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在全球的不断蔓延,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自贸区发展带来一定冲击。面对疫情带来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国家各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积极进行统筹,着力稳定经济。税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措并举助推自贸区发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
各地自贸区税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对外贸企业的服务水平。如加强“互联网+智慧税务”建设,升级“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培养专业人才等。
广东自贸区横琴片区境外投资备案企业的投资目的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泰国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横琴新区税务部门实施“一企一策”,优化办税流程,通过V-Tax远程可视自助办税平台实现办税事项“一次不用跑”,提速涉税事项办理,减轻企业办税负担,助力广东特产销往葡语系国家。
在云南自贸区,税务部门专门招录缅甸语专业人才,为缅籍纳税人制定“新办纳税人套餐”,开办缅籍纳税人学堂。自贸区税务部门延伸服务触角、定制个性化服务,助力自贸区打造成为吸引外资、人才和技术的“强磁场”。
优化营商环境
在服务好企业的基础上,自贸区税务部门还致力于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系统工程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发展,为企业营造持续改善的经营环境。
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税务部门,积极引导纳税人体验新推出的线上缴税功能。“通过小程序就能缴纳税费、办理发票网上申领、代开发票,纳税也越来越方便了。”该片区某公司的财务人员表示。
山东自贸区济南片区税务部门借助“济南税务服务”微信公众号、“鲁税通”等平台,采取直播课堂的形式“答疑解惑”,为驻区企业负责人和办税人员详细讲解了自贸区税收优惠政策等内容。
大数据技术促进供需快速对接
通过大数据等技术为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成为税务机构推动自贸区发展的又一举措。
位于浙江自贸区的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以水产品精深加工贸易为主导的大型国有控股中外合资企业,受疫情影响,出口订单遭取消,仅美国和意大利两地,取消订单就超过1000万元。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税务局专门搭建了大数据平台,用于提供“商品供货商查询”功能,在匹配供需双方货物名称的基础上,通过实时分析增值税发票流向,实现企业供需双方快速对接。
“多亏了大数据技术的团队,通过税收大数据分析帮我们筛选出70余家国内采购商名单。目前,我们与其中5家签订了购销合同,合计销售达700余万元。”该企业财务负责人表示。
创新贷款服务 政策上稳定资金
受疫情影响,部分自贸区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对此,各地税务部门积极落实政策,创新推出“银税互动”信用贷款服务,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助力企业稳资金稳生产。
在四川自贸区,税务部门积极落实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公告》,在保证政策落实的同时,不断优化退税流程,大力提升退税效率。
新源联胜公司是四川自贸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一家外贸企业,春节以来,受假期延长、已有订单积压、新增订单减少等因素制约,公司陷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局。“申请的490万元退税很快就到账了,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也更有底气了。”新源联胜公司负责人说。
在云南自贸区德宏片区,税务部门联合银行等部门,精准对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经贸交易的融资需求,提供低息贷款,不断拓展“银税互动”受惠面。截至目前,共计为自贸试验区内23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办理延期还款1.44亿元。
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平表示,税务部门将继续按照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的实施路径,聚焦重点、深耕细作,服务自贸区建设,画好“一带一路”税务“工笔画”,努力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税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