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称气候变化加剧2.28亿人贫困 建议国家调整扶贫战略
来源: 时间:2015年08月24日
8月20日,国际扶贫发展机构乐施会发布报告《气候变化与精准扶贫》(下称报告)。这份报告提出,气候变化影响并加剧了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而中国现有的国家扶贫战略还未将气候变化及适应纳入其中。 上述报告利用地球遥感卫星信息、统计数据和发布的全国连片特区的政策资料,分析与气候变化及贫困相关的各种数据信息。报告发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下称《扶贫纲要》)中认定的11个连片特困区多数是中国的生态脆弱区和气候敏感带,特困区具有气候暴露度高、敏感性高、适应能力弱的特点,其气候脆弱性远高于全国平均值。 11个连片特困区包括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这11个区跨越19个省(区、市)的505个县,总面积约143.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28亿人,其中乡村人口约1.96亿。 《扶贫纲要》提出通过异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促进就业等方式来实现到2020年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等总体目标。但未提及乐施会报告所称的气候适应问题。 报告主笔、北京全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殷永元说:“中国11个连片特困区大多数处于气候、水文、土地使用、森林等多种系统边缘,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异常敏感脆弱。这些地区的扶贫减贫工作需要与气候变化适应、粮食安全保障、贫困人群生计安全以及贫困地区生态保护等有机结合起来。”殷永元长期在中国和加拿大从事气候变化、环境和能源评估、资源利用等工作。 报告分析认为,气候变化使得干旱、洪涝、病虫害、高温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中国11个连片特困区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将进一步增大。殷永元举例说:“中国农科院80年代的研究显示温度升高1℃,玉米会严重减产。而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研究,在气温增加1或2℃的时候,虽然有些高纬度地区粮食会增产,但是超过2℃以后粮食减产就明显了。” 乐施会认为,长期以来,扶贫纲要很少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设计和推进中也较少真正覆盖到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中弱势小农的利益。“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社会公正和扶贫发展问题。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更成为发展中国家人群致贫和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乐施会气候变化与贫困团队经理王彬彬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