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网首页  长吉图简介  战略决策  规划计划  规划解读  推荐项目  真知灼见  协同推进  企业连线  区域经济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长吉图开发开放 > 区域经济 > 长春  
长春绿园:2010年主旋律——提升

  绿园区委书记陈克信:放眼展望未来,经过14年的艰苦创业,绿园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由启动到加速、由点到面的提升阶段。

  锁定2010年发展目标,全面实施绿园提升计划,需要时刻保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勇气,时刻保持行百里半九十的清醒,时刻保持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信心。

  事业在谋划,成败在人为。绿园要谋划大思路、策划大手笔、打造大平台、实现大发展,干出支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事业,在更高层次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 

  绿园区区长王庭凯:站在新的起点上审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积极破解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质、持续提速、整体提位。

  紧紧抓住项目建设这个重点,将项目建设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兴区之道,摆到首要位置突出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通过项目建设实现经济总量持续扩张,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项目建设确保经济运行持续提速。

  绿园区速写:发展能力“换挡提速”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标式建筑在绿园区出现

  在绿园区,有这样一份成绩单:

  连续四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与2005年二次区划时相比翻了两番;全口径财政收入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与2005年二次区划时相比翻了两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3亿元,是2005年二次区划时的5.8倍。

  2007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新上100个工业项目,新建工业项目空间摆放每年都达到3平方公里,三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1亿元。

  以轨道客车整车生产及配套、汽车零部件加工等行走机械制造配套为主体,以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为补充的工业经济框架初步形成。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26户,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

  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

  14年的艰苦创业,空间与时间的积累,绿园区已站在升级的起跑线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提升”成为2010年绿园区的最强音。

  发展质量  全面提升

  定位:挖掘潜力、激发活力、增添动力,将特色做强,将品牌做响,将形象做优。

  目标:2010年,新续建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0个,新建工业项目空间摆放达到2平方公里。4月末前,新续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年底前50%以上项目实现投产达产。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绿园区紧临汽车产业开发区,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西客站都坐落于绿园区。这些长春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给绿园区带来的是巨大的机遇。近几年来的积淀,也使绿园有了迎接机遇的能力。2010年起,绿园区发展质量开始全面提升。

  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统领,将项目建设作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总量逐年扩张、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逐步提升的根本途径和重要保证,着力抓好项目谋划、引进、建设等环节,积极推进长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西部新城等重大项目建设进程。

  但在项目选择上,绿园有了更高的追求:凡进入开发区的项目投资必须超过5000万元,投资强度达到每万平方米3000万元以上;落位西部新城的项目,必须是国内和世界500强企业;在绿园区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必须具有较强实力和行业内知名度的企业。

  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大项目选择绿园?服务意识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今年,绿园区将深入推进诚信服务型绿园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细化管理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制定落实扶持服务措施,切实解决在建项目和投产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在建项目尽早投产达效,促进投产企业提质增效,积极打造发展环境优良区。

  发展速度  不断提升

  定位:主要经济指标以不低于30%增幅快速增长,继续保持全市领先优势。

  目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全口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3.5%。可支配财力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0%;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0%;引进内资超市定指标1倍;实际利用外资超市定指标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都增长10%。

  提质增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方面,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是历史的使命。“提升”中的绿园,更将快马加鞭,不断加快发展速度。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力承担靠地基。”没有夯实的基础做根基,又岂能凭空建起万丈楼阁!在绿园区决策者心中,六大平台将为绿园“增速”创造更多机会。

  今年,绿园将在现有六大平台规划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各层面产业布局和重点区域的控详规划编制,科学有效地规范和指导六大平台的启动建设。

  西部新城区提升环境,突出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同心、兴隆水体公园建设。

  旧城改造区提升形象,着力打造春城、青年、林园三个商圈和西安大路、普阳街等五条特色街路。

  生态商住带提升人气,突出商业业态的选择和周边环境的治理。

  物流发展带提升规模,通过现代农机物流科技园开业运营,海吉星农产品批发中心、汽车贸易园项目的启动建设,吸引区域批发市场入驻,打通长农公路至长白公路连接通道,辐射长春北部区域。

