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突破积蓄深厚发展能量两翼齐飞长春高新实力更强
五项历史突破积淀发展后劲
经济运行提速增效,主要指标全新突破。全区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实现1760亿元、4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2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878亿元,增长27.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达到5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5亿元,增长39.4%,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72亿元,增长39%;实际利用内资、外资57.8亿元和7.07亿美元,分别增长19.6%和18.9%;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实现203亿元、41亿元,分别增长60%、54.7%。
区域开发力度空前,基础建设实现突破。全年投入8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是历年投入总和的60%;完成配套26.54平方公里,是历年总和的1.2倍;新建道路46.54 公里,是历年总和的50%以上。南区102国道以南主、次干道全部打通,基础设施及配套实现全覆盖;北区绕城高速以里7.4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及配套基本完成;远达大街、北四环路、甲一街等快速路和主干路实现通车;互通式立交桥、铁路专用线全面启动建设,甲一街下穿高速公路工程完工,北区发展框架全面拉开。
创新要素加快聚合,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建立了鼓励创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全年投入扶持资金1.8亿元,比上年增加5倍以上;新引进吉林省医药创新服务平台等一批研发机构,研发机构突破百家;与“一院四所四校”结成创新战略联盟,产学研合作得到实质性加强;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先进农业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研发平台正式引入,光电子、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启动建设,高科技广场综合体项目完成主体封闭;成功引进IPv4/IPv6双栈式IDC数据中心项目,作为东北地区IPv6中心结点,将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资本市场日趋活跃,市场融资实现突破。引进担保公司、贷款公司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三十余家;引进并组建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文化部等各类基金6个,总规模由过去的2亿元增加到31亿元,正在引进各类基金11个;引进20家券商,辅导区内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全区股份制企业达到41户;正在申报国家首批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园区。
瓶颈问题有效破解,发展条件实现突破。
五项重大进展南优北拓升级
环境提升获重大进展。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坚定支持。围绕战略规划,聘请顶级团队进行规划设计,达到了控规深度;在域内外广泛开展大宣传,提高了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了大规模的环境提升,新绿化及改善提升绿地208万平方米;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正式启动建设;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项目建设获重大进展。全区开工项目94个,总投资548亿元,完成投资240.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新注册企业193户,其中外资企业15户,全区企业总数达到2401户。在已开工项目中,先进制造业27个,生物与医药产业7个,光电子产业10个,新材料新能源产业8个,现代服务业42个。
招商引资获重大进展。引进拥有国际顶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光纤激光器、直线电机等高科技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29个;引进中节能集团、煤业集团,民生、招商、中信银行等总部类项目19个,全区总部企业达到97户;引进吉林科技大学、安贞医院等社会事业类项目10个;引进东南特钢、义乌国际商品城、香港恒盛等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6个,合同金额1800亿元。全区包装项目350个,其中在谈项目205个。
创新型园区建设获重大进展。创业孵化产业园被科技部批准为首家国家加速器试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方案》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质押试点协作单位;中俄科技园一期投产,二期主体完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获批195项,争取资金突破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总数达到25个,占全市的一半;全区企业获授权专利360项,其中发明专利145项,增长2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户,占全省的55%;完成了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申报的基础工作。
民生工作获重大进展。建设农民住宅65万平方米,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回迁;一实验学校已冷封闭,兴华学校和警民共建体育馆完成部分主体工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在全市率先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社保问题,养老、失业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任务全部完成。
两个新加强发展添保障
软环境建设得到新加强。成立了企业援助办公室和监察室,制定了服务企业政策和制度,形成了领导、部门和联络员联动,服务、监督、查处完备的责任体系;强化了政务大厅服务功能,对全区231个备案审批收费项目进行清理,削减了部分项目,压缩了审批时限,降低了收费标准;制定出台了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完善了高新人才网,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人才6000余人;帮助企业解决困难200余件。
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规范议事和决策程序,实行了法律顾问、专家咨询评价等制度,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组建了3个指挥部和20个重点工作专项领导小组,优化配置了工作力量;建立了资金审计、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投资项目评审等事前介入、事中监督、事后惩罚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出台激励政策,严格督查、考核,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
借势发力夯实长吉图核心区增长极功能攻坚克难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
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市考核规上工业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分别实现2050亿元、320亿元、1130亿元,同比增长16.5%、25%、28.7%;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32亿元,增长16.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亿元,增长31.1%,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20亿元,增长27.9%;招商引资完成600亿元,增长4倍以上,其中内资498亿元,外资15亿美元,分别增长7倍和1倍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实现240亿元、50亿元,增长18%、21.9%;可支配财力突破100亿元。科技创新指标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户。企业发展指标是:新增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两户,超10亿元企业10户,超亿元企业50户;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两户,扶持上市企业(含“新三板”)7户以上,孵化自主创新企业100户。开发建设指标是:全年投入达到80亿元,力争实现土地收益120亿元以上,收回上年和今年建设投入的80%,全面完成重塑基础形象阶段的工作任务。
