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2年起,吉林省连续几年对投资环境进行专项治理,严厉打击侵商、损商、坑商、害商等违法乱纪行为。省及各市州均建立了外商投诉中心,负责对外商投诉进行登记、交办、协调、处理和反馈,认真解决外商投诉。同时,在国家法律和法规体系框架内,优化政务环境,省、市、县均对历年发布的文件、规章进行全面整理,大幅削减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和事项。2006年以来,吉林省审计清理行政审批事项812项,削减率达75%;省政府向县、市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876项,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大大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省及各市州都设立政务大厅,实行统一受理、并联作业、限时办结、“一条龙”服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诚信社会,打造“信用吉林”,依法维护投资者权益。整顿金融秩序,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这些措施极大的改善和优化了吉林省的投资环境,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日益形成,利用外资、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都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省政府决定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再减少下放政府行政审批和年审、年检项目各50%以上。一方面,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吉林省发展的硬环境。另一方面,要下大的力量改善发展软环境。“软环境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上,改善软环境,实质就是要以我们各级政府的自己。”各级政府部门正不断加快转变观念,真正鼓励创业,善待投资者,重商亲商,安商扶商,降低门槛,放宽准入,积极扶持,热情服务。2007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102.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实现出口总值38.58亿美元,增长28.7%;实现进口总值64.41亿美元,增长31.0%。在出口总值中,机电产品出口9.03亿美元,增长57.9%,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23.4%。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22.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85亿美元,增长16.3%。全年实际引进外省资金756.90亿元,比上年增长59.1%。
近几年,吉林省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吉林经济的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2008年末,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433.34亿元,比年初增加1034.5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891.01亿元,比年初增加766.93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人民币贷款631.40亿元,比年初增加94.60亿元;人民币消费贷款312.95亿元,比年初增加52.06亿元。全年境内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8036.65亿元,下降12.5%;现金支出18274.06亿元,下降11.9%;累计现金净投放237.42亿元。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年末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9家(含境外),其中境内上市公司34家。全年证券市场(A股)直接融资14.33亿元。保险业务健康发展。截止2008年末,全省境内已有开展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21家,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33家,兼业保险代理机构2150家。全年保费收入158.92亿元,增长36.1%。其中,寿险收入118.66亿元,增长50.7%;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8.03亿元,增长3.5%;财产险收入32.23亿元,增长2.5%。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总额52.98亿元,增长18.8%。其中,寿险给付25.45亿元,增长29.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3.46亿元,增长17.4%;财产险赔款24.07亿元,增长9.4%。
吉林省具有较强的科技优势,在光学、应用化学、固体物理、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农业、现代中药、生态环保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科技研究和开发实力。中国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座显微镜、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辆红旗轿车、第一代铁路客车和地铁电动客车、第一台高分辨核磁波谱仪,世界上首例大豆“细胞质一核互作不育系”的培育等,都是在吉林省的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长春光机物理所、应化所、生物制品所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14个,以及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这些科技优势,吉林省形成了一批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增长点。中国科学院长春光电子产业园区于2000年6月建设。园区位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2.12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180亿元,建成后预计年总收入可达300亿元。2000年,吉林省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第二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现已组建了中药材种植(养殖)、中药化学、中药药理、组合化学、中药质量检测等5个研究室,启动了人参等13个无公害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确定吉林敖东、长春华康、通化东宝等11户企业为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截至2007年末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04个,其中政府部门所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29个;高等院校所属科研机构4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130个。科技队伍迅速壮大,从事科技活动人员8.2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2.8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6人。全省已建国家及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72个,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全年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40.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0.96%。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投入5000万元。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得到加强。“十五”以来,经过全省各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奋斗,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重大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科技的需求,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与专项,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内生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锻炼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骨干队伍,壮大一批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继续深入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兴业战略,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科学研究成果显著。截至全省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5536件和2984件,分别增长5.4%和4.5%。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498项,有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2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113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5件。全省共签订技术合同3647份,实现合同成交额19.6亿元。设立了常设技术市场。举办了“吉林省第五届网上科技成果暨专利技术展览交易会”,现场展示各类成果500余项,网上展示5000余项。全省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42家,其中国家级中心3家。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计划项目844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219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58项,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32项,科技引导计划389项,科技条件与平台建设计划46项。
吉林省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同样也是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截至2007末,吉林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4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42.5公里,2010年计划达到2000公里;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1万公里。吉林省农村公路达到4.12万公里。吉林省已具备日臻完善的流通网络体系。全社会货物运输量不断扩大。传统物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业转变。运输、仓储、批发等传统物流企业,依托其原有的资源禀赋,不断拓展和延伸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开始出现,以陆捷物流、长久物流为代表的大型本土物流企业已经开始为吉林省企业开展全方位的物流服务。根据资本要素的聚集能力和综合消费的承载能力,吉林省正逐步形成以长春、吉林为物流中心区,四平、辽源、通化、梅河口、白山、延吉、白城、松原8个城市为物流结点的物流网络。长、吉两市地理位置优越,产业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地区幅射能力强。这两个城市已初步构造依托汽车、石化、冶金、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进向、销向的物流通道。8个物流结点依据自身条件分别发展了果菜、小商品、工业物资、生产资料等相对综合的商品和物资市场,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网络的大区域市场物流体系,支持各市(州)、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市场:把通化市打造成“北方药业物流中心”、把梅河口市打造成为“北方果仁物流中心”、把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打造成为“北方整车物流中心”、把延边州打造成为“对朝、俄进出口物流中心”。同时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提高批零贸易、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经营水平。做大做强流通企业,提高流通主体竞争能力,重点培育长春欧亚集团、长百大楼、吉林恒客隆、吉林大福源、延边国贸、延边天池等企业加快发展。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吉林省德大集团有限公司、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大成集团、吉林省吉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
近年来,吉林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改善吉林省研发创新环境。人才方面。拥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41家,中科院长春光机物理所、应化所等各类科研机构678个;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1位;吉林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万人,每万人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中国第6位,有“两院”院士36人,为产业结构升级积淀了雄厚的人才储备。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吉林省建有国家及部委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4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99个。在光学、应用化学、固体物理、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农业、现代中药、生态环保以及清洁汽车研究等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有的处于前沿地位,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开发到产业化较为完整的创新体系。创新机制建设方面。近几年吉林省先后出台了《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吉林的决定》、《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实现科教兴省战略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见》、《吉林省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条例》、《关于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和从事科技服务活动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推进人才兴业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吉林省省校合作技术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吉林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吉林省“十一五”技术创新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为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投入、产学研结合、支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提供了优惠政策和制度保障。发展环境方面。吉林省高度重视产业技术发展,强化政策措施,改善优化环境,加强规划引导,发展风险投资,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长春、吉林、通化、敦化等主要城市分别依其特色,为加快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长春充分挖掘比较优势,已经成为国家批准认定的光电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及医药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