  工业拓展区提升承载能力,做好轨道客车产业园生活服务区、配套区基础设施和孵化器建设,完善西新工业集中区、城西工业园道路、供水、供热、供气等配套设施。

  合心生态卫星城镇提升品位,突出文化创意主题,深入挖掘关东文化等民俗轶事,启动核心区规划设计、产业布局和设施配套,打通与西新工业集中区的连接通道。

  万事非财莫举,保发展的核心就是保税源。“六大平台”的建设离不开投入,创税增收成为重中之重。今年,在创税增收上,绿园将扩大存量。加大对现有企业和新投产企业服务力度,为企业融资、扩张、改造、更新创造条件,确保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留住变量。加强沟通、协调、服务和支持,防止现有企业外迁,重点留住退城进区企业、企业总部等纳税大户。引进增量。利用好的环境、好的服务、好的人脉,吸引外埠企业到我区注册、登记、纳税,对有功人员给予重奖。培育总量。全力以赴帮助新建、续建项目解决存在的困难,扶持企业特别是轨道客车、雪国高榕等大项目尽快投产达产。

  发展位次  整体提升

  定位:争排头、创一流,争金夺银、争先进位、跨越赶超,唯杯是举,唯旗必夺。

  目标:“锁定发展不放、诚信服务不忘、争金夺银不让”的绿园精神。奖励重点向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创税增收倾斜,重点向争金夺银的单位、争先进位的工作倾斜,重点向突出贡献团队、突出贡献个人倾斜。

  在绿园区发改局的《2010年提升计划》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2010年,力争将西部新城开发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争取在省市获八项大奖,即获全省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先进区、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先进区、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先进区、全市项目建设工作先进区、全市交通工作一等奖、全市服务业发展先进区。

  “争排头创一流”在绿园区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目标,这目标已落在绿园区每个部门的提升计划之中。

  住建局——坚持“三精”,全面提升绿化美化水平。按照“精心、精细、精致”的要求,增绿量、出精品、创一流,提升城区绿化美化设计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区绿化美化由精品型向艺术型转变。

  西部新城开发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实施以“两园一带”为亮点的环境改造工程,为现代服务业集聚搭建最佳平台。

  同心街道办事处——投资100万元,对上海绿地社区和金色欧城社区进行硬件建设,将其打造成全省一流精品社区。

  绿园提升 创新“制造”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

  纵观当代社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带有氧气的新鲜血液,是一个地区的生命。

  2005年9月,服从于全市的发展大局,绿园依照全市规划调整而“伤筋动骨”。四年后2009,绿园再一次实现跨越。盘点2009年的各项任务指标,原定2011年、2012年完成的任务,已经提前两年基本完成。全区财政收入按计划2012年达到18个亿,这是2006年年初定的计划,但2009年就几乎完成这个指标了。2010年绿园区的财政收入将进入全市第一梯队。

  绿园区已再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回眸成绩,绿园区始终没有离开创新。

  轨道园的建设速度,超乎正常的大项目建设速度,超出预想;西部新城、西客站建设速度,整个前期的拆迁、规划工作,超前、到位;民生工作,从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展望未来,绿园区仍就在创新的路上前行。

  六大平台谋划一步到位,规划整体覆盖,建设全面启动,开发齐头并进;延伸机构设置,在各镇、街、开发区成立党组织服务民生指导服务分中心,在各村、社区成立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站,在自然屯和小区成立工作室,在楼栋设立党员中心户,构建覆盖全区的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网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勇于用新的信念、理念、观念指导实践,善于用新的思想、思路、思维破解难题,敢于用改革、开放、创新的举措谋求突破,让创造活力迸发,让创新精神涌流,让创业热情激荡,把思想带入一个新境界,把工作提到一个新层次,将事业推向一个新水平……

 
地址:长春市宽城区贵阳街287号建设大厦27层 邮编:130051
电话:0431-88906586 传真:0431-88906585 E-mail:webmaster@jlwz.gov.cn
主管单位: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单位:吉林省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
吉ICP备0500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