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省新增33个省级生态乡镇
来源: 时间:2015年10月19日
农村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考量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省环保厅起草《吉林省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程序》,广泛开展省级生态城镇创建指导和现场考核等系列工作。2013年,第四批“省级生态乡镇”示范区新增33个乡镇。 近年来,省环保厅重视开展生态城镇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以奖代补”奖励机制。经协调,2013年,我省首次由省财政厅下拨生态村镇建设奖补资金500万元,用于支持24个城镇生态建设。 多方协同资金支撑推进我省林区棚改及生态建设 省委、省政府提出“绿色发展”的要求,旨在保障持续发展并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我省有林区7亿立方米,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林区棚改、中心林场整合调整、新林区森林生态城镇建设等项目,是我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现实需求。 为此,省林业厅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和森林生态城镇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协同省发改委,落实省级配套10051万元,为棚户区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省发改委为林区落实棚户区配套设施投资4.4亿元。国家林业局将我省列入了“防火应急道路建设项目试点”省份,计划三年投资3亿元,占全国试点计划总投资30%。龙湾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被确定为“全国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传承与弘扬并进 民俗生态保护区生机盎然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环节。为弘扬民俗文化,省文化厅持续给力保护传承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我省百草沟镇民俗生态保护区内生机盎然。 据悉,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朝鲜族民俗文化的突出代表,曾先后获得文化部颁发的“荷花奖”、“山花奖”、“文华大奖”,由少数民族基金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等多种奖项。 从生态文化村内常态化的旅游观光、品尝民族特色美食、民族特色表演等,到艺术节期间的千人象帽舞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万人签名、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再到建设民俗文化中心、开展理论研讨会议等,诸多围绕象帽舞开展的项目充满浓浓民俗风情,宣传展示我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吸引近至广大民众、远达全国各地的游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社会和谐氛围。特色活动丰富乡镇百姓生活文化站建设引领民众文化需求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文化厅开展了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月”系列活动。活动覆盖全省范围,形式多样,文艺演出1000多场次,举办书画、摄影、农民画、民间工艺品等展览展销活动15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300多万人次。 有文艺滋养的生活,提升幸福感的可能。为使百姓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省文化厅结合实际,积极建设乡镇文化站。在免费开放的乡镇文化站内,欢声笑语不断,舞蹈、音乐、剪纸、农民画等800多场次培训活动深受各地群众好评。 据悉,2013年,我省新扶持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400个,累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社区文化活动室内气氛和谐,不仅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更为居民的爱好与技能培养提供了指导,满足、引领着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为我省城镇化建设奏出和谐稳定的乐章,描绘了多彩的画卷。 我省推出“四位一体”模式科技服务助力企业创新 城镇化发展动力正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并举转变。为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技术转移示范工作,省科技厅积极探索提升服务质量的方法途径,“孵化器+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县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四位一体综合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从政策到技术层面,务实支撑我省企业创新。 据悉,2013年,我省新增9个吉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截至目前,我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已达28家,其中,国家级7家。我省首次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列入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支持光电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和医药等领域,为每个项目资助资金70万元左右,已有1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成论证工作。与此同时,省科技厅在28个县(市)建立县域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在8个区域建成科技服务网络系统,综合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水价改革增强民众节水减排意识 在保障建设的同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即节能减排,是我国城镇化明确提出的路子。按照中央的“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水价改革原则,省水利厅制定出台了《吉林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实施办法》,配套完善了水价管理制度,提高了我省水价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针对非农业用水,积极尝试并推行了“两部制”水价制度,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保障水工程正常稳定运行。为走出农村费税改革后农业水价改革的困境,开展了农业水价支渠口计量收费改革试点工作,增强了农民的节水意识,降低了农民不合理水费支出,实现了水利工程良性运行。 |
![]() |