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
长春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带,欧亚大陆东岸的中国东北大平原腹地,居北纬43°05′~45°15′;东经124°18′~127°02′,市中心座落在东经125°19′,北纬43°43′。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蕴藏着丰富的土地、森林、矿产、水利资源。长春市总面积2057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03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2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15万人,四县(市)人口409万人。 |
|
从全球范围看,长春市与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和玉米带、意大利的汽车制造中心都灵和集约农牧区,都处于同纬或接近同纬地带。从全国范围看,长春市位于东北交通的网络中心,处于辽、吉、黑、蒙四省区通衢的十字要冲,南可联结中国辽东半岛沿海城市,北可通过黑龙江省向独联体和东欧各国拓展,东可经珲春、图们江口岸通往朝鲜、韩国、俄罗斯,西可由吉林省白城地区与蒙古交往,是未来东西走向的第三条“欧亚大陆桥”的交汇点。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长春市成为中国东北地区巨大经济链条中关键的一环,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和物流中心。
基础设施环境
公 路
长春市公路交通网络健全,共有公路564条,总里程达6815.5公里。其中国道6条、372.5公里;省道7条,总里程达398.9公里;县道28条、1420.5公里;有18条干线公路和铁路连接省内外各地。目前,长春通往周边主要城市和各县(市)区基本用高等级公路相连,市区主要公路出口全部达到一级公路标准。
铁 路
铁路贯通东西南北,公路四通八达。长春的铁路位处京哈线铁路大动脉上,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达国内各大城市,现已开通直达北京、广州、西安、上海等地的特快、直达列车。有长春至大连、哈尔滨、白城、图们、4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日发送旅客6万多人次。
航 空
正在使用的长春机场是国际航空港,开辟了39条国内外航线。国际上已开通长春至汉城、仙台、东京、香港、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内航线已开通长春至北京、上海、成都、昆明、厦门、西安、桂林等主要城市。今年7月份即将投入使用的长春国际机场为4D级,建成后将使长春的对内对外交往更加高效便捷。
交通与通讯
市内交通:长春市内交通十分便利。市内公交车网发达,市内有公共汽车线路25条,小公共汽车、专线小公共汽车和交线公共汽车线路65条。
省内交通:高速公路
长春市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开通了长春—四平、长春—吉林、长春—营城子高速公路。长春—四平高速公路是国家公路主干线,是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线全长133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路宽26米,双向4条车道。1996年9月竣工,为吉林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还与辽宁高速公路连接,可直达沈阳、大连、北京。长春—吉林高速公路,是国家“两纵两横”公路干线同江至三亚公路长春至珲春支线的重要路段,是通往图们江下游经济开发区的黄金通道,该路段全长83.55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按6条车道布设路基,全立交,全封闭道路。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长春、吉林两市经济一体化健身,并以此为轴心形成东北亚工业经济走廊。
长春—营城子高速公路,是长春至白山公路中的一段,是吉林省30年公路网“四纵三横两环出口成网”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路全长68.83公里。大大方便了吉林省东南部山区的开发建设。
高速公路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出游提供了选择不同交通工具的机会。
城内有轨交通: 有轨电车长春的54路有轨电车,是全国几个保留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经过改造后的新型54路有轨电车,车况良好、乘车环境舒适。从红旗街出发至和平大路终止,沿途经过长春电影制片场、电影城(长春汽车博物馆)等重要旅游景点。54路有轨电车已成为长春市具有怀旧意味的交通工具,也是旅游交通的一大亮点。许多旅游者来到长春,都要乘坐一次古老的有轨电车,伴随着电车叮叮铛铛的响声,感受往昔的岁月。
长春市的邮政通讯基础设施完备,已同国内500多个城市、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长途电话直拨和传送,并可接收微波和卫星通讯。信息网络建设迅速发展,网络出口带宽达到20G。
城市绿化
长春市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居全国前列。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是继杭州市和海口市之后全国第三个获得这一殊荣的省会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长春赢得了“森林城”的美誉。
自然资源
长春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资源有煤、油页岩矿、水泥石灰岩矿、水泥粘土矿、珍珠岩矿、膨润土、萤石、铸型用砂矿、铜、银、铁、石油、天然气等。长春市共有耕地110.79万公顷,土质主要是黑土、草甸土、黑钙土等,一般黑土层厚达0.6——1.0米。全市共有林地26.5万公顷,森林的组成以东亚阔叶林成分为主,华北系成分、长白区系成分也有渗入。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森林植物、草甸植物、草原植物等,总计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有300余种,其中可供药用的植物有五味子、党参、苍术等150多种,可做工业、家庭副业原料的有胡枝子、芦苇等50多种,可供食用的有蕨菜、黄花菜、山楂等30多种,可做饲料的有碱草、草木樨等。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类、鱼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5类34种。
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指数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比上年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742.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625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1%:48.3%:40.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285元(按户籍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12.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1%,比上年上升4.1%,其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消费品价格有所下降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2004年,继续以国有资本退出和破产重组为主要方式推进改革进程,全市共有93户企业完成批复进入改革办理程序(其中90户改制,3户破产),共理顺职工劳动关系18850人,安置离退休人员8544人,盘活国有资本40.9亿元。
全市开发各类用工岗位9.9万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5万人,再就业政策扶持到位率达100%。全年共有12735名“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完成年度目标的10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6%。
