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当前形势下尤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而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作为先进国家级高新区和长吉图发展的核心区,长春高新区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长吉一体化上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有责任做到率先发展,率先突破。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长春高新区从去年年初开始进行深入调研,并聘请、组织国内外专家对高新区进行科学战略规划,立足国内外产业分工大格局,抢抓东北振兴和长吉图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制定并实施了《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构建南区和北区两大板块、发展六大主导产业、建设五大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经过一年的艰苦拼搏,长春高新区赢得了发展先机,已经成为长吉图建设的核心区,即将形成科技创新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今年,按照省、市部署,长春高新区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主要通过提高以下三个方面能力来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力,三是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只有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发挥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发挥长春高新区创新动力源作用
自主创新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区域和企业的核心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自主创新是高新区的生命力之所在,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长春高新区按照新一轮发展的战略要求,主要采取了以下4方面举措。
1、建设创新平台,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平台可满足企业对共性技术的需求,节省研发成本,因而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手段。2009年以来,长春高新区着力加快聚合创新要素,建设创新平台。一是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与科研单位共建模式,建设和完善生物与医药、光电技术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研发、实验、测试等服务;二是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立技术研发、公共信息、知识产权交易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三是按照“多元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在南北两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孵化器,创新孵化理念,完善孵化功能,加快形成孵化集群,为创业企业打造孵化平台。
2、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点,创新成果要真正变成技术,变成产品,变成生产力,取得经济效益,没有金融资本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在新一轮发展中,长春高新区将构建、完善科技金融体系作为一项重要保障措施来抓,努力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完善资金保障体系。一是推动上市融资。加大扶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力度,引导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实现技术与资本的融合。指导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规范制度建设,培育企业上市融资。二是搭建资本平台。加快引进风投公司,组建创投公司、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提高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能力。整合相关资产,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依托专业团队,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三是争取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的扶持计划,形成政策性资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和银行贷款互为补充的产业资金保障体系。
3、引进创新主体,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产业化就必须企业化,只有以企业为承载主体,技术、产品和项目才能实现市场化。去年,长春高新区通过创新平台建设,已经吸引了40户不同层次的,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研发中心和工程中心。今年长春高新区在北区引进了10户央企,大部分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如中国电子投资集团、中节能、中机集团、中国航空集团等。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如中机集团有26个研究院,拥有一批技术团队、设计团队和管理团队,它的设计团队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中机集团在长春高新区南区已设立国家级的中国机械研究院,现已开工建设。该研究院提供的研发成果和技术成果,将在北区实现转化。中国航空集团在汽车电子开发、电动车开发上具有前沿的国际水平研发能力,准备在长春高新区北区建设汽车电子(零部件)和电动车加工制造生产基地。
此外,全区还汇聚了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全日制高等院校14所,长春光机物理所、长春应化所等国家和部省属科研机构39家,拥有一大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强大,科研实力雄厚。
4、引进培育各类人才,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在人才建设上,高新区一是大力引进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研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既有创新精神又具管理才能的企业家人才、海外高端人才,引智创业,借力发展。二是积极培育人才,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培训中心合作,建立人才培训体系,加大对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及潜在创业者的专业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素质。三是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用人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提高人才待遇。完善优化区域基础设施与生活环境,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通过以上举措,长春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三大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园区”。全区拥有百余家研发机构,建设了吉大科技园、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中俄科技园、创业孵化产业园、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和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孵化基地,共孵化企业900余户。新引进担保、贷款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30余家,引进并组建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各类基金6只,由过去的2亿元规模增加到31亿元。全区拥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2个。各类人才总量达12万人,海外归国留学人员达1000余人,成为东北最大的“人才谷”。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2020年,长春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65%以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8%,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6%,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户,孵化自主创新企业千户以上。
二、提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发挥区域增长极功能
依靠科技创新,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提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现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中,长春高新区确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光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精优食品加工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六大主导产业,这一产业布局与国家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高度契合。在这些领域,长春高新区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已成为吉林省和长春市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为提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长春高新区主要采取了以下3方面举措。
1、依托优势,抢抓机遇,超前布局,科学谋划。去年正值世界金融危机,但全球产业转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区域振兴政策等因素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长春高新区抢抓机遇,依托产业发展优势,突出高新高端特色,进行了统筹和科学谋划。一是依托现有整车及零部件产业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零部件,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集群化发展。二是依托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省中医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药等三个领域;积极发展化学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与医药产业集群。三是依托长春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等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光电显示、半导体照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微电子装备和医疗检测仪器等五个领域,打造国内外技术领先、工艺先进的光电子产业集群。