不断显现的创新发展之路。以下收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吉林省对外开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十件大事。
第一个出访西方的省级代表团。1979年8月16日,吉林省委书记王恩茂访问瑞士,开启了我省与西方发达国家高层交往的历史。此后,陆续有省领导出访加拿大、法国、丹麦和日本等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吉林省高层出访的主要国家是朝鲜和前苏联。省级领导对发达国家的访问,标志着我省高层对外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如今,吉林省已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交往,每年都有多位省领导出访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高层交往在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对外友好城市。1980年10月2日,长春市与日本仙台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这是吉林省建立的第一个对外友好城市,开启了吉林省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的新渠道。1984年6月5日,吉林省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缔结友好关系。从此,吉林省通过地方政府和民间交往,在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扶贫助教、环境保护等领域,对外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现在,已与18个国家的45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第一次举办出口商品洽谈会。1981年9月,省粮油、土畜产、纺织进出口公司在香港举办小型出口商品洽谈会,成交2058万美元。1982年6月,吉林省在长春市举办首届出口商品洽谈会,成交7860万美元。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吉林省举办的首个出口商品洽谈会。规模虽然不大,但这是吉林省自己建立的第一个以推动进出口贸易为目标的平台。现在,吉林省不仅有东北亚博览会、农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等定期举办的展会,每年还根据需要,在国内外举办多个省情或商品说明会、展洽会、推介会。
第一个外资企业。1984年10月18日,省政府批准省粮食局同香港正大吉林有限公司合资兴建饲料及饲养联合企业。这是吉林省正式建立的第一家与境外企业合作的对外合资企业。到1985年底,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吉林省共与香港、日本、泰国合资建立了22家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4143.3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1072.5万美元。建国初期,吉林省对外经济合作项目,主要是前苏联在“一五”时期的“经援”工业项目等。改革开放后,我省引进外资步伐加快,已在汽车、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到2007年底,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总数近万家,其中有46户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投资发展。
第一位来访的西方发达国家领导人。2004年12月,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访问长春,这是到访吉林省的首位西方发达国家领导人。
第一个中俄边境口岸开通。1991年10月11日,珲春中俄边境公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结束了吉林省没有中俄边境口岸的历史。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珲春为首批边境开放城市,享受一系列边境开放优惠政策,推动了吉林省对俄交往与合作。1999年5月12日,珲春至俄罗斯卡梅绍瓦娅国际铁路开通试运行。2000年2月,珲春中俄边境铁路口岸投入运营。2000年4月起,珲春口岸允许第三国人通行。至此,珲春口岸正式成为中俄边境国际口岸。
第一条国际航线开通。1992年9月3日,日本宫城县第三次县民友好之翼和青年文化交流团一行98人,乘包机由日本抵达长春机场,开通了第一条吉林省对外交往的空中航线。之后,吉林省陆续开通了香港、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多条临时包机或固定航线。现在,吉林省已有长春龙嘉和延吉两个国际空港,已开通通往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等航线7条。
第一届东北亚地方政府首脑会议召开。1994年,吉林省与同处东北亚地区的日本鸟取县、韩国江原道、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共同倡议召开了第一届“环日本海地方政府首脑会议”。这是吉林省最早参与的区域合作组织。此后,该地方首脑会议每年轮流在成员地区举办。至2007年,已举办十二届。2000年蒙古国中央省正式加入地方首脑会议,使成员国地方政府增加到5个。2002年更名为“东北亚地方政府首脑会议”。自东北亚地方政府首脑会议成立以来,各有关地方政府就区域资源开发、经贸合作、港口利用、航线开通、人才科技交流、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果的交流与合作。
第一条国际海陆客货联运航线开通。2002年4月28日,由韩国束草港经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到珲春的国际海陆客货联运航线正式开通。这是吉林省首次利用邻国港口实现人员和货物同时跨国跨海运输。到当年7月,已运送韩国人1.57万人(次)和大量货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就利用朝鲜清津港过境运输出口玉米,利用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和朝鲜罗津港运输出口货物。借港出海线路的成功开辟,对吉林省对外开放意义十分深远。
第一所国际学校设立。2007年,长春美国国际学校正式成立。该校由美国教育机构与台湾盈佳科技公司合办,负责小学至高中教育,主要招收在吉林省的外籍人员子女入学。目前,国际上承认学分的国际学校在东北只有两所。一所是长春美国国际学校,另一所在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