经济开放度
从1984年我市成立第一家外资企业开始,长春市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几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已经成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中仅次于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的第三大资金来源,有力的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1999-2004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34.79亿美元,审批外商投资企业3236家,累计完成投资超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46个。从2000年到现在,我市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73.9亿美元,其中出口完成53.6亿美元。出口市场由76个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53个,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重点企业达26户。我市大政集团、北林实业、帝威网络等22户企业走出国门,分别在韩国、日本、土耳其、俄罗斯、尼日利亚等11个国家设立境外企业22家。
到2004年末,规模以上外资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6.87%;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利润占全市工业总利润的40.34%。利用外资和外经贸工作的稳步发展不仅增强了我市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的主动性,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而且对于强化城市整体对外开放功能,扩大多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长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人称中国的“汽车城”。第一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是国内汽车产业最大的科研和生产基地,2003年8月一汽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制造企业。集团拥有固定资产500多亿元,产品有重、中、轻、微、轿、客等6大系列550多个品种,合作生产奥迪、捷达、丰田、马自达等4个国际品牌,拥有解放、红旗、夏利等一系列自主品牌。2004年,一汽集团在国内率先实现了100.7万辆,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5,其中重型车12.78万辆、中型车5.89万辆、轻型车7.42万辆、客车10.5万辆、轿车62.1万辆;实现工业总产值112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6%;实现增加值29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5.3%,占GDP的19.2%。按照一汽集团的发展规划,2008年到2010年将实现整车生产200万辆。
围绕汽车工业,全市共形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330户。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企业2户;改装车制造企业17户;摩托车制造企业1户;零部件制造企业310户。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6户进入我市投资汽车生产的相关项目,如:德国大众、西门子、汉高,日本丰田、马自达、伊藤忠、住友、丸红商事,以及里尔、德尔福、TRW、杜邦、蒂森克虏伯、圣戈班、巴斯夫、罗伯特博世等。
目前,国家级的开发区“长春国际汽车城”已经获得正式批准,并将于近期正挂牌。对此,国家将给予一系列的配套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外企业。对进入开发区内投资的企业将获得一汽集团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部分市场份额。
除一汽集团之外,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国内、亚洲最大,世界前列的铁路客车和地铁科研的生产基地。生产的铁路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为50%左右,是唯一一家地铁客车生产逾千辆、有轨道车辆市场投标资格的国内企业。2001年,企业销售收入近30亿元,利税1.7亿元,出口创汇5500多万美元。
社会环境
医疗体系
长春市作为国家级卫生城市,有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原白求恩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首的全市卫生医疗机构608个,其中属于三甲级的有15所,县级以上医院303所,拥有病床2.4万多张。全市拥有150所社区医疗服务站,覆盖人口达到95%以上。每万人拥有医生、医院、床位数量分别都高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
旅游及服务体系
长春是吉林省的商业中心,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全市拥有众多的商贸、餐饮、金融等服务机构。其中,星级宾馆、酒店46家,五星级宾馆3家,分别是长春香格里拉酒店、长春名门饭店、长春紫荆花酒店,完备的设施以及良好的服务,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好评。
作为吉林省的金融中心,长春市的金融、保险事业发达,已形成了以人民银行为核心,以国家商业银行为主体,1441家金融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在世界银行组织的2003年全球投资环境评审中,长春市被评为中国大陆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长春市的旅游业和会展业发展迅速,旅游资源丰富,有从事旅游业的单位140家。长春市于199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已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诸要素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以净月潭森林、冰雪为主打产品的生态旅游; 以伪皇宫、八大部为代表的伪满遗迹游; 以长影、电影城为主的影视文化游; 以一汽、汽车城为龙头的汽车工业游等四大名牌构成了长春独特的旅游资源。 “中国长春电影节”、“中国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中国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 、“中国长春教育展览会” 和“净月潭冰雪节”等展会已形成知名会展产业。
消费水平
有资料显示,长春市城乡居民存款额已由1997年的388.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3年的831.4亿元人民币。存款的增多并不是长春人都在攒钱,而是随着收入的增加,长春人的消费质量和消费档次有了明显的提高。2004年长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9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6%。预计收入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高居第一。人均消费性支出是753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2.1%。城市居民用于吃、穿、用的消费比重逐年减少、文化教育、旅游、医疗保健、交通通讯、住房汽车、保险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比重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