四是依托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在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以汽车先进材料为核心,重点发展先进结构、特种功能等材料;同时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与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前沿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五是依托吉林省农业大省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科研优势,重点发展有机、绿色、名优食品等,形成精优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六是依托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优势,以延伸重点领域产业链为切入点,重点发展创意产业、服务外包等六个领域,打造服务长春、辐射全省、影响东北亚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2、实施园区和基地战略,培育引进龙头项目,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园区是吸引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集群创新的最佳载体。长春高新区坚持产业发展与功能配套相协调,以缩小服务半径、构建生产生活服务链条为一体的“汉堡包”模式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已形成了具有高新特色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坚持培育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龙头项目,以龙头项目支撑园区发展。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区内建设了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光电子、创意与软件、动漫、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园区,并已开工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如世界500强企业李尔汽车电子工业园部分厂房竣工,新组建的高新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正在组织电动客车研发及样车制造;修正医药园、长生疫苗基地项目部分投产;希达公司LED显示项目试生产,并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实质性突破;美国科锐LED节能照明项目正式落位,年内将实现批量生产;中国兵装集团新能源产业园已奠基,长春卓群纳米公司铅酸电池再生活性剂项目主体完工;IPv4/IPv6“双栈式”IDC数据中心项目已开始建设,该数据库可以作为东北地区IPv6中心结点,成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基础设施。
长春高新区在北区建设了五大园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主要由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10户央企联手打造,如兵装集团,主要研发生产风能、太阳能和智能电网;中国节能集团、中机集团,重点是发展中国机械产业加工制造;最近长春高新区又与中国五矿和中国航空集团签署协议,决定建设东北地区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形成电动车开发、飞机发动机组装等业态的产业园。光电显示系统项目将由光机所配合,建设世界最大的光电显示系统研发和生产基地。引进的俄罗斯的光纤激光器项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国家科技部的重视。
这种“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孵化”的发展模式,可形成产业孵化基地,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放大龙头企业的创新带动效应,实现新兴产业的集聚,对东北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3、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去年以来,长春高新区出台了几十个有关鼓励创新、加快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促进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达到120多项,如《长春高新区关于促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长春高新区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长春高新区关于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极大地优化了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强化科技投入政策上,2009年,高新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占财政支出比例提高到3%,用于支持区内企业进行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和重大科研项目。建立了鼓励创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全年投入扶持资金1.8亿元,比上年增加5倍以上,发挥了政策对创新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激发了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在强化孵化器发展政策上,突出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资本,采取参股注资的方式,加大对南区创意与软件产业园、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等孵化器投入;协调落实省、市孵化器建设匹配资金;对认定为省级以上孵化器的单位,给予适当资助。在产业政策上,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有效利用现有平台,在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及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以政策环境的优化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200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实现1760亿元、4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2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878亿元,增长27.6%,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达到50%,生物与医药、光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到2020年,长春高新区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自主品牌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打造成亚洲最大、品种最多、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生物疫苗产业基地,成为国内著名的半导体照明和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形成带动全省、辐射东北、国内外知名的动漫产业基地,成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之一。
三、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力,发挥辐射拉动作用
现代服务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服务业可以对产业提供设计、研发、营销、管理、培训等生产性服务支撑,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增值率;可以聚集银行、风投等金融投资机构,对产业的技术转让、股权交易等提供金融服务支撑;可以丰富城市的公共配套与商业配套,提高生活品质,增强对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可以使高新区更好地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力,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增强辐射带动作用,长春高新区采取了3方面举措。
1、提高认识,科学定位。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互为支撑,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可以率先发展,成为繁荣现代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此,在新一轮发展中,长春高新区既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规划,也对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独立率先发展进行了重点规划。在南区高新区规划了一个总部发展基地,今年将要启动建设20万平方米商务楼;在北区规划了中央商务区,围绕长东北科技中心重点发展技术服务。此外,长春高新区还建立健全和完善了金融、中介、证券、信息、测试等服务体系。组建风投公司,引进担保公司等,采取多种举措鼓励银企合作。这些举措提升了长春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的水平,满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提高了长春高新区的发展质量,优化了产业结构。
2、发展动漫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促进产业业态升级。动漫产业和软件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业态,是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国家和省、市等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为此,长春高新区把文化创意、软件和服务外包等朝阳产业作为促转变、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发挥长春高新区在这两个领域里的产业和人才优势,突出抓好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吉林师范大学创意文化产业园、尚德森铭动漫服务园、中软国际大连软件外包、建筑学院动漫基地等智慧型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3、建设商务综合体,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长春高新区改变过去单个谈项目、平铺摆企业的传统发展模式,把现代商务综合体作为集聚要素的平台,引进和承载一批相关企业,产生“招一进百”的集聚效应。重点建设了天安数码城、东北亚国际小商品城、益田核心区等10个综合体项目,发展总部经济,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
截止目前,区内的天茂社区综合体、长春农业科技中心区等一批项目已开工;成立了吉林动漫集团,新引进10余家动漫企业,动漫游戏原创产业园正式落成,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得到国家2000万元扶持资金;引进中节能集团、煤业集团,民生、招商、中信银行等总部类项目19个,全区总部企业达到97户。到2020年,全区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将更加完善,区域承载能力和发展环境更为优越,工业化、城市化和生态化同步推进,科技、经济、社会和人文得到协调发展。
总之,长春高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创新经营理念,进行科学统筹谋划,有效整合资源,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强各种能力建设,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通过几种能力的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发挥了市场、企业、政府和社会的组合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和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全区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居国家高新区前列;长春高新区新一轮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现在,长春高新区已成为长春市自主创新示范区、吉林省高新高端产业集聚区和长吉图建设的核心区,肩负起引领、带动长吉图建设的光荣使命。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长春高新区不仅会实现成为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的战略目标,也一定会成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战略支点,不辱历史使命,续写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