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第六届东北亚博览会在长春召开,由于“长吉图”一词,四平市成为此次展会的热点,四平市作为哈大经济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沈阳和长春两大经济圈之间,应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又应如何科学定位?是消极等待,被边缘化?还是主动出击,顺势而为?对此,四平市委书记刘喜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四平市要积极融入长吉图、构建大四平。
发展战略
突出“南接北融”
做强“一核三带”
记者:在当今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下,四平市有什么新的发展战略?
刘喜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当今的中国是开放的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日益凸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先后实施了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特别是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使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为东北亚地区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0年辽、吉、黑和内蒙古四省(自治区)主要负责人签署协议,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四省(自治区)的重大合作事项,努力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力促进东北地区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合作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必然带来政策上的调整完善和生产要素的集聚与重组,也必将为东北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平作为哈大经济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沈阳和长春两大经济圈之间,应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应如何科学定位?是消极等待,被边缘化?还是主动出击,顺势而为?面对抉择,不进则退。
2010年以来,四平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谋划、准确定位,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多方征求意见,一个崭新的发展战略应运而生,这就是:突出“南接北融”、做强“一核三带”,实施富民优先工程。
具体内容
辐射60个乡镇
打造“长春的前厅”
记者:“南接北融”和“一核三带”具体指什么?
刘喜杰:“南接北融”就是向南承接沈阳以北的产业转移,向北融入长春,融入长吉图,把四平打造成“长春的前厅、沈阳的后花园”。
“一核三带”中的“一核”即以四平市建成区为主体的团状核心区,是整个战略的核心,是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三带”即四平至长春经济带(长平带)、四平至郑家屯经济带(四郑带)、长春外环经济带(环长带),是加速全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一核三带”涵盖了四平市区和公主岭、双辽、梨树、伊通四个县(市)及辽河农垦管理区,共辐射60个乡镇。
构架由来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让老百姓早日富起来
记者:提出这两个战略构架的初衷是什么?
刘喜杰:提出“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的初衷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主动对接,甘当配角;错位发展,实现共赢。通俗地讲,就是敞开怀抱纳四方、让开大路走两厢,使全市经济实力尽快强起来,让老百姓早日富起来。
突出“南接北融”,不仅是发展理念的更新,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也代表了四平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决心和态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融合中,孤立、封闭、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跨越赶超的,必须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学会借势发展、借力发展,攀高结贵、优势互补,以此来盘活经济存量,扩大经济增量,提升经济质量。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大空间上,实现项目对接、产业对接、要素对接、规划对接,使四平成为东北亚经济圈不可或缺的隆起带、增长极。上半年,四平市分别与长春市人民政府、吉林大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光机所等签署了16项战略合作或框架协议,目前进展顺利。
做强“一核三带”,不仅要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更是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对生产力布局的深刻调整。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现实选择,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四平永续竞争力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四平在哈大经济大动脉上快速隆起的必由之路。
操作思路
全力以赴抓落实
培育“三个千亿级产业”
记者:具体操作思路是怎样的?
刘喜杰:吉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实施富民工程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出台了具体意见。为贯彻落实好此次全会精神,四平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实施“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抓落实,加快构建具有四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城市,引领四平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攻坚克难、求富图强”的四平精神,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开发“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三个千亿级产业”。
借助长春、沈阳先进装备制造等强势产业,有选择地实施跟进配套,使装备制造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以建设行走机械特色产业园区、换热器特色产业园区和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吉林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拉长产业链、产品链,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供产销一条龙。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系列转化和不断增值,大力发展“企业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龙型经济,以建设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和畜禽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吉林省农畜产品和食品加工基地。
四平石油储量丰富,仅伊通县勘探区内探明的石油储量就达2.5亿吨,电力资源充足,火电装机总容量可达到270万千瓦。我们将不断扩大现有电厂规模,大力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积极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建设光伏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吉林省新能源基地。
突出发展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形成以中成药、西药和医药中间体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巩固原有产能,积极发展日用化工产品。围绕硅砂、硅灰石、石灰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产,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以建设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化工特色产业园区和建材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打造吉林省医药化工建材基地。
预计目标
2015年经济总量翻番
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
记者:在发展产业上,四平市提出了“培育三个千亿级产业”,具体内容是什么?
刘喜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进入品牌竞争的新阶段,要想在这一阶段赢得主动、获得发展空间,就必须拥有我们自己的知名品牌。
四平换热器企业如今发展到103家,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0%、10%,产品广泛应用到大亚湾核电站、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葛洲坝等几百项国家重点工程,还远销法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首届中国·四平换热器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四平成功举办,四平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已在纳斯达克主板上市。四平作为“中国换热器城”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下一步,换热器国检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上市公司、担保公司、融资平台、园区集中要“七位一体”全面推进,努力把换热器产业打造成四平市首个千亿级产业。
第二个千亿级产业是行走机械产业。我们坚持以发展环保旅游客车、专用车、大型农用机械为重点,突出“专、精、特、新”,形成多品种生产、系列化开发、专业化协作的新格局。
第三个千亿级产业是汽车零部件产业。依托一汽集团300万辆汽车产能的重大机遇,提升为一汽的配套供应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实现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一体化经营。
如果说“南接北融”打开的是宽广的发展通道,那么“一核三带”构建的则是巨大的发展载体。没有“南接北融”,“一核三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一核三带”,“南接北融”就会是无本之木。我们要通过“南接北融”来吸引和接纳项目,通过“一核三带”来承载和优化项目,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走向具有四平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预计到2015年,“一核三带”建设将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2009年的基础上,经济总量要实现翻番,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以上;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跃升,区域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宜居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变化,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丰硕;城乡居民生活富裕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文明和谐进步程度明显提升。“一核三带”将成为承载四平全市70%人口、80%就业、95%以上经济总量的“强势核”和“财富带”,成为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