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游人走上江堤,只见浑江水碧波荡漾,水鸟掠翅江面;途经市区附近板石河、黑卧子河等河流,市民发现河面澄澈,以前黑臭的淤泥和刺眼的白色垃圾被清清河水代替。蓝天白云下,浑江水倒映着如烟柳色,也反映出我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的初步成果。
整治黑臭水体是改善生态环境、造福群众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城市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吉林省清洁水体行动计划》等部署,全力以赴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推进 黑臭河道旧貌焕新颜
在通江桥下、向阳桥旁等黑臭水体严重河段,庞大的清淤机械正在扭腰伸臂清淤疏浚,给黑臭淤泥搬家,让清清河水上位。
开展黑臭水体综合整治以来,我市将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列入“白山市十大战役任务清单”,市政府印发《白山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三年攻坚作战方案》,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调度、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建立《白山市黑臭水体综合整治任务清单》,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明确职责分工,夯实部门职责,全面推进整治工作。
在整治方面,我市按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将板石河、黑卧子河、金坑河、碱厂沟河纳入黑臭水体综合整治范围,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疏浚、岸带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改善现有水质。在实施过程中,立足解决浑江流域水质监测断面问题,坚持综合治理,分别对点源、面源、内源污染进行整治,在实施项目建设基础上加强河道日常管护、巡河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通过管制结合手段,从源头上解决黑臭水体问题。
“一河一策” 黑臭河道变身亲水走廊
走上江堤闻到异味已然被尘封进历史,清风拂面送来阵阵花香成为市民的美好体验。如今,浑江两岸成为市民健身休闲最美的“亲水走廊”,城市周边各条河道也特色各异,成为美丽的景观带。
点源治理是黑臭水体的重点治理内容,我市把源头治理摆在主要位置,全力抓好工程设计和施工建设,聘请国内甲级设计团队,坚持“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理理念,根据每个水体的特点分河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整治方案,同时聘请省内黑臭水体治理专家组对方案把关。根据我市黑臭水体污染程度不同,点源污染分布不同的情况,分别编制“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以整治污水直排为重点,全面排查河流沿岸排污口,实施生活污水排口截流改造,沿河道、水系铺设污水截流管网。
针对面源污染,工作人员及时清运河道垃圾、消除河道大面积漂浮物,及时清理岸带垃圾,加强畜禽养殖监管,加大小型作坊等违法排污执法力度。针对内源污染,坚持清水面与清水底相结合,科学实施清淤疏浚。截至目前,完成管线铺设5008米,既有管线疏通810米,河道清淤及垃圾清理36496立方米,修建河堤2450米,提高护岸1482米。依据省住建厅《关于对2018年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的通报》文件,我市黑臭水体整治达到年度考核要求。
落实“河长制” 让水清河畅成为常态
“浑江生态环境转好,水鸟增多,要加强保护。金坑河最近垃圾量大,要加大清洁力度……”实行“河长制”以来,我市的大江小河都找到了“保护者”,出现任何情况随时有责任人层层落实解决,不再是受到污染无人问津的状态。
围绕黑臭水体整治长治久清目标,我市贯彻落实《白山市全面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确立五级河长名单,明确将黑臭水体治理纳入各级河长职责,成立市区两级河长制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立健全河长巡河等制度,公开举报电话,全面布设河长制公示牌,公示水体信息并明确责任人,同时制定出台河长制相关配套制度,初步形成管、治、保体系和常态长效机制。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快黑臭水体整治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坚持治管结合,多种治理措施同步开展,落实水体保洁、日常巡查、水质监测等长效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加强日常监管,有效防控各类污染源,力争实现水体长制久清,让白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