实施新规划做实核心区 2010年长春高新区发展总体思路
围绕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招商引资、环境建设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提升区域承载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本运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高新区的综合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快形成“长吉图”核心区增长极功能,跻身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
八项务实举措成就高新梦想 2010年长春高新区重点工作预览
●提速高新高端产业
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主导产业扩张,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北区抓好六个产业园建设,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隆起带。六个产业园是:总投资120亿元的兵装天威集团新能源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绿色环保产业园;总投资28亿元的光电子产业园;先进制造产业园;总投资35亿元的修正医药产业园;精优食品加工产业园。南区抓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园、动漫产业园、软件外包产业园三个产业园建设,形成高新高端产业集聚区。
以大型综合体建设为依托,促进服务业提速,加快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北区抓好三个综合体建设,即总投资80亿元的长东北科技创新平台综合体;总投资50亿元的长春天安数码城综合体;总投资500亿元的东北亚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综合体。南区抓好四个综合体建设,即总投资55亿元的体育休闲综合体;总投资50亿元的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综合体;总投资55亿元的益田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总投资280亿元的恒盛高档社区综合体。
●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坚持以增量扩张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和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招商引资力量,尽快组建10个招商局和5个国际合作局,采取选调、聘任、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招商团队。每个局要引资40亿元,其中外资必保完成1亿美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园区招商、展会招商、合作招商、媒体推介招商等方式;加快与周边县(市)组建合作园区,协同开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形成招商引资新的平台,推动区域开发开放。抓好项目开工,对已确定的160个开工项目,要纳入目标管理,全程跟踪督查。
●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创新要素,提高创新能力,尽快申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力争上半年获批,提升长春高新区品牌竞争力。加快高层次创新载体建设,申请成立国家级标准化工作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通过验收,并申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申请成立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争取建立国家级中白(中国与白俄罗斯)工业园。强化企业孵化功能,实施“育苗造林工程”,南区完成企业加速器二期;北区完成5000平方米孵化器一期工程,并孵化第一批企业;完成应化所20万平方米的新材料孵化基地主体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各级各类科技立项达到215项,争取资金支持突破2亿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7户;专利申请达到900项;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和长春市知名商标各5项。启动北区大学城建设,确保长春工大、吉林科技大学、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如期开工建设,尽快形成长东北人才培育基地。
●精塑宜居宜业新城区
着力构建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完善发展规划,搞好区域宣传,增强集聚效应,长吉图核心区规划展馆6月底前开放。完善交通体系,北区新建、续建道路22条,实现102国道以西、远达大街以东骨干路网全面贯通,开通公交线路,与主城无缝连接;南区绕城高速以里道路全部达标,增加公交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提高配套能力,北区完成绕城高速以里10平方公里配套,启动绕城高速以外20平方公里基础及配套建设;南区要全面实现水、电、气、热、通信等“十一通一平”。完善生态体系,南区富裕河带状公园全部完工;适时启动永春河景观建设。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年内完成一期2.5平方公里景观及水利工程一期建设任务,两年内要全部完工,形成长东北中央商务区建设的重要资源。提升现代化城市品位,集中开展绿化、美化、亮化大会战,整体上形成以长白山自然风光为主、以苏州园艺为点缀,绿化、园艺、灯光、雕塑“四位一体”的区域特色。
●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高度重视资本市场作用,多渠道扩大企业融资。积极发展各类基金组织,加快引进和组建一批产业基金和风险基金项目,基金总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积极引进培育金融及中介机构,加快引进一批银行总部,打造金融一条街;在磐谷商务港建立“投资大厦”,加快引进担保、证券、期货等中介机构,进一步活跃资本市场,打造东北地区金融服务高地。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争取到新三板首批试点园区资格;争取1户至3户企业在创业板上市,6户至8户企业在新三板上市,上市企业达到15户以上,参控股公司达到35家以上;扶持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发挥好在融资、并购等方面的作用,力争在短时间内,在资本市场上打造有一定影响的“长春高新区板块”。积极帮助企业间接融资,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密切银企联系,促进银行、企业、担保机构三方协同,帮助企业扩大信贷规模。
●打造高新区特色软环境
坚持软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的理念,下功夫打造具有高新特色的优质发展软环境。要完善服务机制,进一步落实管委会联系企业责任制,深入推行首问负责、首席领办代办等服务制度。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根据企业共性需求,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信息、人力资源保障等八大服务平台;完善南区政务大厅服务功能,完成北区政务大厅建设;加大涉软案件查处力度。发挥企业“110”投诉热线功能,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破坏软环境行为要坚决查办、严肃处理。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和谐统一。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安居,进一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深入开展“安全建设年”活动,加强信访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关键在干部,重点在落实,核心在提高执行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思路要宽、手笔要大、工作要实、效果要好”的要求,精心谋划、创新举措、全力推进落实。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把“快速发展阶段”的任务落到实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统一、协调、高效”的原则,建立和形成投资促进、建设发展、经济与科技运行三大支撑体系和社会服务、综合服务两大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